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妮
1.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体现的现状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科学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每位教师都知道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归其原因主要在于现在的中学教学工作,除了抓学生教学外,还要费很大精力抓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历史课作为中学课程中的弱势学科,教学计划所安排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虽然一部分教师也想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上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往往顾此失彼,心有余而力不足;大部分学生在历史课上已经习惯于画画记记的教学模式,缺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还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注重知识的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老是怕学生没有听懂,该掌握的知识没掌握到,往往一讲到底满堂灌;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学生也只是通过一问一答式的简单方式参与课堂学习。整个课堂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机会很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
2.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应对方法
从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来看,历史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历史学习是一个认识历史的过程,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理解历史再到对历史现象的思考,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到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认识历史和现实。因此,历史教学必须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为追求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从而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方法,这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2.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和谐的历史课堂气氛是前提
要切实改变历史课堂上教师的课堂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合作者,能力的培养者变为引导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变为交流者。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去掉“居高临下”的架子;淡化权威意识;融洽师生关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少一些灌输,多一些互动;少一些理论的讲解,多一些实践的操作;少一些刻板的要求,多一些自由的创造。在教学中,要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以来,一种民主平等、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课堂气氛在历史课堂上就建立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2完善教学环节,建立“师生相互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基础
长期以来,历史课在教学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忽视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历史课堂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这样僵硬刻板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按新课改要求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统一过程。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促进彼此潜能的平台。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也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有时学生也能提出一些很有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应该允许这些见解,并且适当评析和引导。这样,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相互学习所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通过师生的相互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出来了。
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兴趣及其它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和强化的作用。“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道出了学习的规律,兴趣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动力。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一个主要的条件就是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愿望和乐趣。历史课程是一门人文基础课程,有许多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要素。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切了解他们追求知识的热点,结合教学要求,巧妙设疑,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历史课堂上也可以充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放”和“讲”展示课堂内容,让学生接受银幕上光、形、色、图的刺激,将理性教育和感性直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培养他们认知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从而激活教学过程,体现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2.4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内容
历史课的教学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因而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去探究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
2.4.1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主体性教学模式下,学生能看懂、读懂的知识点教师就不必再讲,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甲午中日战争》一节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教师就不必再讲,并且要鼓励学生,通过其他的渠道如文学作品、网络媒体等,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2.4.2引导学生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教学模式,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中,对于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问题,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具体的时代背景加深课文中理论表述的理解,这样记忆会深刻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体现。
2.4.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节中,有一个重点问题,就是“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会战败”。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关键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形式,促进教学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由知识的掌握、传授向知识的运用与发现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