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灿
摘 要:文章针对《财政金融》教材中“复式预算”的理论性强、文字叙述多、实际例证少、职业应用性弱等现象,提出了从学情出发,广泛运用表格、联系政府预算实践、把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贯通理财一般规律等教改思路,突出了复式预算的实践应用价值。
关键词:复式预算 预算表格 感性认识 理性知识 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117-02
复式预算是《财政金融》教材之“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一章的主要内容,现行教材多从政府预算的分类,复式预算的概念,发展历程,单、复式预算的优缺点,实行复式预算的必要性等理论层面进行介绍,而对如何应用复式预算方法来编制预算,以及向微观主体推广复式预算等这些实践性更强的问题,却少有涉及,总体表现出理论性强、文字多而图表少、抽象概括多而实际例证少等特点,致使学生的满意度较低。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思索,笔者对此进行了多种研究。
一、直接给出预算表格形式,化抽象为直观
由于当今高职院校学生较差的文化基础,缺乏对现实和历史的了解,以及政府预算还不够公开、透明、具体等实际情况,使得学生们经常发出对纯文字理论的抱怨,“抽象不好理解,直观形象性差”。面对这种学情和需要,引用多张表格来辅助理论教学,收到了较好效果。
1.单式预算表格:“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组织形式,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汇列于一张预算收支表的预算编制方法。”依据这段理论表述,经查阅统计文献,将1952年我国×省的财政预算表格展示如下(见表1):
借助这个没有具体数字的单式预算表格,学生们清楚地看到了当年政府预算的全貌:有哪些收入项目?哪些支出项目?政府侧重控制总量还是结构?年度预算总体上是平衡、结余或是赤字等等,一目了然。当然很难找出某项收入及其对应支出之间的联系,而且,也存在政府随意变更各类收入用途的可能性。这正是早期预算及政府行为的特点。循着这条线索,学生们自然得出了“单式预算不够科学,要以更先进的预算方法代替之”的结论。
2.复式预算表样:“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把全部预算收支按经济性质的不同,分别汇编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表,相互对应,分类管理。”据此,引用2009年中国政府预算表(片断摘编)(见表2、3、4)。
借助于表格2、3、4,学生们清晰地感受了政府履行特定职能与其所依赖的收入项目之间的关联,发现了分项预算表格之间的基本联系,深切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真实性,特别是政府向人民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容以及诚恳接受公众监督的姿态。最重要的是,政府将收入和支出项目划分成不同性质,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等做法,集中呈现了政府理财的智慧。当然,预算收支项目的分类不够细化、表格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不同项目效益的核算还不够具体等尚需改进。这都体现了复式预算的优越性以及有待克服的不足。
二、顺承表格,归纳汇总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的优缺点
上述直观展示预算表样,增强学生感性经验的方法,取得了让学生在直观对比中主动总结抽象概念,初步掌握预算编制方法等良好效果,较之以前的教师为主、忽视学生基础、离开实物、语言繁琐、空谈优缺点、气氛沉闷等做法,明显提高了效率。于是,我继续以表格方式向学生概括展示单、复式预算的优缺点、时代背景等内容,比之书中单纯的文字而言,显得更加通俗易懂。
三、延伸表格,进一步明确实行复式预算的条件
上述表格还起到了调动学生思考“政府究竟为何采用复式预算而放弃单式预算”等深层问题的作用(见表5)。
1.现代政府的双重身份是实行复式预算的社会经济条件。自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打破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便开始了从单一向“多元”转化的历程。就我国政府来说,正如经济学家邓子基指出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内含着“一体五重”关系,即“一个主体(国家或政府)——两种身份(政权行使者、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权力(政治权力、财产权力)——两类职能(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两种分配形式(税收、国有资产收益)——两种分配关系(税收征纳、利润上缴)”。“一体五重”的关系形成了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的“双重结构模式”;而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则形成了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分工协作的复式预算体系,单式预算由此走向终结。
2.法律规定是实行复式预算的制度背景。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政府三项职责,即提供公共产品、管理国有资产、提供社会保障为基础,明确规定“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将复式预算写入法律,看来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具有长远眼光和深邃智慧的理财之道。因为不同性质、来源和使用情况的预算资金,只有因情制宜,分类管理,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资金效益,更好地体现人民政府的本色。
3.例证所用复式预算表格与法律规定不同的基本原因。前述我国政府预算所用的三张表格并没有与《预算法》的规定完全吻合,原因何在?从历史看,尽管法律规定了政府预算的基本形式,但具体形式却一直处在变动之中:1992年—1996年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1997年采用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1998年至今是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债务预算。从实际需要来看,今年我国面对着应对金融危机严峻挑战、巩固抗震救灾成果、继续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等艰巨任务,完全可以认为,今年政府所采用的三张预算表格是解决现实难题的抉择。再从国外看,丹麦政府曾采用过普遍预算和资本预算,美国政府实行过正常预算和非正常预算,日本中央预算分为一般会计预算、特别会计预算和政府关联机构预算等。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复式预算实际是政府灵活应对经济社会形势变化的工具,其具体形式有一定机动性,而复式预算的基本原理即依据政府事务的性质划分预算收支项目并分类管理,却是恒定的。
四、精要阐释三种预算的基本内涵,将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进一步升华
1.政府公共预算是经常性预算的具体表现。设立公共预算的目的在于满足公共需要,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凭借政治权力进行分配,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社会消费性。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经常性预算支出是国家开展政务活动、保障国家安全、管理社会秩序、发展各项事业等方面的开支。(表略)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建设性预算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国家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合理配置国有资源、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战略需要。以国有资产的宏观经营为目的,追求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生产性、建设性或资本性。以对国民经济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见效慢的社会公益事业、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农业等领域为活动范围。
3.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旨在保护公民和居民的长期利益,协调收入的时间分配和代际分配。分配对象是社会保障基金。政府以法律手段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单位和居民必须服从管理,共同出资。
五、贯通政府、公司、家庭和个人理财的一般规律,突出复式预算的实践价值
笔者运用表格、联系实例等方法,遵循从感性向理性逐渐形成抽象理论的认识论原理,较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基本阐明了“复式预算是政府十分重要而精密的预算组织形式”这个基本观点。但是还要向前推进,将理论付诸实践,指导并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须强调复式预算的借鉴作用,发现政府、公司、家庭、个人等经济主体的共性,贯通理财的一般规律,突出其实践价值。
因为市场经济中的非政府主体,即企业、家庭或个人,也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必须对日常生产消费活动进行科学分类,才能求得良性发展。而日常活动充满了稳定中有变动、经常中有偶然、常规中有离奇、肯定中有否定、确定中有意外等辩证性,正所谓“义务性和营利性共生、纯消费性和投资回报性同在”。任何主体都将面对这一矛盾,并采取恰当手段加以解决,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习惯于简单做计划、记流水账、走哪儿说哪儿、割裂事物内在联系、把脑袋交给别人开展无意识核算等理财行为,应积极参照政府复式预算的做法加以纠正。善于将大中小事务、纯消费和资本性事务、眼前和长远事务、常规性和投资性事务等区别开来,科学计划、分类管理、因果对应,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这就是复式预算对非政府主体理财活动的启示,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3.财政部.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4.邓子基.略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http://www.nen.com.cn.东北新闻网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