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育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广西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广西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1、加快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推进积极的城市化策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关键词]城市化;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对策;广西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向城市集中、城市区域向外围扩展,乡村区域变成城市区域,最终形成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现象和过程。城市化是伴随产业结构升级而出现的城乡人口结构空间布局的调整过程,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人口素质和国民生活质量。
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变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一、二、三”次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的过程。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就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各种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从低层次部门向高层次部门流动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因此,对区域产业结构有序演变与城市化过程互相作用的研究可以为区域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广西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
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的研究阐明了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有序演进过程,经历了从一、二、三次产业到二、三、一次产业,进而发展到三、二、一次产业的阶段。在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中,伴随着相应的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内容。如表-1所示,在广西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上升。1990年广西三次产业比例为39.4∶[KG-*3]26.4∶[KG-*3]34.3,2007年三次产业比例转变为20.9∶[KG-*3]40.7∶[KG-*3]38.4,17年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了1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了1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了4.1个百分点,相应地,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5.1%上升到36.24%,增加了21.14个百分点,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广西城市化过程分析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整个城市化的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这是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一般在30%以下;加速发展阶段,是工业化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期,城市化率一般在30%~70%之间;后期阶段,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一般在70%以上。
广西城市化过程大体上与全国相同,是一个中间有反复但不断上升的过程。从建国初期到1990年,广西城市率增长缓慢,199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5.13%;从1995年开始,广西进入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1995-2000年这是广西城市化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5年间城市化率提高了9.7%,平均每年增加1.9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城市化率提高了7.18%,平均每年的增幅是1.43个百分点,广西城市化发展速度比全国快;2001年以后广西城市化速度放慢,直到2007年,城市化率增长的速度为平均每年1.15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平均每年1.24个百分点的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国际上公认城市化率30%是城市化由缓慢发展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转折点,但广西在城市化率达到转折点后并没有表现出快速发展的现象。
2、广西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分析
广西的三次产业发展速度各不相同。第一产业变化明显,2007年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1990年下降了18.5个百分点,但比重依然高达20.9%;第二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几个时期:1990-1995年为快速时期,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由26.45%上升到35.8%,但从1996年开始缓慢下降,2003年下降到34.9%,此后又开始重拾上升趋势,到2007年广西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到40.7%;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1990年-1995年基本上停滞不前,比重保持在34%的水平,1996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比重达到最高值41.8%后缓慢回落,2007年下降到38.4%。与三次产业发展过程相对应,广西的产业结构经历了1993年以前的一、二、三和一、三、二阶段,1993-1996年的二、三、一,以及1997-2006年的三、二、一阶段,2007年又重新回到二、三、一阶段。
产业结构向高级阶段的演进,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1990年到2007年,广西的城市化率由15.1%上升到36.24%,升幅为21.14个百分点。期间短期波动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很大关系。2000-2003年,广西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放慢,与该时期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下降有很大关系,2000-2003年,广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35.2%下降为34.9%,跌幅为0.3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城市化的后腿。2004年以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又重回上升趋势,拉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率增幅又开始加大。这充分说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二、广西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进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对城市化的推动不强
城市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向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城市化水平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成正比,与第一产业比重成反比。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将导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广西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二、三;一、三、二;二、三、一到三、二、一,再到二、三、一的过程。从广西产业结构演变进程来看,产业结构演进极不合理,另外,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007年广西的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仍然高达20.9%。西蒙•库兹涅茨、赛尔奎因等经济学家认为,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只有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或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至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构成中占最大比重时,经济社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至最高水平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成为GDP构成中最大比重时,社会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即发达经济过渡。由此可判定广西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农业经济还占据较大的比重,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不够。
2、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的发展是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内容,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已为世界历史所证明。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内容之一就是工业内部结构逐渐由以轻工业为主导向以重化工业为主导演变,重化工业的演变又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导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导,再进一步向高、精、尖工业为主导演变。工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演变,推动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广西的情况来看,工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轻工业发展不足,钢铁、有色金属、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重工业部门一开始就得到优先发展,使广西的工业结构略过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阶段直接向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演变。1978-2007年,广西重工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45.37%上升到62.60%。而轻工业比重则由54.63%下降到37.4%。由于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轻工业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工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和转移。
3、城市化滞后于第二产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霍里斯•钱纳里对1950-1970年间100个主要国家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其结果如表-2表示。
2007年广西人均GDP为1651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为40.7%,远高于世界人均GNP1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相当于今天中等发达国家GNP数值)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37.8%的比例,相应地城市化水平应在65.8%以上,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也应该高于36.8%,而实际上该年广西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6.24%,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仅为15.13%。因此,不论是从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还是从人均GDP的数值来看,广西都应有更高的城市化水平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虽然钱纳里这一界定标准有一定局限性,但基本能够反映广西城市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
三、促进广西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为动力。要促进广西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必须从两方面着手,实行合理的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1、加快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增强其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广西就业和产值结构的二元化程度相当高,传统农业的比重较大,占总就业人数54.93%的就业人员只创造20.9%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拥挤在农业和土地上。要优化农业结构,必须从农业内部着手,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项目;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行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标准化管理;延伸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促进产、加、销经营一体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就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增强农业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2)实施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行策略,推进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演化的核心是工业化过程,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工业体系是城市化的重要支撑体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一个有规律的渐进过程,没有实现第一、第二产业结构的替代,就过早地、超前地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就会出现病症。广西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工业发展不足,工业部门构成中重工业比例过大,轻工业比重小,导致对劳动力的吸纳不力。广西今后要采取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并行的发展战略,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努力发展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钢铁、汽车、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化工等优势工业的技术进步,并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小城市除发展为大中城市重工业配套的产业外,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轻工业,如食品、纺织、制糖、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充分发挥其劳动密集型特性,广泛吸纳劳动力就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除了运输、仓储、餐饮、批发与零售等传统的服务性行业外,广西要借助现有的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由制造业延伸以及为制造业配套服务的生产服务业,如汽车服务、工业信息服务、工程装配配套服务、现代物流、咨询服务等;同时还要发展旅游业、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社区服务、房地产等生活型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推动城市化进程。
2、推进积极的城市化策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1)改革影响城市化的不合理制度,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影响城市化的制度主要有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等,其中户籍制度是影响城市化最重要的制度。现行的户籍制度抑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也妨碍人口在城市之间的流动;因此,应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户籍限制,合理引导人口的流动;不断完善就业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就业活动主要受市场因素的调节,提高城市化的质量;继续做好城镇土地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通过市场的方式为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附而成为城市居民创造条件。
(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产业、企业向城市聚集,促进城市中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和吸引农村劳动力到城里来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顺利转移。
采取大、中、小城市并举的策略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重视大城市建设,推动南宁、柳州、桂林等中心城市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企业向周围的中小城市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城市市民的生活条件,增强大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能力,发挥大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中等城市是连接大城市和县城城镇的纽带,通过承接大城市产业升级转移来的传统的工业部门,或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工业部门来促进中等城市的发展;县城城镇建设是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和支点,促进县城城镇的发展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广西优越的农业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开发区为载体引导这些企业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县城城镇的流动。
[参考文献]
[1]李培祥,李城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时序阶段分析[J].经济问题,2003,(1)4-6.
[2]霍里斯•钱纳里.发展的形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3]哈萧萧,王宏艳.促进山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J].北方经济,2007,(3)22-24.
[4]周建华,何芹.论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J].温州大学学报,2003,(4)43-48.
[作者简介]
明育(1964-)女,广西融安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