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保险发展多元化模式研究

2009-09-23 08:46李秋悦汤问鼎
经济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老龄化

李秋悦 汤问鼎

摘 要:从我国现有的社会情况和发展趋势中,可以分析出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很大,然而在我国实际的保险市场中,护理保险却发展缓慢。这是由于人们收入水平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因此对护理保险的需求也不同造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提出了发展多元化模式的护理保险,来协调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上潜在需求大而实际购买需求小的矛盾,也为养老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 护理保险 多元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173-02

20世纪70年代,长期护理保险险种起源于美国,随后进入法、德、英、爱尔兰等欧洲国家和南非。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至今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保险公司开设这一险种。第一次出现是在2005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随后2006年6月15日,国内第一家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等原因,我国对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越来越明显,然而实际上护理保险的推出并未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响,并在其发展中遇到较大的阻碍,因此,发展多元化模式的护理保险势在必行。

一、我国对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

1.人口老龄化比例急剧上升引起护理保险潜在的需求。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日益显著,而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这个特点使得形势更加严峻。以上海市为例,截止2008年12月31日,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00.57万人,增加了13.74万人,增长4.8%,占全市户籍总人口比重从20.8%上升至21.6%,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53.44万人,占总户籍人口3.8%,占老年人口17.8%。根据预测,2009年,上海老年人口将突破300万,2020年将突破500万,老龄化程度愈发严重。①

而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现我国的老龄化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增速快,二是未富先老,三是农村贫困老龄化。

老龄化本身就为养老护理问题带来负担,而带有中国特点的老龄化使问题愈加严重。

然而这一改变让我们措手不及,在政府和社会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老龄化的形势、“未富先老”也会让老人们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我们还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经济实力,去营造一个完全福利的无压力的社会环境;农村贫困老龄化则会反映在观念上,贫困会引发一定的教育程度落后,使城市化的养老机制难以被理解和实施,保险意识很难普及。

2.家庭规模小型化难以承担护理老人的义务。面对如此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我们不免考虑谁来抚养照顾这些老人,他们在家庭结构中又是居于怎么样的位置。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在不断的改变。大部分都从“二四六”式:一对老夫妻和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及五六个小孙子、孙女演变成为“四二一”式:两对老人一对小夫妻和一个小孩。根据相关资料证明,近30年来,我国的家庭规模不断小型化,同时,家庭结构还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多样化的趋势。据统计,1953年我国家庭平均人口为4.33人,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大体稳定在4.23~4.43人之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家庭平均人口开始逐渐下降。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高达28.86%。户均人口规模接近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户均3人左右的水平)。近年来,1人户和2人户也开始持续增长,小家庭模式,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也逐渐占据重要的比例。②

随着家庭规模的日益缩减,老人的晚年护理也出现问题。曾经的几世同堂的大家庭不复存在,老人们不能再以众多子孙作为养老护理的保障,如今一对夫妻赡养四位老人,无论从经济还是时间上,夫妻将承受更多的压力,因此把这种压力分散到整个社会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3.赡养老人观念改变是护理保险需求的动力。从个体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现代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意识比以前更加明确。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自身发展、个人价值的体现,对家庭的认识也有所改变,依赖程度减小。现在社会上竞争压力也在加大,更多的人投身于个人的事业,而较少地受到家庭环境的制约。

由于家庭结构改变,现代人们的赡养观念也与从前大不相同。人们不再与父母共同居住,而采取探访的方式看望父母,用金钱而不是陪伴报答父母的情况也非常普遍。过去,将父母送至养老院被看作是不孝的行为,而现在,当子女没有时间和精力照料老人时,选择敬老场所也开始被普遍接受。

从对待父母和子女的态度偏向来看,当今社会教育不断商业化、产业化,家庭对独生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所以开始逐渐增加抚育子女的投入,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财力。相比之下,轻老重幼的问题日益突出。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口老龄化比例增加、家庭规模减小和赡养观念不同等这些中国社会变化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日益严峻,若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很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因此,护理保险的需求是潜在而巨大的。

二、护理保险发展中的困境

既然护理保险的需求如此巨大,为什么在中国护理保险推出后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没有像美国或日本那样迅速发展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如今的国内保险市场已经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产品种类逐渐丰富,市场认可程度逐渐增加,监管力度逐渐加大的趋势,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广举步维艰。

1.人们收入差异引发对护理保险需求差异。首先,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广就面临了中国各人群的收入差异。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显著存在,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提供的127个国家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指标,基尼系数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最大为“1”,最小等于“0”。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0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基尼系数越高代表贫富差距越大)。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很难覆盖到整体市场。目前我国护理保险种类稀少,市场对护理保险的定价处于在小范围内波动的中等定价,也就是保险定价虽然存在档次上的差异,但其差异区间仍然偏小,由此限制了存在潜在需求的人群的投保行为。对于低收入人群,保险费过高,无法承担;而对于高收入人群,保险金额少,不能满足其高度的需求,最终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市场定位。

因此,在我国人们可支配收入差别大引发对护理保险的需求差异大,这对于护理保险的推广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人们的文化程度不同对护理保险认知程度不同。虽然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至今消除了隐性的文盲,但从贯彻落实的地区性差异上看,还是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均衡,城市农村差距加大,男女两性受教育程度不同的问题。文化程度的不同也将影响护理保险的发展。

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影响人们对保险的认知产生差异,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能够准确理解保险是用于风险防范以及分散,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往往会曲解保险的本意,甚至认为保险公司都是骗子,这就产生了保险市场上的“稀薄”现象。而护理保险作为一种新兴的险种,如何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老龄化
做好老年健康全周期管理 助力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祖母的小帮手:老龄化世界需要更多可随机应变的机器人
开业护士制度或可应对老龄化
刍议产品设计与老龄化市场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