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在湖湘文化中的第一乡土教科书

2009-09-24 10:06吴小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天佑参考书学堂

石 鸥 吴小鸥

摘要:我国于20世纪初在清政府鼓励下曾掀起过乡土教育的热潮,大量的乡土教科书问世,由长沙人辜天佑编写的《湖南乡土地理》及其配套的《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是湖南最早的一部系统的乡土地理教科书。该套教科书适应时代需要,填补近代湖南乡土地理教材的空白,普及了湖南乡土地理和历史知识;浸润在湖湘文化之中,激荡着爱乡爱国、救亡图存的情感与思想;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为湖南乡土教科书编写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关键词:湖南;乡土;地理;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4-0125-05

乡土教科书是展示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科技、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教学用书,它系统、全面地反映当地建置沿革、地理环境、重大事件、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民族风情、名胜古迹等。我国于20世纪初在清政府鼓励下曾掀起过乡土教育的热潮,大量乡土教科书问世。其中,《湖南乡土地理》(初等小学教科书,以下简称乡土地理)及其配套的《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以下简称参考书)是湖南最早的一部系统的乡土地理教科书。该套教科书浸润着湖湘文化的精髓,激荡着救亡图存的思潮,在湖南乃至中国乡土教科书发展中具有难以磨灭的价值。

一、作者生平

乡土地理及其参考书的作者均为长沙人辜天佑。遗憾的是,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更谈不上对他的系统研究了。

辜天佑(生卒年不祥),字兰荪,清末地理学家,除了“乡土地理”及其“参考书”外,还著有《长沙县乡土志八章》《论语古注集说平义二十卷》等,文章有《论孟子以小事大以大事小为交涉学之精义》、《公法律例相为表里说》等。辜曾为时务学堂的学生,经常在南学会听演讲,勤于提问。“提问者大都是各地士绅与时务学堂学生,如巴陵郭鹏、善化章瑞麒、武陵蔡钟浩、长沙杨昌济、范源濂、毕永年、辜天佑等,蔡、杨、范、毕、辜等都是时务学堂学生,辜天佑是最喜欢提问的人,《湘报》上刊登他的提问特别多。所提问题范围甚广,有关民主、法律……保教救国等等。所提问题的深度广度都令阅者耳目一新,虽日提问,但实际上包含了问者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可以视为问者对公众的号召和宣传。”后辜因成绩优异被时务学堂选送北洋学堂学生。

辜天佑曾经东渡日本留学。留学日本时,拜会过孙文,是兴汉会的重要成员,并担任过哥老会首领。1899年。通过兴中会重要成员毕永年的引荐,辜氏曾与两湖地区其他哥老会首脑李云彪、杨鸿钧、陆鸿第等人在香港开会,共奉孙中山为首领,合组“兴汉会”。当时是这样记载的:1899年秋天,毕永年介绍唐才常与孙中山相识于横滨,“同一时期,在宫崎寅藏的撮合下,陈少白、郑士良等和长江、珠江流域会党首领杨鸿钧、李云彪、辜天佑等聚会于香港,决定兴中会、三合会和哥老会联合成立兴汉会,推孙中山为总会长。”毕永年早在戊戌变法中即主张反清。冯自由记载:“谭嗣同在京任军机章京,尤有致君尧舜之想。独永年始终坚持非我种类其心必异之说,日往来于汉口、岳州、新堤、长沙之间,与哥老会诸首领杨鸿钩、李云彪、张尧卿、辜天佑、师襄、李堃等谋匡复事业,且投身会中,被封为龙头之职”。后因孙中山经费支援不足,加上康有为等保皇党人的重金诱惑,辜天佑遂加入保皇党一派。但他一直同情革命。1903年黄兴决定成立华兴会,时任明德中学教员的辜天佑虽未加入,但曾为华兴会的成立出力不少。“明德教职员中有些虽未加入华兴会,但对革命运动深表同情或者实际参加革命活动,如陈风光、李步青、金华祝、沈迪民、陈介、王正廷、辜天佑、陆鸿第等等。”1911年6月,为护送著名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烈士的家属,辜天佑亲自带秋瑾之子王沅德赶往湘潭与其他烈士子女会合并安顿烈士后事。据说,辜天佑曾在长沙千寿寺创办正蒙学堂。

