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亚兵
摘要:本文运用素质教育理论,提出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把握考试评价和师资队伍建设两个关键,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三大原则,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通识教育、学生主体性教育四大体系,为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271—0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提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0年来,素质教育在理论探索和实践运用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大学生素质教育相比于中小学素质教育而言,呈现出相对滞后的现象,改革措施和力度有待加强,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应该认真审视现状,深刻检讨存在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力求在实效性和长效机制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一、抓住一个重点: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只有坚持把它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牢牢抓住这个重点,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并落到工作实处,应着力抓好两项工作:
(一)深刻认识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作用和核心地位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由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就其功能而言,思想政治素质与其它素质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对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导向作用和保证作用,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从社会学角度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办学性质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必然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求高校必须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同时也是应对改革开放和国内外局势变化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二)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必须有体制机制作为保障,才能不随领导人的变更而改变,才能不随领导人的意志而改变。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干部责任制。要建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挂钩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重点是考察领导干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措施的有力性,并给予有力的鼓励和问责;二是督查监控与质效评估机制,就是要加强平时的督查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检查规章制度的落实是否到位,在督办中推进工作。同时建立科学的质效评估制度,对工作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三是人力资源保障机制,重点是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配备和提高,具体包括落实教育部24号令的要求,加强辅导员的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待遇与激励等,同时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四是物质保障机制,就是要加大投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保障。
二、把握两个关键:考试评价,师资队伍
(一)创新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导向作用
考试评价制度对教育具有最直接的导向作用,有一两拔千斤之功效,是教育最有效的指挥棒。创新素质教育目标下的考试评价制度设计,应把握全面性和科学性两个基本要求:
1.全面性。这是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首先要弄清楚素质教育所指的素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容非常丰富。从人才素质结构角度看,应包括社会素质、心理素质和自然素质三个方面,仅社会素质而言,就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交往素质等等。从心理学角度看,可分为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智力素质包括掌握知识的数量、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等,非智力素质包括情感(如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意志力、性格、态度等。构建适应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考试评价体系,必须基于对人才素质结构的全面把握,全面考察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仅要考智力素质,还要考非智力素质(如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不仅要考基本知识,还要考基本技能,特别是创新能力。
2.科学性。即是对不同素质该如何进行考试评价,这是解决怎么考的问题。对智力素质的考核评价,在传统教育中已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但从考试内容的设计和考试形式上,往往只是注重对知识量的考核,考题多集中在浅层次的认知领域,以死记硬背为主,不注重考察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对非智力素质的考核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人们研究得少,成果不多,尚未形成共识,所以当前高校学生的非智力素质考核评价仍停留在传统经验上,远未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甚至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需要我们重视并加快探索和研究。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如参考美日等国公务员考试的经验,我国现行公务员录用考试设置了《行政职业能力考试》(简称AAT),这项考试得到用人部门和考生的普遍好评,认为这项考试具有无法准备的特点,它所考察的是影响广泛的、稳定的、潜在的能力,而不是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SAT)和研究生入学考试(GRE)都由能力考试和知识考试两部分构成,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要求报考者参加能力部分的考试。科学的素质教育考核评价方法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重能力和重非智力素质的原则,二是客观性原则,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四是动态性原则,五是多样性原则,六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高校教师队伍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又一个关键。应着力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重点是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观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主、智力与非智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观念,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及考试评价过程的始终;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素质教育能力。重点是教育教学方法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课堂讲授的内容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给出提纲与导航,给出参考书或资料清单,课后让学生要用大量的时间自己看书学习,消化理解,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有些大作业的工作量和难度相当于半个毕业论文(设计),配有实验、实训等,这样既可体现累加式,又做到重能力、求创新。
三、坚持三大原则: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先行先试
(一)坚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做到“五转变五树立”,即转变以继承为主的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观念;转变以专才教育为主的思想,树立培养通才的观念;转变以智力为主的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以教师为主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转变以做事为主的思想,树立做人做事相结合的观念。同时要正确认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树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重在能力培养的思想。能力和知识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但能力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不是能力的充分条件,知识不少但能力不高者不乏其数。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从影响面看,能力的影响面比知识的影响面更具有广泛性,例如会计知识影响的更多是在财务或经济学领域,而逻辑推理能力的影响面会更加广泛;从养成速度看,知识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强化记忆和训练而获得,也可能由于遗忘而很快失去,而能力则是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能力一旦形成则一般不会失去;从发展潜力看,知识反映的是一个人当前已有水平,解决的是“他现在能做什么?”,而能力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发展潜力,解决的是“他可能做什么?
