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史学界对早期苏美关系研究综述

2009-09-27 06:10沈莉华
西伯利亚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国际关系美国苏联

沈莉华

摘要:目前,国内外史学界对早期苏美关系研究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十月革命后美国资产阶级赦视苏维埃政权的原因,二是美国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三是20世纪20年代苏美经济关系,四是1933年苏美建交问题。

关键词:苏联;美国;国际关系;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851.29;D871.29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4-0086-03

鉴于苏美关系的重要性,对苏美关系进行研究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研究领域。冷战结束后,国外史学界,特别是俄罗斯史学界发表了不少关于1917--1933年苏美关系的档案文献、著作和论文,对从十月革命到苏美建交这段时期两国关系的重大问题重新进行研究。与冷战时期相比,国内外学者,特别是美俄学者的研究有了长足进展。一方面,学者们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可以畅所欲言;另一方面,由于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俄美学者在研究工作中能相互利用和借鉴对方的档案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因此,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比较接近客观事实,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结论也逐渐趋向一致。本文拟就国内外史学界,特别是中、俄史学界对这一时期苏美关系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目前,国内外史学界对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研究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资产阶级敌视苏俄的原因

就这一问题有几位学者的研究值得一提。苏联学者B.П.佐洛杜金、B.Л.马里科夫在《十月革命与美国国内的政治斗争》(《苏联历史问题》1957年第10期)一文中,从苏美两国经济制度的差异探讨了美国敌视苏维埃政权的原因: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美国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十月革命后,当苏维埃政府颁布银行、铁路、矿山和大工业企业国有化法令时,遭到了美国资产阶级的一片反对和斥责。一些国会议员甚至把布尔什维克党没收地主土地和工业企业的政策称之为盗窃。

近些年,不断有学者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来探讨美国资产阶级敌视苏维埃政权的原因。中国学者刘建飞在《美国与反共产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中,从两国政治体制差异和美国反对暴力革命的政治文化传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他认为,美国实行的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苏维埃俄国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实行一党执政、立法和行政合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两种政治制度根本对立,因此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考尔比说,苏维埃政权不是基于公众的支持,而是靠“暴力和狡诈”上台的,是靠着“残酷镇压所有反对派以继续保持其地位的”。刘建飞还从美国建国后资产阶级对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革命的态度,来说明美国政治精英有反对暴力革命的传统。他引用美国国务卿兰辛的话说:“我相信,在野蛮和毁灭生命财产方面俄国革命的恐怖远远超过法国大革命。后者至少拥有政府的外形,并制造了合法的伪装,而前者哪一样都不具备。没有权威、没有法律。它是一个沸腾的、专制与暴力的大锅炉。我想象不出对一个国家来说还有比降临到俄国头上更可怕的灾难。”

中国学者王晓德从布尔什维克世界革命思想与美国希冀成为世界领袖的愿望存在明显冲突的角度,来分析双方敌视的根源。他在《美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一书中指出,美国资产阶级认为,美利坚民族是上帝的选民,受上帝之托对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责任,它有义务将文明带给非文明的落后地区,把后者从苦海中解放出来。这种天赋使命的虚幻神化反映在美国对外政策上,使美国政府认为自己对维护世界其他地区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负有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现在,布尔什维克通过暴力建立了完全有悖于美国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社会制度,并声称用世界革命的方式向其他国家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作为上帝的选民,美国自然要负起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维护堪称西方乃至世界文明楷模的美国式民主制度。如果我们不能理解美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救世主心态,就很难理解美国资产阶级对布尔什维克及其世界革命思想的憎恶之感。

中国学者刘建飞还认为在美国反对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的各种因素中,宗教也起了一定作用。他说,在美国很多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对宗教的任何攻击和批判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布尔什维克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马克思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宣扬宗教是鸦片。这种无神论的宗教观必然会招致基督教徒的不满和排斥,加之基督教教义本身就存在排斥其他信仰的倾向,因此在美国资产阶级政治精英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简直就是“异端邪说”。