1912年,时任湖南都督的谭延闽拨银30万两建立湖南金工场,聘请辜氏担任总办(湖南金工场1915年改名为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实习工场,辜天佑任工场场长。旋后辜氏去职,由湖南高等工业学校校长宾步程担任工场场长)。1916年任湖南省教育会干事。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辜氏与著名教育家陈润霖等人发动湖南教育界组织“抗日后援会”,声援各地的爱国运动。1926年9月,被湖南省主席唐生智任命为岳阳厘金局长。1932年6月,船山学社成立,辜氏被推选为董事。1949年编《长沙县乡土志》,提倡教育要以封建伦理为宗旨,学习四书五经,思想日益落伍,此后趋于默默无闻。

二、“乡土地理”及其“参考书”成书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的失败,接踵而至的瓜分狂潮,在全国激起了一股巨大的爱国浪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志士仁人在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艰难探索后,终于意识到,民众的思想及精神状态,深切关乎国家的兴衰与存亡。于是新式教育包括乡土教育迅速推开。据研究,清末乡土教育的兴起,主要是中国到日本留学或出访的读书人,与日本民间教育界人士交流接触的结果。而当时日本的乡土教育又是源于欧洲近代初等教育乡土教学的形成与传播。据KarenWigen研究,在明治维新初期,“乡土学”主要靠民间学人推动,他们相信,对于某地的研究必须从学生对自己所在之地进行细心观察开始,学好乡土知识,才能为日后学习国家和世界地理打下良好的根基;此外,乡土教育亦能让学童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是促进爱国主义的基础。清末的“乡土教育”(包括历史、地理和格致等科目)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成为实现小学阶段国民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

1903年,晚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仿照日本,尝试在初等小学校开展乡土历史、地理、格致教育,以培养忠君爱国思想。乡土教育应运而生。在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亦即癸卯学制)之《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地理课“其要义在使知今日中国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简图,以养成其爱国之心,兼破其乡曲僻陋之见。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先自学校附近指示其方向子午、步数多少、道理远近,次及于附近之先贤祠墓,近处山水,间亦带领小学生寻访古迹为之解说,俾其因故事而记地理,兼及居民之职业、贫富之原因、舟车之交通、物产之生殖,并使认识地图,渐次由近及远,令其凑合本版分合地图尤善。地理宜悬本县图、本省图、中国图、东西半球图、五洲图于壁上,每学生各与折迭(叠)善图一张,则不烦细讲而自了然。”

基于历史、地理、格致三科均以乡土知识编课讲授的要求,光绪三十一年(1905),学部尚书张百熙奏请天下郡县撰辑乡土志,用作中小学乡土教材。同年,又发《学务大臣奏据编书局监督编成乡土志例目拟通饬编辑片》(简称《乡土志例目》)。《乡土志例目》指出:“初等小学堂学科,于历史则讲乡土之大端故事及古地古先名人之事实;于地理则讲乡土之道理、建置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然必由府、

厅、州、县各撰乡土志,然后可以授课。……把乡土志基本内容设置为历史、政迹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工十五门,每门的内容都作详细要求。恐海内甚广,守令至多,言人人殊,虑或庞杂用,是拟撰例目,以为程式,守令虽事繁,但能征本地读书能文者二三人,按月考查,依例编撰,不过数月,即可成书。待各处乡土志辑稿送到时,便由局员删润画一,呈请学务大臣审定,通行各省小学堂授课”。大致以新学制颁布为开端,晚清乡土教育逐步展开,全国掀起了编纂乡土志书的高潮。现存大量清末编纂的乡土志课本,不论是钞本还是排印本,大抵都是各县为响应清政府要求而成书的。“乡土地理”及其“参考书”也不例外。

三、“乡土地理”及其“参考书”的内容概要

1,“乡土地理”。当时,国内教育界已基本熟悉了现代西方课目教材的编制方法,并有了几年编纂小学教科书的经验。当乡土教育被提上日程之后。课目体的乡土教科书也就开始出现了。我们现在见到的《湖南乡土地理》是宣统二年(1910年)湖南会通学社石印本,环筒页装,共五册。全书正文共九十一课,约一万字,图九十幅。第一册共19课,1-7课整体上介绍了湖南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山川等常识,其中较重点介绍了湖南境内的河流分布情况。8-12课内容为长沙府。第二册共17课,1-8课为宝庆府,9-16课为岳州府,17课为南州直隶厅。第三册共18课,1-5课内容为常德府,6-11课为澧州府,12-15课为辰州府,16-18课为凤凰厅。第四册共17课,1-3课为永绥厅,4-5课为乾州厅,6-8课为永顺府,9-11课为沅州府,12-13课为晃州厅,14-16课为靖州,17课为交通。第五册共20课,1-6课为衡州府,7-12课为永州府,13-15课为郴州,16-19课为桂阳州,20课为交通。

