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峰 郑晓坤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代表着民族丰富内涵的大学精神受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集散地和国家精英人才的培育场,现代大学必须要肩负起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任,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大学德育教育中重建大学精神,为推动大学发展和变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是人类由蛮荒步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自其产生起就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任,作为大学灵魂的大学精神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大学人的薪火相传,富含民族精神的主旨和要义,大学精神在本质上与民族精神是相一致的。
1.民族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内在统一性
1.1民族精神贯穿于大学精神的形成过程之中
大学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而是历代大学人的共同追求和理想信念的价值体现,是与大学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紧密相连的多种因素撞击而成的,是一所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发展特色的精神文化形态,融合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精神是激励大学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源泉和直接动力。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始终贯穿于大学精神的形成过程之中。大学精神是伴随大学的产生和发展而积淀和形成的。中世界大学精神就依稀透着民族精神的身影,巴黎大学一开始以世界主义精神面向世界,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还以“传播法兰西精神最活跃的发源地”而著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诞生于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它创立的主要目的就是旨在唤醒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意识,进而拯救了整个德意志民族;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高等教育也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大学开始承担了更多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大学精神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更加注重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但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名牌大学更加注重强调大学传统的继承和大学精神的弘扬,强调大学振兴民族的使命,强调大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民族精神始终是大学精神之宗。因此大学人愈是继承大学精神,愈是接受大学教育,愈是能够深刻地体验到民族精神的可贵与伟大,树立极大的民族认同感,形成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荣誉感,更加尽力地继承和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内核的大学精神,弘扬和培育具有民族精神感召力的民族传统文化。
1.2民族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价值提炼与意识升华
大学精神是一个大学从创立到发展到辉煌的整个成长历程的精神见证,是这一历史过程的积累和升华,它反映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面貌等,是大学人共同认知的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是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的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大学精神的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来源于实践中的大学,来源于发展中的民族,来源于指导大学前进的民族精神。
1.2.1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感应器。正确地认知和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民族国家的使命,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职能之一。北京大学的大学精神就深刻地体现了辛亥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重大转变——民主与科学,敏感而科学地感应到了民族精神强烈的时代节奏感。
1.2.2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转换器。大学精神天然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转换成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原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先生,在就职演说中就提出“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民族团结图存的基础,决心把中大办成一所兼容并蓄的大学,就像十九世纪初的柏林大学一样,肩负起建立民族文化的责任。
1.2.3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调节器。民族精神固然是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提炼,但是极端的民族精神依然存在,如何更好地代表和领会民族精神,就要发挥好大学精神的调节作用。如,在中国特殊的抗战时期存在一种特殊的大学形式——教会大学,它就很好地调节了民族精神,为抗战时期我们国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和世界支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民族精神是大学精神之魂
2.1民族精神是大学精神的“绝对价值”
民族精神是大学精神的“绝对价值”,指的是,大学精神的内在逻辑依据就是民族精神,无论何种国家、何种地区、何种类型的大学,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都是大学发展和变革的依据,是大学精神形成和创新的精髓和核心。大学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自然承担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大学精神就是要培养民族成员的独立自强和奋斗不息的性格,要求民族成员为了民族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奋斗,要想民族成员树立浓厚的民族认同感和对本民族的热爱和自信,就要使其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将民族精神作为理解和实践大学精神的思想内核和行动指南;其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学创立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拥有着不同的历史和发展历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宗”指的就是民族精神,不论大学精神倡导世界主义精神、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实用主义,还是民主与科学等等,大学的传统和使命都回归到民族发展与振兴上,使民族精神成为大学精神提炼和大学教育发展的最初和最终趋向。
2.2民族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本土情怀
大学的发展总是要植根于民族这片肥沃的土壤,在民族国家中,大学才能够拥有自己准确的定位,汲取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养料,培养具有民族情感和民族责任感的民族成员,实践大学的三大重要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精神本源起就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而民族精神就是大学精神的本土情怀。