二、美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

关于美国和协约国出兵苏维埃俄国的原因,苏联史学界长期认为是协约国对苏维埃政权本能的敌视。但近些年,俄罗斯学者就这一问题的观点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开始逐渐认同国外学者的结论:尽管美国敌视苏维埃政权,但是在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美国并没有公开出兵颠覆布尔什维克党政权的计划。美国政府担心直接武装干涉会引起公众舆论的反对,激起俄国民众的强烈反美情绪;担心出兵行动会使美国失去其在国际上的道义威信;担心日本借干涉之机实现其独霸远东的图谋。当然,美国最顾虑的是直接出兵会丧失与布尔什维克打交道的回旋余地,使俄国最终倒向德国的怀抱。Г.H.谢瓦斯佳诺夫院士主编的档案文献《苏美关系:不承认的年代(1918—1926)》(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2年)披露了美国为了使苏维埃俄国继续留在协约国阵营对德作战与布尔什维克党进行接触、谈判的情况。很多学者认为,导致美国和协约国直接出兵苏维埃俄国的契机是《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在中国学者王晓德的《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美国学者罗伊·沃森·柯里的《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德·戴维斯、尤·特拉尼(音译)的《第一次冷战:伍德罗·威尔逊在苏美关系上的遗产》(莫斯科,奥尔马新闻中心,2002年)、俄罗斯学者9.A.伊万尼扬的《为了人民的利益还是违背人民的利益:1917--1933年苏维埃俄国的国际政策》(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4年)中,对此基本持一致看法。他们认为,《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苏维埃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美国和协约国希望俄国继续留在协约国阵营对德作战的企图彻底破产。由于俄国退出一战,绵延2500公里的东部战线不复存在,协约国在西部战场的压力大大增加,英国、法国等协约国很快就作出了出兵苏维埃俄国的决定。此时的美国仍然对出兵举棋不定。但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为美国的干涉提供了绝好的时机和借口。在协约国一再敦促下,在国内外,包括俄国主张干

涉人士的鼓动下,在迫于日本已经派兵先行进人远东的压力下,威尔逊总统终于作出了出兵的最后决定。

三、20世纪20年代苏美经济关系

在这方面,国内外学者着墨最多的是1921—1923年美国对苏维埃俄国的饥荒援助。1921年,苏维埃俄国遭受了史无前例的严重饥荒,波及三十多个省,受灾人口达3350万。关于这场饥荒的原因,冷战时期的苏联史学家多强调饥荒是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美国和西方历史学家则认为,饥荒的根源在于苏维埃政府及其实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布尔什维克对饥荒负有直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苏联解体后,美俄学者大多认为饥荒是由包括革命和战争在内的诸多因素导致的严重后果。俄罗斯学者H.Ш.齐赫拉什维里和美国学者恩格尔曼在谈到饥荒发生的原因时说:“到1921年初,由于革命和战争的破坏,苏维埃俄国已经满目疮痍,前一年的饥荒干旱、西方的经济封锁、余粮征集制及其类似行为导致粮食资源枯竭。饥荒发生后,由于交通运输遭到破坏,苏维埃政府实际上无法组织有效的粮食救援工作,将粮食从条件稍好的地区向灾区调拨。”(参见H.Ш.齐赫拉什维里:《1921—1923年美国对苏维埃俄国的饥荒援助:冲突与合作》,载《1995年美国史年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6年)。

关于以美国救济总署(APA)为主的美国救援机构对苏维埃俄国饥荒展开救援活动的动机,苏联历史著作多强调美国方面试图通过对苏俄饥民的援助来改变其对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的看法,从而促使苏维埃政权尽早垮台。近些年,俄罗斯学者对美国民众通过美国救济总署在援助苏俄饥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给予充分肯定。Г.H.谢瓦斯佳诺夫院士在其主编的档案文献《苏美关系:不承认的年代(1918—1926)》(莫斯科,大陆出版社,2002年)中全文收录了1923年7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的关于感谢美国救济总署对俄国饥民提供援助的决议:“在遭受自然灾害的艰苦岁月中,以救济总署为代表的美国人民向被干涉、封锁以及饥饿所折磨的俄国各州和各加盟共和国居民伸出援手,通过组织大规模的粮食和其他必需品的运输和分配,忘我地前来对其进行援助。由于美国救济总署巨大的、完全是无私的努力,千百万不同年龄的人摆脱了死亡,整个村庄和城市在可怕的灾难威胁面前保存下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美国人民通过美国救济总署向其提供的援助,并将其视为今后两国人民友谊的基础。”