全书条目分明,文字流畅。作者对每府(州)的介绍较为详细,内容基本按照总论、名胜、古迹、先贤祠墓、交通依次排列。在各府(州)的总论中,一般介绍其名称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经济贸易、文化教育、人口民族、气候变化、物产资源等概况,依次罗列而特点突出,风俗、教育能据事直言其利弊。如宝庆府“刊版书籍,流行各省,尤甲于海内”;岳州府“近自开通商港,在府城东北十五里之城陵矶,有岳州税关,上下船舶,必凡泊於此,商业尚未发达”;常德府“商业繁盛,巨贾云集,为西路之冠。光绪三十一年,奏开为通商港,有英日汽船往来,日商已于城内开店贸易”;澧州府“永定山中有飞虎,如大猫而有翅,是为异产”;衡州府“昔人谓自广州逾岭而北,自桂林浮湘而下,必以衡州为重要者,其形势然也”,资源上“最佳者惟矿,水口山之铅、耒阳之煤、实冠于全省”;郴州“官绅所办小学堂,甚为发达”。在名胜古迹中,作者选取其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予以介绍,如岳麓书院为“南宋时,朱子访张子於此讲学,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於堂。”昭山“善潭之界有昭山,其下为昭潭,相传周昭王南征至此。”韶山“湘潭之西有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於此,又云韶氏女登仙处也”。衡州府中,作者还将神禹碑拓于书上并作详细介绍。先贤祠墓则精选从古到今的忠孝爱国事迹,如在长沙府中,精心选取了古时娥皇女英二妃等事迹以视忠孝之德,而近代曾国藩、左宗棠等事迹以视报国之志。各厅的内容则较为概略,常为一课,如在凤凰厅,重点介绍其历史沿革及苗族文化等。

全书内容涵盖历史地理(沿革、区划)、自然地理、还有人文及经济地理,包含了历史沿革、山川形胜、行政建制、人物传记、武备兵防、经济物产、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异闻逸事等。正如作者所言,“本书将湖南山川形势、道里建置、古迹祠墓等项择要编辑。凡居民之职业、贫富之原因、舟车之交通、物产之生殖,均为本书注意之所在。至於尊崇圣贤、改良风俗、表扬忠孝志节,所以作学童之模范而厚其性天者,尤三致意焉。植人伦道德之墓,又注重於生活知识之教,是作者之徽意也”(第一册,编辑大意)。

2,“参考书”。因为“乡土地理”非常精要概括,对教师的要求颇高,所以辜天佑又编写出版教学参考书一套五册。我们现在见到的《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为宣统二年三月(1910年)湖南机器印刷局印,群益图书社发行本,环筒页装,共五册九十一课,约二十万余字,有表格,无插图。

作为教学参考书,它和“乡土地理”的课文完全配套。所以,第一册也是19课,1-7课整体上介绍了湖南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山川等常识,其中较重点介绍了湖南境内的河流分布情况。第二册也是17课,第三册18课,第四册17课,第五册20课。“参考书”所选资料丰富翔实,引文出处颇多,涵盖面广,既有大量地方志书,也有历史、文学、教育等著作,还有大量作者深人考证后新编的资料。“本书按教科书次序编列,书中引用皆录其原文,后标书目。阅者欲再加释,故可据书目复查,惟其中有余平日之编译或友朋之调查,则后不标名。地名均据新图,阅者须置湖南分图(邹刻),或湖南图说(彭刻)一部,如仅有皇朝直省图者,即用湖南总参考图亦可”(参考书,第一册,凡例)。

