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培训是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从中职专业师资现状看,新课程培训任重而道远。如何通过创新形成新课程培训特色,如何提升培训的绩效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探究和解决。
关键词:中职;专业师资;新课程;培训
随着《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正式启动,省级专业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已向新课程培训转移。如何让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更好地理解“三以一化”(以职业综合素质为本位、以职业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如何更好地理解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和项目课程理论,有效地推进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这些都是新课程培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试从新课程培训的学习者和课程改革参与者的视角,谈谈专业教师新课程培训的问题和对策。
中职专业师资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素质和能力与职业教育改革目标要求之间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改革意识不强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职业教育就业形势比较乐观,掩盖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问题,造成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目标不明确、参与课改的热情普遍不高。
教学观念滞后职业学校的教师对自身发展不够重视,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仍处于多年前的水平。
专业把控能力不强绝大多数专业教师多年来主要从事某专业的两三门专业课程教学,对相关专业整体发展的现状、专业建设的前景、专业评价的方式等了解甚少,把控整个专业的能力明显不强,这与新课程对专业教师的要求相距甚远。
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绝大多数专业教师缺乏课程理论基础知识,不了解课程的来源、课程所涵盖的职业技能,缺少对企业需求的全面了解,缺乏高屋建瓴地从企业获得课程内容的能力。
目前新课程培训存在的问题
从中职专业师资现状看,新课程培训任重而道远。我省实施了两年的新课程专业教师培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方案规划不到位培训方案的规划和计划的制定缺少课程专家的全程参与,方案的规划难以统筹全局,计划的制定难以承前启后,系列化的新课程培训已出现“上面热,下面冷”的状况,难现上升态势。
培训方法不得力新课程培训方法单一、落后,大多采用“讲—听—记”的传统模式,忽视了学员的主体作用。培训缺少了双方的交流互动和相关的实践,学员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
培训考评不健全新课程培训主要依赖行政组织,培训考评过分注重评价的管理功能,忽视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关注学员考勤签到,关注培训单位的职责履行等,缺少了对学员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员发展状况的评价。
新课程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新课程培训必须大胆创新,才能有效突破,把新课程中的新理念、新方法等新元素有效地融入到新课程培训的每个环节,有效地提升培训的绩效,彰显新课程培训的创新特色。
加强培训目标的研究,多关注一些培训方案的规划为更好地推进各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培训主管部门要从职业教育新课程建设的目标出发,加强对新课程培训目标的研究,明确新课程培训在推进各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新课程培训的特点进一步细化各阶段培训的子目标,使新课程培训有的放矢。培训主管部门必须组织有关课程专家,运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培训目标,在培训模块、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方法和培训评价等方面对培训方案进行全面、系统地规划,在求真、求实、求新中求得最大的成效。针对目前新课程培训方案规划不够到位的状况,笔者认为,应以新课程开发为中心,按构建新课程方案的模式,组织相关调查研究,在专家全面参与的基础上一步步地规划好培训方案,做到有效统筹整个培训工作,把控整个课改进程,全面地兼顾各个环节,解决好各阶段出现的新问题,保证课改质量,实现预期的目标。同时,借助培训方案的规范开发,有效地示范和引领学员课程方案的开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培训策略。
加强专家资源库的建设,多挖掘一些课程改革专家资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有其内在的特殊性,这决定了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培训主管部门要在“三以一化”课改指导思想引领下,加强专家资源库的研究和建设,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不拘一格,广纳省内外课程专家,为新课程培训和全省的课程改革献计献策。培训主管部门应根据培训方案有计划地邀请有关专家参与新课程培训或省级职教论坛,采用多种形式解读深奥的课改理论。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专家的研究,用好、用足专家,充分挖掘专家的宝贵资源,让专家成为课改的智囊。笔者认为,新课程培训要根据培训模块的内容来选择相应的专家,要采用点题或集体命题等方法,请专家诠释和指点。专家解读新理念、新理论时,要结合培训对象,多联系具体范例予以说明,让知识及时内化,提高培训的效果。专家的讲座要留出专门时间,让学员与专家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真正达成共识,实现课程理论的共通,让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专家的参与要突出针对性,培训才会有更高的实效性。
加强学员能力的培养,多关注一些课改团队的培育课程改革从本质上讲不是改良,而是革命;不是修修补补,而是解构之后的重构。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新课程开发和实施主要依赖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因此,新课程培训必须承载起全面提升骨干教师个体素质和课程开发能力的重任。课程改革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方位、立体式的协同配合,方能达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仅靠一两个骨干教师或仅靠教师的各自为战是难以实现的。而在过去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基本习惯于单兵作战,其合作能力相对较弱。新课程培训还须培养学员分工协作的团队工作能力,打造一支理念新、技术硬、能力强的课程开发团队。我们认为,为培育一支强有力的课改工作团队,各学校要以课改工作团队形式参加新课程培训,培训中以团队形式和单位组织学习和交流、开展新课程开发、进行考核评价等等。通过培训努力打造团队愿景,使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养成团队工作意识、习惯团队合作工作,让课改团队承载起职业学校课改的重任。
加强培训方法的创新,多突出一些行动导向方法新课程倡导行动导向理念,构建行动体系,实践行动导向方法。培训主管部门要加强培训工作和对新课程的研究,借鉴“通过行动来学习,为了行动而学习”的行动导向理念,创新培训方法,来替代传统的“专家讲解、学员记录”的单一培训模式,让学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收获新知。新课程培训也要为学员学习和实践教学新方法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专家开展新方法的实践,学员也只有在这种“真切的情境”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实现对新方法、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才能形成自己的经验和策略,才能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把握新法,体验其效,才会开发出体现行动体系的新课程,才会有效地运用行动导向的新方法。在新课程培训过程中,必须摒弃“专家高高在上讲课,学员埋头苦苦记录”的培训模式,转向“专家边讲解,学员边开发、边实践”的培训方式;抛弃“学员只能在灌输中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新知,囫囵吞枣式地领会深奥的道理”,转向“学员与专家的交流和探讨中自主学习,习得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培训也可以在专家的指引下,开展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共同挖掘丰富的社会资源,来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资源。
加强培训考评的探索,多实践一些发展性评价措施培训的意义在于促进学员发展,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培训主管部门要加强培训考评标准和方式等的研究,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开展多元评价,去关注学员的培训过程,去关注学员理念、方法、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有效促进学员成长。为此,新课程培训必须多开展些发展性评价活动,多实践些发展性评价策略。一是每阶段的培训要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考评,让各个团队都参与大会交流,交流各阶段的学习情况和课改成果,由培训考评小组考评,各阶段的考评总汇就是该团队的“培训记实评价”;二是关注学员们的课改论文在杂志上发表或每年一届的江苏省创意论坛上获奖情况,评价学员对课改研究的状况,作为对学员的“探究记实评价”;三是培训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学校课改试验点督察工作,全面检查课改推进情况,督查专家与新课程培训的学员、校长等一起对课改情况进行面对面的考评,作为对课改开发团队的“实操记实评价”。三个“记实评价”构成了新课程培训对每个学员和课改开发团队的“成长评价”、“发展评价”。发展性评价应当是新课程培训评价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5-126.
[2]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8.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23.
作者简介:
朱建清(1967—),男,江苏太仓人,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双元制教育和师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