(二)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培养学生的发展潜能为第一要务,就是要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情商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二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化需求;三是引导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九个统一”,即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专业与基础的统一、书本与实践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智力与非智力的统一、专才与通才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做事与做人的统一;四是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按照不同素质的重要程度,选择轻重取舍,科学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三)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新路
先行先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最重要思想之一,《纲要》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要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也要坚持先行先试的原则,努力克服五种思想:一是克服以素质教育理论和方法尚未成熟为由,而不敢行动和尝试的思想;二是克服以学校设备设施条件不足为由,而不愿行动和尝试的思想;三是克服以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需要为由,而不愿行动和尝试的思想;四是克服畏难、怕失败而不愿行动和尝试的思想;五是克服传统守旧不愿行动和尝试的思想。
四、构建四大体系:创新能力培养,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通识教育,学生主体性教育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应该是以获取特定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和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教育教学方法、考试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设备实施投入等方面入手,抓住创新和能力两个关键,大胆改革,在齐抓共管中形成全方位合力。可以从容易的先做起,不断探索和寻求突破,如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情景教学以及互动式教学,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把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纳入学分制管理,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常态化、制度化。
(二)构建通识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是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提出来,关于通识教育的理论,人们尚未完全形成共识。李曼丽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按照这一理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并列的概念,是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在美国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是本科生前两年最基本的“核心课程”,有严格的教学要求和训练要求。构建适应于素质教育的通识教育体系,关键是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要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一样,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和论证,实现专业教育课和通识教育课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必须同样有力量,并且协调、稳健地行进。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它应包括文化、道德、情感和体力等各个方面,不仅强调知识教育,更加重视价值教育,这些都应该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充分体现。同时要大胆改革和实践,如可进行以下探索:一是实行宽口径专业入学,甚至大学前两年可不分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教育主,三年级时才分专业进行培养,转为以“重能力、求创新”教育为主;二是开设大量的通识课程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并纳入学分制管理;三是放宽转专业的条件,尽量允许学生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
(三)构建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体系
所谓大学生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协调发展,就是对这两种素质发展都给以足够的重视,使两者具有相应的水平,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人们虽然都认同必须促进学生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协调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尚未落到实处,主要表现为对非智力素质培养仍重视不够,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效果不明显。构建大学生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认识,构建思想保障体系。即科学认识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关系,孟子说过“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是对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关系的很好说明,“能”即“会不会”,是由智力素质所决定的,“为”即“肯不肯”,是由非智力素质所决定的,一个很聪明的人也会因为不肯学习而变成愚蠢的人;二是完善规章,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包括非智力素质培养的时间保障、课程建设保障、设备设施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研究发展保障、经费投入保障等;三是创新非智力素质教育的载体(如校园文化活动等),增强实效性;四是积极探索大学生非智力素质评价的科学体系,发挥航标和指挥棒作用。
(四)构建学生主体性教育体系
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师生间是一种“权威—依存”的关系,学生往往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只能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这种教育模式是我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会限制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体系,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转变教师观念。教师必须从内心深处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人格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平等互动;二是建立学校主体性教育的目标和管理体系;三是探索主体性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实现主体性教学效果;四是构建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真正从制度上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R].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
[3]郭振有.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J].中国教育学刊,2009,(1).
[4]李长真,鲁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4).
[5]张凤华,倪正顺,邵军,吴永辉,杨辉.基于创新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
[6]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岳苓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3).
A Study on Innovating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FANGYabi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65)
Abstract: Based on quality education theory,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innovating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should emphasiz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nipulating two key factors: examination evaluat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taking actions and experiments ahead of others should be upheld and the four systems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ity, the coordinated growth of intelligence and non-intelligence, knowledge-aimed education and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us a new approach is put forth for innovating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