全书对府、州、厅属境地理位置、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山水形胜、文化教育、物产交通、先贤传略等资料收集较多。如“乡土地理”在第一册第九课中,描述了当时长沙府的教育概况,文字只有十八个字,即“学校有高等、优级师范、中路师范、中小各学堂”(第一册第13页)。而在“参考书”第一册中,作者用表格的形式,分“学堂名称、校舍建置、成立及维持费、学生班次、课目”五栏,将“高等学堂、实业学堂、优级师范、法政学堂、中等农业学堂、中等工业学堂、求忠学堂、明德学堂、修业学堂、统正中学、广益中学、周南女子师范(附两等小学堂)、私立中等工业学堂、明德小学、修业小学、楚怡小学、宁乡中学、善化中学、长沙中学、湘潭中学、湘阴中学、浏阳中学、中路师范府中学堂、模范小学、雅礼学堂”所学堂的情况一一列出,以高等学堂为例,在“校舍建置”一栏内容为“校地在湘西岳麓山,就岳麓书院改建,有讲堂六间,特别讲堂三间,理化仪器藏书室各一所,余室甚多,校舍宏大。”在“成立及维持费”一栏内容为“光绪二十九年,升抚宁赵奏改学堂,三十年升抚宁端寿款改造,三十一年竣工,宣统元年开办正科,常年经费三万八千八百两,均官款。”在“学生班次”一栏内容为“第一类,正科,一班学生六十名;第二类,正科,两班学生共一百四十名,均限三年毕业。”在“课目”一栏内容为“正科,伦理一、经学二、国文五、英文九、德文九、历史三、地理、兵学、体操三”。又如对“广益中学”,是这样介绍的:“在草潮门赁民房为校舍。初为家塾,重英文,名英文专科,开办费由同人捐集,三十三年改中学,官款八百金”等。教科书寥寥18个字,参考书则整个篇幅从30-35页,可见详尽,教师教学相当便利。

全书文字以描述为主,强调史实,学术性较浓,注释直

接附在引文后。如“黄陵庙在湘阴北四十里(一统志),庙在县北,祀虞舜二妃(后汉书郡国志注),大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故民为立祀於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立石碑,树之於庙(水经注),唐天佑二年封懿节庙(唐会要),晋天福二年,封昭烈庙(旧五代史晋纪),庙常以六月十四日祭至今因之(一统志)”(第一册第49页)。

四、“乡土地理”及其“参考书”的历史价值

湖南新式教育的发轫要晚于北京、上海等地,但从19世纪末的最后10年起,湖南的教育后来居上,“一时湖楚教育之盛,甲于全国。四方求学者,闻风庙集。各省派员调查,以便仿办者,亦络绎于道”。废书院,建学堂,皆走在全国各地前面。湖南成为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此时,“乡土地理”及其“参考书”的编撰出版,不仅填补了我省无系统乡土教材的空白,更主要的是它反映了湖湘文化的主导思想和价值追求,内容应时更新,既促进了湖南现代教育的发展,又对文化启蒙、学生爱乡爱国具有重要教育价值。

1,填补了近代湖南乡土地理教材的空白,普及了湖南乡土地理历史知识

在清政府全面推行新式乡土教育、湖南没有现成的乡土地理教科书时,辜天佑“考国际之交涉及列强奋兴趋绝之由”,愤而著书,“口讲指画,求工于湖南乡土地理者,岂非以其合儿童之心理,适国民之教育,而有益于社会国家者”(第一册,序)。作者以改造国民性为职志,心系国家民族,发奋著书育民。“乡土地理”及其“参考书”的编辑出版目的甚为明确,“部颁新章历史地理格致三科应编人文学课本教授,惟我省各小学所用国文教本多系他省人编辑出版,于湖南乡土知识尚属阙如。今遍此书,于修辞务求明达,即参于文学课内教授,以期与部章协和”(第一册,编辑大意)。它的编写出版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对于湖南推行教育改制,建立现代学制,可谓雪中送炭。清末以前,乡土志的编纂经院气、学究气颇浓,宗旨不明、对象模糊、繁琐冗长、枯燥乏味等弊端的存在,大大影响了乡土知识的普及。由于疏离普通百姓的倾向日益严重,方志的教化功能渐被削弱,致使人们对本乡本土的历史掌故、人物事迹、自然人文景观等知之甚少,似知非知、甚或全然不知。乡土志几乎无一例外地印量少、价格贵,从而导致其束之高阁、少有问津的命运。而“乡土地理”及其“参考书”,文字通俗易懂,形式图文并茂,表现出大众化、平民化倾向,其出版发行,大大促进了湖南乡土地理和历史知识的普及。