现代大学需要国际视野,但同样也需要本土情怀,这种民族精神的本土情怀之于大学整体如此,作为个体的学者也不例外。从大学整体的角度看待,本土情怀就是要大学立足于本民族的发展需要,充分完全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在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各民族的大学积极探寻本民族特色的教育,像法国大学拥有着浓烈的法兰西精神,美国大学就倡导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而中国大学在借鉴西方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还是在强化孔子的“有教无类”等传统教育思想,所以民族精神在整体上是一所大学发展变革和大学精神形成的根本思想依据。
3.应对全球化挑战大学精神重拾民族精神的要旨
3.1全球化对于大学精神培育和民族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3.1.1全球化所带来的首先是大学生“市场”意识的过度增长,使大学精神趋于功利化。全球化使部分大学生树立了以“利”为目的的“市场眼光”,其眼界所及之处就是“市场至上”、“市场万能”为核心的所谓的“市场秩序的普遍真理”。他们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职业技能将能够出国深造、挤进外资企业、迈入跨国公司当成自己的至高追求。而自身的道德修养、爱国情怀、大学使命的意识被忽视、弱化,遗忘了甚至是有意回避着大学人共同认知的大学精神和大学追求。
3.1.2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削弱,使大学精神陷入盲目化。全球化使单个主权国家力量的有限性凸显,如在治理全球环境问题、控制区域经济危机、打击恐怖主义、预防世界性疫情等方面都远远超出了一个国家的能力范围,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在应对各方面的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变得微乎其微、直到终结的观念开始悄无声息地渗入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领域,“今天的全球体系已不能只在国家层次上加以描述或分析了,因为国家和它们对主权的要求正从根本上被重塑。”
3.1.3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忽视,使大学精神丧失本色性。在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其他国家的文化开始渗入到大学校园,大学生得天独厚地享受了不同文化的“盛宴”,但有个别学生过度推崇他国文化价值观念,对西方文化奉若神明,趋之若鹜,忽略甚至贬斥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如果大学精神建立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否认的基础上,大学就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理解,国家就失去了维系社会成员共同情感的基础,社会成员就失去了对国家的身份归属,忽视甚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就意味着大学精神的自我毁灭。
3.2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民族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关系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促使教育学家或者学者都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大学精神的相互关系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3.2.1内容上,民族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发展出现了不同步性。全球化进程在日益加快,世界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都在趋于一体化,高等教育也在走国际化道路,各大学之间开始注重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等,这种国际间、洲际间、校际间的合作带来了民族国家壁垒的消除,大学的科研已经不再是只为了一个民族的科技事业,而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在开展,这就要求大学精神具有开放性,一流的大学必定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民族精神更多的还是在强调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利,面对日益开放的大学精神,民族主义开始抬头,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鼓动青年学生,刻意排斥外来文化,制造民族隔阂,引发民族冲突,严重阻碍了民族精神的发展与进步,致使民族精神的固步与大学精神的开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出现了发展的不同步性。
3.2.2形式上,民族精神适应大学精神的国际化重新进行诠释。大学国际化趋势带来大学精神的独立性和开放性,要求民族精神必须要与这一趋势相适应。旧有的民族精神表达方式是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要是想让民族的走向世界,必然要用世界的形式来诠释民族精神,这样更加易于接受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可贵的,但是走向世界的同时应该注意表达方式,完全的传统可能很难让世界理解和接受,民族精神应该保有精神内核,换上“国际化”外衣,采用国际上普遍适用的表达方式,重新诠释民族精神,真正地做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用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形式将优良传统的民族精神与引领时代的大学精神融合在一起,以求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能够为世界所接受和宣扬。
3.3面对全球化大学精神应回归民族精神本源
全球化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極大的挑战,同时也推进了大学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精神被部分的弱化,但这种民族精神的弱化和模糊只能是暂时的,大学教育要寻求长久、本质的发展还是要依靠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精神,因此我们强调,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大学精神必须要返璞归真,回归到民族精神的本源,具体应该做到:
3.3.1在大学思想教育中要明辨虚假普世话语,摒弃中心意识。西方强势国家推行的普世主义价值体系是对我国民族精神培育的重大威胁。在我国大学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就要使大学生明辨全球化及伴随全球化而产生的所谓的“普世”话语,实际上,它往往以全人类的福祉为借口,把其价值观念描述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救世真理,试图建立其价值理念为核心的“中心意识”,我们要让大学生免受其冠冕堂皇的口号的影响,明察其背后的野心,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
3.3.2在大学校园生活中要倡导超越民族主义,弘扬理性爱国。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看待民族主义,要帮助大学生透彻理解民族主义的利与弊,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民族主义所显示出来的悖论和缺陷。民族主义在我国依然有很大的市场,在各种场合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借助民族精神教育超越民族主义影响,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3.3.3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弘扬民族文化,借鉴各国经验,构建多层次、多内涵的、开放的现代大学精神。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多种文化并存与激荡的集散地,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带来的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困惑与抉择,我们倡导大学精神的创新和开拓,国际化固然重要,但是民族性才是本色,因此,现代大学精神的建构就是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化与本土化相互融合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适时地回归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一代大学人的受益,当其形成富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时,还是一个恩泽千秋的功业。
参考文献:
[1]左惟,袁久红,刘庆楚编.大学之道——东南大学的一个世纪[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沈伟峰,郑晓坤.论现代大学弘扬民族精神之道[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沈伟峰:男,江苏武进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郑晓坤: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