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鹏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适应了信息时代培养人才要求的必然趋势,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的:(1)面向未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2)立足现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具有“双向性”,既要注重学生今天的成长,又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非仅仅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主要是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生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将新旧知识发生关联、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当的是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利用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而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四、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1.树立全面发展的学生观。首先,这是马克思“全面发展”观的要求。其次,研究性学习要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为其提供全面发展的舞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条件,提出研究课题,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在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带动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我们就必须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种平等思想应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中。
3.不断改进教法。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在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所以,教师要做好“提问”的示范。这个“提问”,不是浅层次的,而是依托于教法所展现出来的思考角度。
4.科学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研究性学习能否起到预期作用,关键是学生的主体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这时,指导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树立目标:能够明确、恰当地确定各科的学习目标;能够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能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根据学生研究活动中的困难需要有针对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我行为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监控和调整。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学生在研中学,学中研。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初探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系统传授书本知识,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从绪论讲起,给学生以完备的知识体系,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思维和自主学习。要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切活动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导,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案例教学。
2.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确立自主、合作和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自主就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作为建构的主体,体现为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控。合作就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究的精神,而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结果作出总结和评价。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就是“教学相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处于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这种自主建构一方面体现为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与创造,另一方面体现为教师从事教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有效地组织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协商就是教师与学生以平等身份出现,通过理解和沟通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达成共识。
3.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也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首先,因特网上的关于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其次,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等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研究、探索、实践的辅助工具。第三,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项目(活动)管理工具。
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信息支撑,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可能,我们可以通过校园网发布课题、选用信息资源、交流信息和发布成果等。要培养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让他们在网络中学会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打破研究性学习的时空障碍,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价值核心。我们应该从发展的视角,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实施策略,让全体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体会研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王云,李志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 文红欣.对“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3] 夏伟,汤莹滨.高等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推进策略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4] 向欣.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5] 徐斌.研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湖南第一师范学,2008.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