2,浸润着湖湘文化,激荡着爱乡爱国、救亡图存的情感与思想

当时,推行新式教育以救亡图存的观念已跃出了少数士大夫的圈子,渗入作为中小学教材的乡土教科书。“乡土地理”及其“参考书”编写出版之前,湖南虽有志书与史传作为正史的重要补充,其主要功能则是资治之鉴,其读者群体一般也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芸芸众生“生于其乡,长于乡,游于乡,然语其乡之历史地理,与夫动植矿物,往往茫乎未知。非为士者之耻乎?是亦教士者之失也。盖士不知其乡之德行道艺、历史之光荣,则不知爱其人;不知其山川道路广轮之数,则不知爱其地;不知其物产之富、生养之源,则不知爱其物”。为改变这一状况,“乡土地理”浸润着湖湘文化的精髓,贯穿着爱乡爱国宗旨,融入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的思想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乡土地理,更注重了解湖湘地理与国家大局之关系,灌注爱乡不忘爱国,爱国才能爱乡的思想。在写作手法上,辜天佑正是在改造国民性思潮的激发下,以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一改传统县志述而不作的惯用体例和扬善隐恶、曲笔回护的春秋笔法,评议社会人伦,褒贬风土人情,剖析国民根性,即从“励俗维风,信今传后”发展到“教人爱国,励人心志”,这些正是“乡土地理”及其“参考书”的闪光之处和价值所在。

“乡土地理”及其“参考书”的编写是在“人有爱乡之心,而后有爱国之心”的立意与信念的基础上完成的,于今仍有借鉴或启示意义,是仍需我们今天高扬的主题。地域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既为学习者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解释的“视角”,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土壤,从而为创新提供了可能。关注湖湘地域文化的时代变迁,就在于维护湖湘文化的独特性,防止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对外来文化的依赖现象,唯有与生养自己的地域文化呢喃对话,才会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发展。

3,体现了教学规律,为湖南乡土教科书编写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本套乡土教科书是应乡土初级教育之普及而作,作者针对当时地理课程所占课时不多,而学生年龄不一,刚迈进知识之门的情况,对教学进度作了弹性安排。“我省风气初开,程度不齐。初等小学中多十五六龄之童与七八岁之童并教一堂者,则教法殊难统一。应请教师因人施教,如七八岁之童,应于第三年级起,每星期参用一课,五学期可以毕业。十余龄之生则从第一年级起每两星期一课,次年即每星期一课,六学期可以毕业,总之,或迟教或延长。全书五册,每册少者十七课,多者二十课,五年期内置然毕业有余”(第一册,编辑大意)。

为了适合儿童之心理、国民之教育,全书在行文方式上,力避繁琐、高深,力求简易、通俗。每课文字少则70余字,多不过150字,词意了晰,足见编者煞费心机。因为“图画为儿童所喜,故每课或证以简图,或绘画风物,务在指实地名,渲染情景,既助其记忆之力,又增其审美之感情也”(第一册,编辑大意)。全书半文半画,字画交融,排列多样,更增加了编排的审美性。如湖南古八景,“日,潇湘夜雨、洞庭秋月、运浦归帆、平沙落雁、烟寺晚钟、渔村夕照、山市晴岚、江天暮雪”(第一册第17页)。在体例方面,借鉴西洋通例,仅按课时编纂,只编写了总论、名胜、古迹、先贤祠墓、交通等课目,略去了府县志书中诸如艺文、金石、官宦等不适于儿童接受能力的繁杂内容。是书文不繁难,义不狭隘,分课以教,图极简明,无论从其形式、内容、体例、印刷等方面,较充分的顾及了儿童的年龄特征,自觉地考虑到教学进度及过程的安排,同时,辅以非常翔实的教学参考书,体现了教学的规律。堪称为当时初等小学教科书的上乘之作,为湖南新式教科书编写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基础。

“乡土地理”及其“参考书”的编写与出版是湖南社会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的时代产物,它与清末新式教材需求的增加、救亡图存思潮的激荡及国民性改造思潮的激发有着很大的关联。作者植根于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从对复杂多变、多姿多彩的社会人生的深透感悟中吸取智慧和灵感,使得它们不仅是一套关于湖南乡土地理的教科书,也是一部浸润着浓郁的湖湘文化、摆脱了经院习气、形式新颖、确为时人所需、益于道德教化的传世佳作。

猜你喜欢
天佑参考书学堂
万灶炊烟 “花”下相逢
天佑中华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收不到货可要求赔偿
教师要正确使用参考书
以《小英雄雨来》为例谈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不要让参考书牵着你的鼻子走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