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魏春洋
摘要:黎巴嫩是一个独特的阿拉伯国家。虽然阿拉伯人占多数,但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西方式国家;虽然民族结构简单,但却是中东地区宗教、政治最复杂的国家。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其复杂的宗教、复杂的政治及复杂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黎巴嫩;多民族;多宗教
在波谲云诡的中东地区,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虽然民族结构简单,但却是中东地区宗教、政治最复杂的国家。虽然阿拉伯人占多数,但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西方式国家。这就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不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黎巴嫩。
1.中东地区宗教最复杂的国家
黎巴嫩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国内居民由阿拉伯、亚美尼亚、土耳其、希腊等民族组成。但与大多数中东国家一样,黎巴嫩的主体民族是阿拉伯人,约占93%以上。
尽管民族结构简单,但在宗教方面,黎巴嫩却是中东地区最复杂的国家。黎巴嫩国内全民信教,大小教派18个,基督徒和穆斯林的比例相当。其中基督教的主要派别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东正教、希腊天主教等。穆斯林分属逊尼派和什叶派。什叶派中又有十二伊玛目派、德鲁兹派和阿拉维派信徒。在这些宗教派别中,马龙教派(Maronite)是黎巴嫩基督教派中最大的派别,马龙教派占基督徒人口一半以上。他们占据黎巴嫩北部,是黎巴嫩境内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教派。什叶派是黎巴嫩伊斯兰教中最大的派别,什叶派教徒占穆斯林总数54%以上,逊尼派占45%左右。什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派信徒占全国居民总数18%以上,主要居住南方,五分之三集中在南黎巴嫩省。什叶派中的德鲁兹派信徒占全人口总数6-7%,五分之四的德鲁兹人民居住在黎巴嫩山省的南部。阿拉维派人数不多,仅几千人,主要分布在北黎巴嫩省。逊尼派信徒占全国居民总数的21%,五分之二以上居住在北黎巴嫩省,主要在的里波黎、阿卡尔和首都贝鲁特这些城市。
近代,黎巴嫩一直是个阿拉伯基督徒占主导地位、各宗教派别保持权力平衡的阿拉伯国家。基督徒、回教徒甚至犹太教徒生活在一起,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彼此互相容忍,黎巴嫩一度被视为多元文化、宗教共存的范例。
因为阿拉伯基督徒占主导地位,所以黎巴嫩非常欧化。在黎巴嫩的大街上,随处可见许多“抛头露脸、衣着光鲜”的女性,呈现的街头风景和邻近伊斯兰国家有很大的不同,首都贝鲁特素有“东方巴黎”的美称。政治心态上,黎巴嫩倾向西方国家,成为阿拉伯世界中一个名副其实的西方式国家。
黎巴嫩成为一个西方式国家归功于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黎巴嫩传统的活动更多的是面向地中海,既属伊斯兰世界,又与西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典型的边缘地带特色。由于处于东西方交界的独特地理位置,黎巴嫩自古以来便是各宗教少数派和中东被压迫少数民族的避难所。而且,历史上黎巴嫩曾被许多东西方强权国家统治过,因此黎巴嫩呈现一种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社会现象。
2.中东地区政治最复杂的国家
当然,由于国内教派林立,黎巴嫩社会缺乏同质性,特别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特殊国家权力结构,使黎巴嫩民族和宗教关系极为复杂、敏感,加上与以色列的民族矛盾尖锐,使得黎巴嫩一直处于中东风暴的漩涡。
黎巴嫩国内实行议会民主制,但教派分权制却是国家权力结构的基础。1943年黎巴嫩独立时,各教派之间曾签署《国民公约》,按照当时各教派人口比例分配权力,规定总统由基督教马龙派教徒担任,总理由逊尼派穆斯林担任,议长由什叶派穆斯林担任,议会席位按照三大派别的人口比率分配。在这些教徒中,基督教派(主要是马龙派)奉行亲西方政策,而穆斯林则主张加强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联系。黎巴嫩各种力量围绕国家权力、势力范围以及政府政策取向而斗争激烈。
