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儒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现实意义

2009-09-25 09:46车雪琴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关键词:教学思想孔子教育

车雪琴

摘 要:一提起古代教育,我们不能不提起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首创了“学而不厌,侮人不倦”,“启发式教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由博返约”等各种教学理念,特别是他的“仁”政学说,无论是对当今的教育还是国家统治,都具有非常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更进一步说,对素质教育的提高,道德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本文仅从孔子教学思想这一点入手,力图探索孔子教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学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225-02

一、教育对象

无论是古代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对象问题始终是一个首先面临的问题。孔子在春秋末期,以一个伟大思想家的远见,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力先”的思想。然而,他的这种思想与当时“学在官府”的社会现实相差甚远,孔子本着从人出发,讲究“人道”,就人事论人事的观点,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极力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想实现“学在四夷”的局面。就孔子“有教无类”这一主张而言,它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年龄和“国别”,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曾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教育对象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学生要自己愿意求学,据传人孔门求学还需有人推荐。其二是学生要有支付教师劳动报酬的经济条件。这里尤为重要而且支撑孔子教学思想的是第一点,他已经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教学思想也依此而建构。虽然孔子的这两个条件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孔子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思想已初具雏形。

二、教师

教师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教师修养的意见。而我们在学习借鉴这些经验时,更多的是在运用上的不足。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他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孔子大半生做教师,论学识资历应该说有一定资格,但他从不停止学习,走到那里,学到那里,“每事问”,“不耻下问”。在他看来,知识是无止尽的,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诲人不倦”是孔子最可贵的品格,他曾说:“教不倦,仁也。”孔子把教育学生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来追求,无论什么人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那种对教学执着的追求是难能可贵的。

(二)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现当代教育学在研究教学过程时,发现教师对待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认识。我们在研究孔子有关教师的论述时,发现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贯穿着他整个教学生涯的始终,他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与学生共同生活,以此来接近学生,接触学生,并关心照顾学生。接受学生的种种提问而善于解答,同时也容许学生反辩,养成了师生之间好学的风气和深厚的感情。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正是由于对学生的热爱鼓舞他不知疲劳,全力教诲。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现在经常讲的“言传身教”与孔子的说法相比,“言传”多了,“身教”却跟不上,大有教师强行施教之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需要用头脑去“求知”,在他们求知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作学生的表率,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更为有力。[1]孔子“以身作则”的观点,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学好,然后才能教好。一方面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求在品德修养上做榜样。

三、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孔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学过程本身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我国大多数学者把孔子的教学思想集中归纳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这四条教学原则和方法上。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其它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则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对这一教学原则的研究和运用已进入比较成熟、完善的阶段,特别以美国和日本最为突出。他们注意这一原则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教育目标和观念,把培养自由发展的人作为重点,强调个性的充分解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中大一统思想使我们忽视了这一点,使本民族在“因材施教”这一优秀遗产的继承和运用上反而落后于外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孔子在“因材施教”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孔子的教育实践确实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教学。

因材施教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教学中自然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个性差异也不可能实现统一目标。孔子时代教育的统一要求还没有形成,因此教育目的基本上是孔子的仁学框架,实施个别教育也比较容易。基于这种原因,现在许多教师在领会、实施孔子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时,往往缺乏信心,认为很难深刻、全面地了解学生。事实上,现在每位教师一个学年需要深刻了解的学生不过百人,有的甚至还更少,如果用心去做是不难办到的,关键在于思想上缺乏这种认识。

(二)启发诱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并使之成为一种日趋完善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奠基人当之无愧应该是孔子。

孔子已经认识到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地位,他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端正思维的方向,达到举一隅以三隅反的目的。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概括地说,教师要做不失言的知者,而不能成为躁者、隐者和瞽者。教学中注意难易程度适当,防止过难或过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新的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三)学思并重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还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没有进步。“学思并重”解决了学与思、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不足的原因,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能把发展思维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孔子以自己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强调了学习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即使废寝忘食的思考其效果也不如学习。可见孔子已意识到思是建立在学这个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人的思维发展建立在学习这个基础之上,没有一定数量知识的掌握去谈发展思维就象空中楼阁一样毫无道理。孔子在强调学的重要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学思结合,两者并重而不偏,正是孔子教学论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原则。[2]

孔子“学思并重”的教学原则已经解决了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这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遺产,不能主观地认为孔子已距我们两千多年,就觉得它已经过时;我们需要的是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完善和发展它,而不是抛弃它。[3]

(四)由博返约

孔子在提出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这三个原则之后,又提出了“博学多闻”的主张,以此来解决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他主张学生应当“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才能适应社会。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讲学,虽然有热心政治的因素,但也不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现实的苦衷。这与他培养适合于统治阶级选拔的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分不开的。

孔子把当时正统的、比较有影响的诗、书、礼、乐作为教学内容。他自己为能做到博学、经常“每事问”,“无常师”,所以才成了多才多艺的人。在主张知识应该广博的同时,为了防止杂乱无章,孔子提出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论语·雍也》中载:“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虽然孔子所说的“礼”是当时的《周礼》,其思想性和价值不高。但孔子意识到丰富散乱的知识要有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串起来这一点是极富创见的。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掌握知识体系,提供给学生的不是分散的知识,而是一个框架。这跟孔子的“由博返约”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现代教育理论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注重知识结构的掌握。那种只顾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抓住教学的本质。

总之,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光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代教育的现实借鉴意义[J].高教管理,2001,(3).

[2]付俊贤.对儒家教育思想当代意义的思考[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9).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教学思想孔子教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的革新
中职机械制图中三视图的教学对策研究
试论实现英语教学“学习增值”的策略
课堂教学与管理工作措施和经验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