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求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实现“科学课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呢?
一、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科学,
让他们感觉到科学知识与自己形影不离、无处不在,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形式多样的角色情境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感受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科学课的重要价值。
如:在教学《溶解》一课中,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说“老师兜里有两快“金丝猴”奶糖,想泡一杯水来喝。你们谁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尽快喝到这杯奶糖水吗?”泡糖水是学生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说能帮老师做事,都非常高兴。有的说“用汤匙不停的搅动能够使奶糖快一点在水里溶解。”还有的说“用热开水来冲泡能更快的溶解奶糖。”
还有的说“先把奶糖碎成小快,能更快的溶解”等等。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之后再进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就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会感觉到原来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是那么深不可测的,而是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非常的亲近,从而对学习科学也就非常感兴趣了。
二、 选择生活化的探究内容
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所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
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实践创造的机会。
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一课时,这节课是以影子产生的条件作为研究内容的课文,如果老师只在教室里讲,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虽然他们对影子并不陌生,但没有进行认真的观察。因此,我把这次课安排在室外进行。
在活动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几个问题,并要求学生在活动之后写成报告。(1)、你走到什么地方开始发现自己有影子的?(2)影子的方向是怎样的?你能否让它改变方向?(3)你踩到别人的影子了吗?(4)你会把你的影子藏起来吗?带着这几个问题,学生在操场上欢快的玩了起来,并不时地进行着交流。
他们玩累了,就开始在操场写起了自己的报告。就这样,一节科学课变成了一堂游戏课。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知识,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由此说明,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和利用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进行新知识的探究,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联系生活化的实际应用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科学。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
教师要创造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科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真正体验到科学的价值。给学生用科学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沉浮规律》之后,我在练习巩固的环节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现实性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钢铁在水里是要下沉的,那么为什么用钢铁做的轮船却能大海里航行呢?问题提出后,我就用薄铁皮做了一个简单的小船,放在水里让学生观察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个。
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如:学习了《传热比赛》之后,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家里炊具的手柄都是用塑料和木料品制做的,并且还能列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加以说明。这样,在解决了这些个生活化的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给学生传授了知识,还教育了学生认识问题要全面,对于生活中的任何现象都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思考,不能千篇一律的认识规律。
小学科学教学是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
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的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知识会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对科学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吉林省集安市花甸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