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文化品位的若干要素与体现形式

2009-09-27 06:10李小玲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品位语文课堂文本

李小玲

新课程的实施,无论是课程、教材的改革,还是教学、学习方式的变革,都要落实到课堂上来,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载体,也是基点,因此,新课程的实施,要对以前的课堂文化进行改变。新课程专业推进工作组负责人余文森指出:“课堂教学首先而且主要是课堂文化的重建,这是核心、根本和终极追求。”而一个课堂文化的品位的高低反映着课堂文化的层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语文课堂文化的品位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这里,笔者就根据自己对语文课堂文化的品位的认识谈几点看法。

一、有关语文课堂文化品位的理论

(一)语文课堂文化品位的定义。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符号的复合体。语文特有的学科特点赋予语文课堂以独特的文化特点。这样我们说语文课堂文化是在语文课堂中形成的师生共同遵循的一种课堂精神、教学理念、规范及学习语文的一种环境。

《现代汉语词典》里“品位”有以下三个义项:1.指官吏的品级、官阶。2.矿物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比。3.指物品质量;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档次。那么“文化品位”中的“品位”自然与前两项无关,而主要指某一种事物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在质量上的好坏优劣。好、优则文化品位高,反之则低。因此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堂文化的品位的内涵界定为语文课堂在文化质量取向上可用档次化来衡量的情态反映。

(二)语文课堂文化品位的主要特征。

1.在显现方式上的依附性。

语文课堂文化品位本身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精神和心理情态反映,

它自身不能有独立的、明确的存在,而总是通过依附于人的一定活动或具体事物才得以显现。比如我们要评价语文课堂文化品位的高低,只能通过具体的课堂活动来看,而别无他途。

2.在运作过程中的综合性。

语文课堂文化品位,虽然经常是通过具体而细微的小事或情节得以体现的,其实却是其总体情况和表现的反映。决定语文课堂文化品位的主要因素,大体上说不外乎教师文化品位、学生文化品位、教学情境文化品位、教学内容文化品位、教学设计文化品位、教学目标文化品位、教学方式文化品位等方面。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文化品位的提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在场景上的情境性。

语文课堂文化品位是在课堂情景中反映出来的。首先,语文课堂文化品位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和一堂课特定的时间里体现出来的。其次,课堂情景是复杂多样和不断变化的,随着情景的转换与丰富,教师和学生所体现的文化也在变化,他们所营造的课堂文化也在变,不同的情景体现出不同的语文课堂文化品位。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文化的品位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并在一定载体中体现出来,那么,我们就选取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几个方面来探讨语文课堂文化的品位。

二、高品位语文课堂文化体现形式

(一)从文本本身出发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使语文教学顺利进行,且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层面所做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教学设计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课堂教学程序。“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语文的角度,引导学生去细细地品味其文字的准确生动和文本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从教学设计上来说,语文课堂文化品位如何,就是看教学设计所呈现在课堂上的教学流程是不是以文本为中心,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的魅力;是不是在以文本为中心的前提下,既新颖、独特、科学、合理,又能调动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气氛活跃。是,则语文课堂文化品位较高。

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使教学流程看上去新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忽略了文本本身,我们来看一位教师教学《化石吟》的设计:

1.在悠扬的《木石鱼的传说》的音乐声中,教师展示恐龙等化石图片,介绍有关化石的知识。

2.整体感知。

①生齐读。

②生听读后分角色朗读,讨论交流收获。

③品读。(大屏幕显示:我最欣赏xxx诗句,因为……并放背景音乐),小组交流讨论。

④组织学生美读比赛。

⑤唱读。首先分角色朗读第2、第7节(女生读第2节,男生读第7节),为唱读作准备。然后,A.放电影《刘三姐》山歌对唱片段。B.幻灯片显示要对唱的第2、7两节诗。C.教师唱读示范。D.男女生练习对唱,进行比赛。

3.幻灯片总结学习这首诗的方法。

4.课外拓展:插上想象的翅膀,以“想象中的远古时代”为题说化石,先向同桌口述,然后写在日记本上。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通过学习这首诗,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之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课文内容。那么重点就应该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教师也把这一目标设计成了教学的重点。可是,他把朗读设计成了“齐读、听读、品读、美读、唱读”五个环节。“听读、品读、美读”对于学生的朗读来说属于指导,可是“齐读、唱读”较很牵强,特别是“唱读”。教师把“唱读”设计成朗读重点,为了教学生“唱读”,还播放了《刘三姐》山歌,教师示范“唱读”,又让学生进行比赛。学生在比赛的时候,关注的是比赛,而不是文本语言本身。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脱离文本的设计,呈现在课堂上就是忽视文本、喧宾夺主的教学流程。这种忽视文本的课堂文化具有较低的品位。