近几年,关于20年代苏美贸易和租让制合作。俄罗斯学者出版了几本很有分量的档案文献集。谢瓦斯佳诺夫主持编撰了两部关于这一时期俄美经济关系的档案文献:《俄罗斯和美国:经济贸易关系(1900--1930)》、《俄罗斯与美国:经济贸易关系(1917--1933)》(两本文献分别在1996年、1997年由俄罗斯科学出版社出版)。关于苏美租让制合作,目前最权威的文献集是c.c.赫罗莫夫编撰的两卷本《苏联的外国租让企业》(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出版中心,2006年)。上述四本文献集,可以使我们对苏美贸易和租让制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在20年代,无论是苏美贸易额,还是美国在苏联的租让制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关于美国在苏联的租让制企业规模较小的原因,苏联学者一直强调是承租企业的美国商人违反了其与苏维埃政府签署的合作协议。但是,档案文献的公布,使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依据公布的上述文献,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影响美国商人向苏联投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政府向外国企业主提供的租让条件,并不像其所宣扬的那么优惠;美苏没有外交关系,这严重制约了美国企业家对苏联的投资;在苏联实施租让制政策的1926---1928年间,美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美国商人在国内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出于对苏维埃政权的疑虑,很多人不敢盲目对苏联进行投资;苏联的战争宣传,为美国资本进入苏联设置了障碍;苏联政府不信守合同的行为,也使外商对与苏联合作望而却步。

四、1933年苏美建交问题

目前,国内外史学界探讨最多的是苏美建交的原因问题。在中国学者郭海儒的《1933--1941年间美苏经贸关系停滞不前的原因》(《学海》2002年第1期)、武军的《早期美国对苏政策的演变——从不承认主义到美苏建交》(《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6期)、俄罗斯学者B.П.萨夫罗诺夫的《苏联、美国和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的侵略(1931--1945)》(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01年)以及谢瓦斯佳诺夫主编的《苏美关系:不承认的年代(1927--1933)》档案文献集中,都谈到德日法西斯侵略对美苏国家利益构成的严重威胁是促使两国建交的重要原因。

在《苏美关系:不承认的年代(1927--1933)》这部文献集中,还记录了美苏谈判的具体细节。在谈判过程中,美国方面提出苏联政府不要继续通过共产国际支持美国共产党从事反政府的宣传活动。此前,苏联史学界与本国政府口径一致,否认布尔什维克党有此类行为。但是,9.A.伊万尼扬在《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还是违背人民的利益:1917--1933年苏维埃俄国的国际政策》一书中披露:上个世纪90年代解密的苏共档案证实:苏联政府确实与共产国际存在一定的联系。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美国在苏联的第一家租让企业负责人哈默曾长期扮演共产国际的间谍和信使角色。共产国际正是通过他作为中间人对美国共产党和美国工人运动提供了资金支持。哈默与苏联政府非同寻常的关系使其能够与苏联政府在租让制问题上相互合作,并在苏联居住的九年时间内将大量沙皇家族的珍贵艺术品运往美国出售。伊万尼扬在这部书中还指出,人们还可以从20年代英国谍报机构获得的重要情报中证实布尔什维克党对共产国际提供过资金援助。1922年12月,英国谍报机构搞到了一份共产国际领导人秘密会议记录。这份记录表明,苏维埃政府在国内遭受严重饥荒的困难条件下仍然没有放弃对共产国际的资金援助。在这次会议上,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决定向美国共产党拨款30万美金,其目的是支持美国共产党动员和组织国内的黑人志愿者参加红军;向英国共产党拨款8万英镑,用来援助其进行大选和在群众中开展宣传工作;向印度共产党拨款12万英镑,以支持英属殖民地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以上是史学界关于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研究热点。在众多的研究俄美关系的学者中,我们须特别提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近现代史》杂志主编Г.H.谢瓦斯佳诺夫。从1996年开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谢瓦斯佳诺夫院士先后主持编纂并出版了有关1917--1933年苏美关系的档案文献集四部(两本经济卷、两本政治卷)。此外,他关于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专著《莫斯科与华盛顿:通往承认之路(1918--1933)》(莫斯科,科学出版社,2004年)也已经问世。谢瓦斯佳诺夫院士主持编纂的这四部档案文献集,收入了大量保存在俄美两国图书馆、档案馆和政府部门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内容详实、取材丰富,很多珍贵的史料属于首次公布于众。一系列编著、著作和论文的发表,不仅奠定了谢瓦斯佳诺夫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同时也为国内外学者继续从事俄美关系研究提供了方便条件。

猜你喜欢
国际关系美国苏联
武装保护苏联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霸权秩序”的国际关系多维度视角探析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雾在做迷藏
更正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