杏花疏影里 一曲新词酒一杯

2009-09-28 02:06
大家 2009年12期
关键词:杂剧市井歌舞

马 艳

摘要:宋代音乐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宋代音乐在继承隋唐各种音乐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由宫廷走向民间,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宋代音乐文化市井化 多样化

宋代音乐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迅速壮大,推动了宋代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表现的面貌为之一新,宋代音乐的创作、表演、演奏、著述等方面,明显呈现出走出宫廷,在民间普及,呈现出市井化、多样化的特征,形成了异常繁荣的局面。

一、市井化

1.瓦子音乐

瓦舍和勾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音乐从宋代起进入以民间音乐发展为主体的新时期。北宋的汴梁瓦舍遍布东、南、西、北四城。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勾栏是百戏杂剧的演出场所,它是百戏瓦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繁华的娱乐集中地瓦舍和固定演出场所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市民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2.酒肆茶坊音乐

酒肆和茶坊的发展,可以说是宋代市民物质文化发展的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方面。饮酒和饮茶的风气虽然并非是开始与宋代,但到了宋代,酒和茶的销售规模飞速扩大:根据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记载,神宗宁熙十年(1077年)以前,宋政府在全国260个城市辖区中,设有榷酒务1800多个。宋代的财政开支大约五分之一靠酒税支持。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东京拥有大酒肆72个,其余中小酒肆“不能遍数”。茶坊、酒肆不仅是士大夫聚朋交友的地方,且均有经济性的音乐表演活动。南宋酒肆继承了北宋时期以歌伎招揽顾客的传统,南宋酒肆中歌伎所表演的音乐形式比北宋更为丰富,不仅有歌唱,而且有乐器独奏、合奏以及杂剧表演。《梦梁录》卷二记载:“临安府点检所,管城内外诸酒库,每岁清明前开煮,官私妓女,心丽妆著,差雇社队鼓乐,以荣迎引。……” 到宋代大规模种植茶叶,“榷茶”已成风尚,饮茶之风盛行,市井中茶坊也随之出现,遍布大街小巷。茶坊为了招揽顾客,多有乐妓专门从事音乐活动。在《武林旧事》卷六就有关于“歌馆”的记载。

3.民俗节庆音乐

北宋时期民间对元宵节庆活动相当重视,自冬至以后就开始艺术演出活动。《东京梦梁录》中就有相关记载:“……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洛灰药;木骨木出儿杂剧;温大头、小曹嵇琴;……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值得强调的是,宋代官府参与并支持民俗节庆音乐的发展。从《梦梁录》卷一“元宵”的记载就可见一斑:“杭城舞队自去岁冬至日,便呈行放。遇夜,官府支散酒钱犒之。元夕之时,自十四为始,对支所犒酒钱。十五夜,帅臣出街弹压,遇舞队照例特犒。……姑以舞队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槌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石斋郎各社,不下数十。更有乔宅眷、汗龙船、踢灯鲍老、象社。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口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府第中家乐儿童,亦各动笙簧琴瑟,清音嘹亮,最可人听。……更兼家家灯火,处处管弦。”

二、多样化

宋代宫廷音乐的表演形式由唐代宫廷音乐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宋史·乐志》中保留了一段关于宋代宫廷音乐的重要资料:“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雅乐、宴乐、清乐、散乐),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进酒,庭中吹篳利,以众乐合之,赐群臣酒,皆就坐,宰相饮,作《倾杯乐》,百官饮,作《三台》,第二,皇帝再举酒,群臣立于席后,乐已歌起。第三,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以次进食。第四,百戏皆作,第五,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第六,乐工致词,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初致辞,群臣皆起,听辞毕,再拜。第七,合奏大曲。第八,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琵琶。第九,小儿队舞,亦致辞以述德美。第十,杂剧,罢,皇帝起更衣。第十一,皇帝再坐,举酒,殿上独吹笙。第十二,蹴鞠。第十三,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筝。第十四,女弟子队舞,亦致辞如小儿队。第十五,杂剧。第十六,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第十七,奏鼓吹曲,或用法曲,或用《龟兹》。第十八,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食罢。第十九,用角抵,宴毕。其御搂赐酒同大宴。”在宋初这份宫廷宴乐的节目单中,可以看出,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十五种形式之多,反映了宋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首先,宋代歌舞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宋代歌舞同其他技艺相结合产生新的节目。如,与武术相结合的“舞剑”、“舞砍刀”、“扑旗子”;与杂技相结合的“走索”;与傀儡戏相结合的“舞鲍老”;与魔术相结合的“舞绾”等等。

其次,宋代很多歌舞由于加入了故事情节,如《南吕薄媚娘》、《降黄龙》等,使它们无论在故事情节的复杂性、刻画人物的鲜明性,还是社会生活的广泛性,以及此类节目的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唐代,并形成了一种以歌舞、戏剧相结合的具有综合艺术性质的故事歌舞。由于歌舞表现内容的深化,使宋代歌舞音乐也具有戏剧化特点。

宋代歌舞基本分三类:一类是根据唐代歌舞改编加工而成;第二类是宋人自己创作的作品;第三类是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对于少数民族的歌舞,宋人既吸取了唐人兼收并蓄的作风,同时,由于民族意识的提高,也促使他们将其进行加工和汉化,在编排、服饰、音乐等诸方面进行变化,使其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特色。

宋代戏曲已发展到在各种音乐艺术形式中占据首要地位的阶段。宋人耐得翁《都城记胜》载:“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宋代的教坊,共设有筚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部、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等十三个部色,而且部有部头,色有色长,但在这些器乐、歌唱、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却以杂剧为正色,它已超过了隋唐以来曾占有重要地位的歌舞音乐,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结语

宋代音乐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宋代音乐在继承隋唐各种音乐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由宫廷走向民间,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的重要时期。正是由于宋代艺人,尤其是市井艺人的努力和实践,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代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 .

[2]何丽丽.宋代市井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形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1).

[3]宋·吴自牧.梦粱录[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

[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

[5]元·宋史·音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7.

[6]张楠.从宋代“瓦肆”市场看我国古代商业音乐文化[J].中国音乐,2006,(4).

[7]李纯一.中国古代杂技和音乐[J].音乐研究,1982,(1).

[8]赵为民.宋代市井音乐活动概观[J].音乐研究,2002,(4).

作者:

马艳江西财经大学音乐系

猜你喜欢
杂剧市井歌舞
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进藏西人眼中的藏族音乐与歌舞
市井生活是一首诗
市井有趣
圩角老街印象
歌舞欢庆“三月三”
春蜂
看大唐歌舞
清代杂剧的研究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对同名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在广藏市场,看首尔市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