民族和宗教的划线基本将黎巴嫩一分为二。黎巴嫩各大教教派都有自己的宗教政党,有些还拥有自己的武装民兵。最多时曾有分属于两大教派的100多个党派团体、30多支民兵武裝。在特殊的国际背景下,黎巴嫩内部教派斗争不断加剧,往往引起武装冲突,进行内战,给黎巴嫩造成很大的损失和灾难。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为加强实力,基督教各派及伊斯兰教各派竞相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至70年代中期,几乎每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武装。1975年4月,黎巴嫩终于爆发全面内战。战争以穆斯林和巴勒斯坦人为一方,以基督徒为另一方,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宗教色彩。至少有3个民族宗教派别在战争中进行过种族清洗行动,例如,1982年马龙派民兵武装对沙巴难民营巴勒斯坦人的大屠杀,1983年德鲁兹派武装人员对沙夫地区基督徒实行的种族清洗。战争一直持续到1990年才结束。内战,实际上就是黎巴嫩各派之间深层矛盾严重激化的结果。内战结束后,黎重建进程又一波三折,局势跌宕起伏。近两年来接连发生了贝鲁特大爆炸、逊尼派前总理哈里里遇害、什叶派真主党绑架以色列士兵案以及以黎冲突等重大事件,黎巴嫩一度成为中东局势的焦点。
政治教派对黎巴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极大,黎巴嫩政局稳定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宗教势力的协调和平衡。
3.复杂的历史背景
黎巴嫩政治宗教的复杂性来源于其曲折的历史背景。黎巴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它虽有闻名遐迩的古代文明,但国家的形成却很晚。西亚、北非和欧洲强国一个接一个地征服、占领和统治它,不给它以喘息机会形成自己统一的国家,外来统治者给它遗留下深厚的历史沉积。
曲折的历史造就了黎巴嫩复杂的政治、宗教背景。黎巴嫩曾经是古代腓尼基的一部份,民族来源可以上溯到远古讲闪语的腓尼基人,以及来自西方的爱琴部落(即海上民族)和来自叙利亚的胡里特人。自公元前2000年之后,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的统治,更增加其民族成分的复杂性。公元1至7世纪,黎巴嫩受罗马帝国统治,与巴勒斯坦一同划归叙利亚行省,由于罗马统治者大力推行基督教化政策,居民大都信奉基督教。公元636年,阿拉伯人的伍麦亚王朝征服黎巴嫩,开始传播伊斯兰教。当时,山区居民虽仍保持原来的宗教信仰,但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已逐渐阿拉伯化。阿拉伯人大批进入,同化当地居民,遂形成黎巴嫩阿拉伯人。自公元7世纪至16世纪,黎巴嫩长期处于阿拉伯各王朝的统治之下,后为奥斯曼帝国所征服,成为帝国的一部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法国统治黎巴嫩时期,曾把黎巴嫩和叙利亚划为一政治实体,实行分治。除以马龙派聚居的黎巴嫩行省为中心外,另划入穆斯林聚居贝鲁特、特里波里、西顿等地区,构成现在的黎巴嫩。在法国的扶植下,马龙派天主教徒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居于支配地位,造成与穆斯林的尖锐对立。在法国殖主义当局的扶植下,基督教势力日见增长,伊斯兰教势力有所削弱。近年来,因大批巴勒斯坦难民流入,穆斯林人数已远超过基督教徒。从而造就了今天马龙派、十叶派和逊尼派三大教派为主的局面。
黎巴嫩成为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西方式国家,与其复杂的宗教、政治、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这种复杂性,才造就了今天这个特殊的阿拉伯国家。
参考文献:
[1]潘光.浅析黎巴嫩内乱的历史根源,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第03期.
[2]薛庆国.另一个黎巴嫩,世界知识,2004年7期.
[3]愚君,黎巴嫩.你不再陌生,侨园>>2001年第06期.
[4]陈翌农.中东热土黎巴嫩,旅行者,2005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