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与塑造新型农民的关系研究

2009-09-25 09:46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关键词:新型农民塑造生态文明

李 恩 李 赫

摘要: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终极目标和内在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精神支柱、主要途径、制度保障、卫生安全和可持续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和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和谐农村;新型农民;生态文明;塑造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093—04

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最难解决的部分,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如何理解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村之间的内在关系,又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破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逻辑起点。

一、塑造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核心

毛泽东在其《矛盾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①302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农村建设的最核心任务,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农村的主体,是内在因素。同时,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过程中,就必须发挥农民自身的内在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和谐发展进程以及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制度基础的构建,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完成的部分。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已经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已经开始制约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既增加了和谐社会构建的难度,也将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城乡同步是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发挥人在社会建设中更大的力量,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主体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核心。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273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根本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的自由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保障。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發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15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表明了发展的目的性、发展的主体力量。

(二)农民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核心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因为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的“自由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那么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自由发展与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辩证统一的。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中强调:“中国民主革命的完成依靠的是……就是革命的工、农、兵、学、商,而其根本的革命力量是工农。”④559当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依然是工农。当前,中国的农民依然占大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依靠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而广大农村的快速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和谐建设的目标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作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全面发展必然是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的核心。不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搞好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还是加强农村民主建设,都必须有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富于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新农村建设强烈呼唤着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

(三)新型农民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毛泽东在其经典著作《矛盾论》中,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⑤301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性来起主导作用,并且最终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中,作为建设主体的农民,势必在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结构,所以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一直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但生产关系在一定的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当今,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释放,当前农村现有生产方式已经开始逐步制约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按照毛泽东《矛盾论》中的观点:“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⑥326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智力素质和体力素质不能适应或者不能推进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力大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大力培养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因为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就决定了和谐农村建设的方向和效果。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是塑造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的基础

人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基础和条件,而经济的、文化的、制度的、自然的以及教育和医疗的快速协调发展,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基础和条件。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构建将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应有的社会基础和条件。

(一)农业发展是农民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⑦1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特征是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首要任务。农村经济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通过战略调整不断优化和升级,为解决新型农民培育提供丰富的物质支持。

(二)文化建设是农民全面发展的精神支柱

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还有精神上的需求。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是以文化的方式来进行的,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⑧456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能培养农民的文化素质,又能培养农民的社会素质,既能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又能培养农民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引导农民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和谐的思想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使农民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意义,弄清楚生态文明建设之于农村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从而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基础、道德基础和社会氛围。

(三)教育培训是农民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首先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这些素质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把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剩余劳动力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思想观念的更新同样需要宣传教育和培训。毛泽东在其《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深刻地指出,“发动群众,要推动群众团体去大力宣传,要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讲得十分明白。”⑨124当前我们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我们的方法更应该大力宣传,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既要在教育培训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更要培训农民懂得知识之于农民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要让农民自己懂得如何去自我教育、自我培训,只要发挥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才能在各种教育培训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中强调,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前逐步实行免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还强调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这些新的要求和措施,都将为塑造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村提供正确的途径。

(四)管理民主是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民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是农民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而这种主体地位实现的基础需要民主制度的保障和支持。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时刻受到制度的影响。“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的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⑩28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去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或排除各种农村矛盾,而是要开展有效的农村制度建设,保证农村形成稳定的秩序,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有序的状态下得到不断的调整和解决,激发人们的活动潜能。丰富、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个性,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合作医疗规范是农民全面发展的身体保证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体力、智力的全面提高和充实,农村卫生事业是保障农民体力提高和充实的有力保障。当前,解决农村卫生事业的有效途径是规范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中,必须规范医风医德和为农民服务的宗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看病就医的需要。真正将惠农政策让农民受益。规范合作医疗制度,还是改变政府在农民心中形象的突破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过程中,农民与政府及社会的和谐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解决农民实际问题过程中考验我党和各级政府是否关心农民生活的具体体现。

(六)生态文明是农民全面发展的可持续保障[2]

马克思将自然界定义为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那么人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让人的无机的身体保持着良好的可持续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得人的身体与无机的身体的交互过程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状态。[3]“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可见,人乃至农民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在物质的视域中必须始终保持着向自然界汲取营养。那么,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状态,也就是农民全面发展所必须赖以依存的保障。自然界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11)马克思不但从物质的方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可持续性,还从精神层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即,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民全面发展的可持续保障。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并保证“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2)15,20从马克思到中国共产党,都一直关注着生态文明的建设。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沿着马克思主义道路,结合中华文化传统,真正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进行的实践。

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过程中塑造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构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因为农民是农村的基本细胞,而农村社会是由农民组成的集合体。只有具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才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基本条件,而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构建将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基础和条件。新型农民的塑造与和谐农村的构建是互动统一的历史过程。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在其《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经济建设工作、文化教育工作……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13)137,140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工作方法,要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的主观意愿,真正关心农民的生活和实际需要。这也是我国自2006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一味地追求示范工程,新村工程,伤了很多农民的心,最后闹个费力不讨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中,必须真正关心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4)

(二)塑造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构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要遵循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者始終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农民和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按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的本质属性即人的社会性。人只有存在于社会中并与社会发生联系和交往,参加社会实践,人的思想意识才能产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另一方面,社会是个人通过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联合体,通过这种集合才组织了社会。社会是由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培养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因此,在塑造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好的物质、精神、文化、制度的和谐条件。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过程中,则必须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核心,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最终实现。

(三)塑造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构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要依照协调发展的理论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从低级文明到高级文明的过程,而人的发展亦是从单一片面发展走向全面丰富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只有社会与个人形成良性循环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和谐[4]。社会发展中包括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政治发展等。但整个社会的发展核心却是人的发展,因所有这些的实现都是不断发展的人来完成的。如果没有不断发展的人的参与,经济、文化、政治也将不复存在。当然人的全面发展也将依赖于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目的就在于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社会条件,而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正是要发挥新型农民的主体地位,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实现。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③《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⑦《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III卷,人民出版社,1995。

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⑩[美]约翰·罗尔斯,万俊译.《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

(11)韩喜平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1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14)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基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

参考文献:

[1]贺朝霞.社会主义本质论与构建和谐社会[J].求实,2008,(5):69-72.

[2]唐叶萍,郭大俊.实现生态文明的路径思考[J].求索,2008,(6):102-104.

[3]刘秦发.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J].求实,2008,(3):13-14.

[4]赵晓芬.社会和谐语境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和谐[J].求实,2008,(3):33-35.

The Relation Study Between Building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Harmony

and Fostering New Socialist Peasant

En_LiHe_Li

(College of Quartermaster Techn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2)

Abstract: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new socialist peasant is the ultimate goal and internal dynamic of building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harmony; Building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harmony provide economic foundation, mentor, main path, system guarantee, wholesomeness and guarant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new socialist peasant. It must give full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peasant to build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harmony and nurture new socialist peasant.

Key words: Rural Harmony; New Peasa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stering

(責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新型农民塑造生态文明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刍议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型农民的内涵与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