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浩
[摘 要]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对人的本质的论述。通过分析人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及其所处的周围环境,马克思正确指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第一次从劳动出发去说明社会历史。从社会关系出发,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性论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现象的基础上,指出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研究具体的人确定了科学方法。在马克思那里,无论人的对象性活动,还是社会关系,都统一于人的实践,实践才是把握人的本质的关键。这一思路改变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抽象,使人的问题的研究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为现实的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南。
[关键词]人的本质;劳动;社会关系;实践;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244.4[文献标志码]A
人与世界上一切其他存在物不同,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人类历史上,很多先哲贤人都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求索,也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的某些特征,并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但他们都把这些特征加以无限夸大,从而导致了对人的其他规定性的忽视或遗漏,都没有达到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
人的本质问题也是马克思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许多规定,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命题: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从劳动、社会关系、人的解放和发展三个角度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论述 ,体现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思想 。
一、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中探讨人的本质
“自由”是马克思考察人的本质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从人的感性活动的性质来确定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把劳动看做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实现和展开,由此分别向两个方向追寻:一方面是考察人的劳动的动力根源,揭示人的需要的本性;另一方面是考察人的劳动结果,说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通过劳动,既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实现和确证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本质,劳动所生成的社会关系现实地决定和制约着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人的解放即人的本质的复归,就是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探讨人的生命活动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本质入手,揭示了这种活动所表现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确指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第一次从劳动出发去说明社会历史,为实现伟大的哲学变革打造了一块坚固的基石。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感性活动即面向对象的实践活动进行了论述。
首先,人像动物一样是有血有肉的存在物,时刻离不开他所生存的自然界,离开了自然界便不能生存,这是人的受动性的表现。“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是说它是受┒的”[1],因此,“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谖铩盵2]。
其次,既然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的本质便不是抽象的,也不是仅仅寓于人之内的神秘的东西,从而应该从人的劳动中去观察人、了解人,知道人生产什么便能了解人是什么。
因此,把握人的本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人劳动的对象性,即从人所处的周围环境来把握人的本质。人首先要面对其所在的自然环境,人需要自然来维持生存,自然还是人精神生产的原料,所以考察人或人的本质不能忽视了他所面对的自然。“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P45)
第二,从人的对象性劳动来把握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性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问题,是对人类主体性活动本质的高度概括。
“异化劳动”是贯穿在其《手稿》中的基本概念,异化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的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条线索分析探究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商品作为一种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对象化, 既然人的本质可以对象化为人之外的商品、商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表现,那么通过考察商品就可以把握人的本质。商品的生产过程是人的本质不断表现出来的过程。社会发展为人的本质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和背景,并作为外在的文明内化为人的本质,成为人的本质的内在要素;人的内在本质外化出来则表现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实践在人的发展的不同环节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形态中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对人本质的研究是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对现存社会状况的深层次反思,他通过对劳动的分析揭示了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状况,并在对劳动的分析中从劳动主体、劳动过程、劳动对象三方面阐发了人的解放理论。人的解放和发展使人类消灭一切异化、恢复人作为自由创造存在物的本来状态,自由自觉地从事创造活动,实现人的本质,成为具有丰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人正是由于自己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创造了各种社会关系,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性;离开社会,人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人类历史表明,是人的社会性把人与动物真正区分开来,而区分开来的原初因素仍在于人的本质规定性——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社会关系根植于此。
二、从社会关系出发探讨人的本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第一次全面地归纳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基本要点和理论纲要,其探讨的眼光开始转向人的社会关系及其内在原因上,正是在这一点上,恩格斯评价它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4]。
在《提纲》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问题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得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60)的科学结论。这个论断揭示了人的本质:人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研究方法上的划时代变革,它意味着马克思已经走出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境地,开始进入科学历史观的领域。
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入手探讨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思辨逻辑转变为立足现实分析的科学逻辑。马克思提供了“在其现实性上”探寻人的本质的思路和方法:人的本质只能是“获得的”,必须从“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人的本质不能“直观”,只能通过反思的形式去把握;人的本质是人的,不能离开现实的人谈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人的本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不是从人与万物相区别的角度讲人的本质,也不是直接讲具体人的社会本质特性,而是为研究具体人确定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极为宝贵。这是针对并批判费尔巴哈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人性论,也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个人社会本质异化状态的概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体系异化性质之批判,旨在强调人的本质是由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决定并由一定的社会关系来体现的,而并非说人的本质属性即指社会关系本身。从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把握人的本质,是把握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但不是人的本质本身,人所表现出来的善恶特性和各种活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在《提纲》问世之前,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主要回答的是“人的本质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之后主要回答的是“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什么”和“人应当怎样生活”的问题。这是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人本质的深层结构、特殊本质。马克思之所以突出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方面,是由马克思哲学的性质、方法和任务决定的。准确理解这一命题,不仅可以破除以往人们把人的本质简单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机械论界定,而且对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实践中把握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手稿》和《提纲》中从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两个角度来解释人类社会,找到了人类社会内部各种关系的根据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从而否定了人之外的“神”。
如果只是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悖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原意。实质上,这一论述只是提供了一种观察现实的人和探讨人的本质的方法,不能单纯以“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说明人的本质,也不能在社会性的基础上简单地加进自然属性来进行说明。人的本质应该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而最能体现这种统一的就是劳动。如果说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一般劳动”揭示了人的一般本质,那么具体的劳动则揭示了“每个时代历史地变化着的人的具体本质”。
事实上,马克思是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的。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它为我们重新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无论人的对象性劳动,还是人的社会关系,都统一于人的实践。无论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还是处理社会关系,或者进行艺术创作、思想活动,都可以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解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P5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强调“现实的人”、“实际生活中的人”。 “现实的人”是指:第一,有吃穿住用等现实需要的人;第二,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现实需要与人的自由自觉劳动这一本质密不可分,而现实的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人的现实本质,“现实的人”把人的现实本质与自由自觉的活动本质连接了起来。现实的人即是实际地从事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人。“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3](P9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实现人的本质观革命性变革的显著标志:物质生产是考察人的现实的基础,人的本质由人的社会实践所决定;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依据;人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人的重要特性;人的集体性和群众性是有关人的理论的重要内容;人的异化只是生产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现象;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实现人的解放和最高本质的前提。这一切均是在人的实践的基础上发生的。
实践也是一种视角,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在地包含着人的对象性活动和社会关系。实践是一个历史的生成过程,从实践视角出发可以看出,人并无永恒不变的本质。马克思确立从人类实践出发研究人本质的哲学方法的意义在于:他改变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抽象,使人的问题的研究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为现实的人的不断自我构建、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6-1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