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辉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6-122-01
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机械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应当全方位、多层次地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因素为语文教学服务,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具体应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突破传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树立大语文观念,也就是说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平衡发展,全面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听、说能力显得愈来愈重要,学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又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另外,语言能力的这四大方面本身也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了,反过来也会促进读写能力的发展。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为此我在授课的同时就兼顾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起初上课多安排提问,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感觉、观点,继而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或者多安排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后来即兴口头作文,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培养,有时还通过加平时成绩的方法予以鼓励。开始可能是一两句话,后来逐渐3-5分钟,甚至滔滔不绝。开始一两个同学讲得好,逐渐一部分能讲得好,最后大多数能讲得好。通过勤练习,多鼓励,学生不但听说能力大大提高,而且也逐渐增强了自信心,开始时一当众说话就脸红,一碰到问题就紧张的情况没有了。相反,有些同学还常常因为一些问题同老师展开辩论,甚至不可开交。
二、结合教材,广泛展开联系
现代学生的生活接触面比较广泛,思维活跃,照本宣科的教学往往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在讲解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展开联系,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我的做法,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大类。
1.纵向联系主要是联系本学科的旧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衔接或比较其异同,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加以归纳、合并。
2.横向的联系又可分为两大类。
(1)联系其他各学科。
现在学生开设科目往往比较全面,几乎涉及到了各类科学,这些学科看起来是互相独立的,而事实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往往有着很多的相似点、联结点。作为教师,应当善于发现这些联系,开拓学生的思维。如此长期探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掌握也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一个完整学科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2)联系学生的生活与思想,联系社会生活。
当代中学生的生活是相当丰富的,思想也相当活跃,基本都处于青春期的发育与成熟阶段,同我们教师当初的中学时代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作为他们的教师,应当了解他们的生活内容与生活规律,了解他们心理甚至生理的状态,分析他们的思想,有时还要总结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至于过高或者过低要求,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分析中也就能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其掌握与接受。
三、公平对待,不歧视个别学生
语文是伴随每一个人终生的工具,任何一位学生都有权利掌握这个工具;而我们的学生当中哪怕有一个人没能较好地掌握这工具,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有一种失职感。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同时也生长在各不相同的复杂环境里面,各方面都不成熟,这时他们犯一些错误,或是发展不平衡,大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总是按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同学,也不能因为成绩差或犯过某些错或有某些缺点就完全放弃某些学生。我们的教育培养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只是一部分“好学生”,作为班主任,作为每个老师都应该这样,作为语文老师自然也应当如此。要知道,将他们由不好变好,由差变优,这正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职责所在,也正是这个职业的神圣之所在。
四、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我们现在提倡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上平等的教育,当代的中学生也往往具有较强的叛逆思想,如果再采用以往传统式的高压政策,甚至一些体罚措施是很难奏效的,同时也是新的教育法规所不允许的。因此就必须通过言传身教,真正让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在这方面,身教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有关专家组织做过大量中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喜爱某一科的原因主要是喜欢这个科的老师,而不喜欢某一科的原因也主要是不喜欢这一科的老师,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具有扎实的语文专业功底,其次要具有丰富而全面的知识结构,再次要积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最后要坦然对待自己的错误。
以上是我的一点教学体会。当然,这些方面都必须灵活运用,同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结合起来,同教师自身情况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潜力,全方位、多层次拓宽语文教学,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