(二)对话型教学方式的正确运用。

对话是现在常用的教学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包含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主要是学生与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阅读教学首先是让学生面对文本,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进行直接对话,交流沟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文本,提出问题。然后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对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主体间的对话。因为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对话中,学生和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常被误解为教师问、学生答。我们看一位老师讲的《济南的冬天》的教学片段:

师:济南有山有水,前面老师分析了雪中小山的美,那水呢?哪位同学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一下?

生1:我认为济南冬天的最突出色彩是“绿”: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

生2:我认为这里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水有了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之情。

生3:类似的用法,我们在朱自清的《春》中还学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教师表扬。)

师:作者写阳光也很有特色,他是结合什么来写的呢?

生:(齐答)山。

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生:(齐答)比喻和拟人。

师:那么“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几句从哪个角度来写的呢?

生:从人的感觉的角度写的。

上面的对话,学生不能从文本出发,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提出问题,这首先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权;教师把问题依次抛给学生,这样学生不需要自主的想问题,思维力、创造力受到制约;提问的总是教师,回答的是学生,主动权在教师,教师还是课堂的控制者、主宰者,学生还是被控制者。因此,这种对话是一种单向的对话,是一种专制的对话,是一种师生达不到沟通交流的对话,与“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对话理念是相矛盾的,这样的对话是一种“假对话”。这种“假对话”的语文课堂文化的品位是我们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应该改变的。

(三)语文本体目标的实现。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里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在教学论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智力活动,后者是非智力活动。由此,语文本体有两点:首先是智力方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语文的工具性;其次是非智力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品质、意志等,为学生有一个好的人格铺底,这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知识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语文本体目标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故而,实现语文本体目标的语文课堂文化具有很高的品位。

在“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的一个基本性质后,“人文性”被放在了语文教学目标的首位,语文知识成了课堂目标的配角,甚至被忽略。我们看一位教师的《斑羚飞渡》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复习(略)

三、品析课文

组长代表小组提问,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文中出现过几次彩虹?每次出现有什么意义?

2.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的行列,后来为什么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

3.如何理解“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中的“坚定”?

4.文章体现了什么精神?

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小组内部都充分表现出了团队精神,同时又解决了各自心中的疑难问题,那么老师有几个问题问大家。你认为文章最打动你的场面或情节是哪些?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最后鼓励总结。)

师:读罢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得到哪些启示?(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最后鼓励总结。)

师:在斑羚群身上除了体现牺牲精神外,还表现了什么精神?(学生答略。)

师:从斑羚飞渡事件中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动物身上折射出的可贵品质。除斑羚外,还有哪些动物也具有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精神品质?(生各抒己见。教师出示幻灯片:蚂蚁的故事。)

师:与斑羚相比,两个故事既有同,又有异。同在何处?异在何处?(生自由回答。)

师:好。从这里,作为人类,我们在感动于斑羚飞渡惊心动魄的画面和在它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的同时,不能不反思。(多媒体显示:在这篇课文里,人充当什么角色?生答略。)

师:故事讲完了,问题解决了,但是思考并没有停止。(作业。)

上述例子,显然教师把教学目标放在了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上。首先教师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整篇课文基本上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感悟、自己评论;然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却一味地强调斑羚所展现的精神。而对整个文本只囫囵吞枣整体感知,对文本的解读蜻蜓点水,对具体的字、词、句、段的阅读分析一点没有。在这种一味地重视人文,忽视语文运用能力训练的单一目标的语文课堂文化中,虽然学生的个性、感情能被培养,可也必然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低下。并且,由于教师指导作用的丧失,学生学习中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认知水平就会停留在原有的层次上,故而,这样的课堂文化品位是较低的,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摒弃的。

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文化的品位众多因素中较重要的几个,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文化的品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我们的课堂气氛因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而充满生气,我们的学习氛围因师生的民主、和谐的对话而浓烈,学习目标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实现,同时提高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文化品位。在这样多种因素构成的民主、和谐、统一的语文课堂文化环境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塑造,实现知识和人文的统一。这样的语文课堂文化,才是具有高品位的语文课堂文化。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品位语文课堂文本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金堆城钼矿床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莱钢3200 m3高炉低品位冶炼实践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