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弱势群体转化工作

2009-09-28 07:30张宝进苏海泉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转化高校学生

张宝进 苏海泉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分类和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做好弱势群体转化工作做详细论证。

[关键词]高校学生;弱势群体;转化

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使得弱势群体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和社会理论界对社会弱势群体有一个基本相同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高校也不例外地存在着“弱势群体”,而且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弱势群体”的数量正在逐年增长。积极探讨高校弱势群体工作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高等学校弱势群体内涵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于强势学生群体或正常群体的概念,可以定义为,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在经济状况、社会位置、权益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获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劣势境况,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弱于其他学生群体的学生群体。高校学生弱势群体主要有经济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和行为弱势群体等三种主要的类型。

1、经济弱势群体

经济弱势群体在高校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随着高校学费不断增加,这一群体数量在逐年增多。他们是高校中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主要以特困生和贫困生为主,分别约占学生数量的5%和20%。

2、心理弱势群体

人的心理状况分三类,一类是疾病,二类是健康,三类是亚健康。据相关调查表明,全国大学生中有20.2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此外,因心理问题引起的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也占有相当比例。而心理问题既不属于健康也不属于疾病范畴,它是人类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一个过程。心理弱势群体的“弱势”集中表现为心理脆弱,耐挫能力、自主自立能力欠缺,并因此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3、学习弱势群体

是指在学习中遇到相当的困难,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学习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有的是由于自身不够努力,有的是由于学习上的偏科、基础差等导致的。此外,由于经济弱势而导致相应的学习弱势的学生数量在高校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4、行为弱势群体

是指违犯校纪校规而受处分的学生或因自身有关行为能力不如其他同学的学生。如考试作弊处分的学生、与同学打架受处分的学生、社会交际能力欠缺的学生等都属于行为弱势群体。

二、高校弱势群体特点分析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既要受到个体发展的生物学过程,还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自我调节,不断地平衡自己,发展自己。在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他们明显地呈现出以下几种群体特征:

1、大部分为社会性弱势群体

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有客观环境造成的。高校群体是社会性群体。

2、需要对校园的归属感

高校弱势群体往往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局面,不愿意与人进行较多接触,部分存在内向、自卑等状况,与其他普通同学不均衡,对和谐校园建设不利。这一群体本身需要被认同和重视。高校积极开展弱势群体工作,但环境将为高校弱势群体工作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社会和高校针对弱势群体开展了很多工作,如困难帮扶、心理咨询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但同时,受到教育扩招、学生数量增多、素质有所下降、学生多元化思维影响,高校弱势群体工作的开展难度增加。

3、不同类型有一定互相兼容性

经济弱势群体和心理弱势群体是高校弱势群体的主体。经济弱势群体的学生由于过重的精神压力而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弱势、学习弱势和行为弱势。我们在平时尤应关注和重视这类学生。

三、结合实际情况,开创性做好高校弱势群体转化工作

1、针对不同群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弱势群体”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形成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人施教。高校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做了一定工作,但尚存在一定问题:许多高校针对经济弱势群体,通过“奖、贷、助、免、补”等帮困助学制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雪中送炭。高校帮困助学制度的确为贫困学生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对困难学生的思想问题关心不够,交流不多,在帮助他们完成生活解困的同时,忽视了困难学生的精神解困工作;针对心理弱势群体,各高校虽已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措施,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定期规范性的心理咨询或心理门诊,不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网站等。但对象比较宽泛,不够深入,具体的“点”上的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力度不强,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学习弱势群体工作上,高校存在“后进生”,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这些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上进心;行为弱势群体目前在高校中还是比较多的,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方面弱点的突出。

2、以人为本,创造多层次成才环境

人本主义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师所要做的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独一无二性,鼓励学生运用其内在潜能,并创造一个最适合学生发挥潜能,拓展“个性核心资源”的环境。就好比给一粒种子提供水分、肥料和阳光一样。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和成长环境。

(1)提供专门针对于不同弱势群体的活动。大学有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活动如演讲、辩论、球赛、运动会和文艺演出等。但是这些活动几乎都是音、体、美特长生的天下。因此,要挖掘弱势群体学生的潜能,学校要开展多层次、高水平的各种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最充分地发展。通过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一帮一”帮扶活动等形式,比翼双飞。

(2)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高校学生不断增多,弱势群体数量加大。高校无论是从本质需要,还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都不能让弱势群体更加“弱势”。应针对弱势群体的具体实际,从制度制定和方案实施时,应更多关注这部分群体的利益。

(3)高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导师与弱势学生建立新型关系。由于师生间具有强烈的“互动性”,教师的情绪、心理品质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学生面前的权威人物变成关系平等的朋友,不以辈分、职位论高低,也不靠行政权威进行压服。这样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和承认,相互敞开和接纳,建立以感情为纽带的师生关系。

3、激发内部心理动力,自主造氧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只是为这些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他们要成长,要培养能力,关键还是要在自身的活动中不断地锻炼。管理心理学认为人有可能受到某种激励而要求上进,努力去实现某一目标或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可能因为受到某种刺激而感到内心空虚、情绪低落,甚至感到人生毫无意义。因此,必须激发弱势群体的创造精神、冒险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要求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种“我、现在”既体现了他们的决心和信心,也可以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困境和危险。使他们从“无所事事”的心理状态下摆脱出来,使之感到某种精神上的“饥饿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弱势群体”的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和谐的发展。

4、大力弘扬高校的志愿者精神,让团结互助成为主旋律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自愿且不图报酬参与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社会事业,其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融合、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要求。高等学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弱势群体工作时,志愿者精神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类志愿者协会无偿为广大弱势群体服务;另一方面,专门组织在高校中相对强势的学生,对强势学生发出号召,积极招募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志愿者,以共同促进,不至于相互对立。同时要以从弱势中积极转化的学生为例,聘为志愿者,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为现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帮助,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吴洁菲.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与管理[J]教书育人,2005,(26).

[2]柳忠友,吴俊.高校弱势学生群体与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01).

[3]何晓威.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高校对贫困生的扶持思路[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4,(03).

[4]陈运遂.弱势群体概念及界定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5]马秀清.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01).

[作者简介]

张宝进(1975-)男,辽宁阜新人,硕士研究生毕业,讲师职称,现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是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转化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