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价值研究的新进路

2009-09-23 04:55张业茂
学理论·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张业茂

摘要: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探寻,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而且常说常新。笔者提出一种基于价值论的研究路径,即从实践价值哲学的视角,注入生存论的人性关怀,在汲取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天地人合一”的“和谐”智慧的基础上,反思当今音乐教育的价值理论,检视现实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重构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以此指导音乐教育实践。也就是说,从价值论范畴针对音乐教育价值问题进行研究。当然,这一研究其理论贡献必巨,而工作任务也坚。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价值;价值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216—04

价值,作为主客体在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定关系,也存在于音乐教育的各种实践之中。“支持不同音乐教育价值的不同观点,在实践中必然左右我们对音乐教育的功能和目的的认识,进而又左右着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的行动”。[1]

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探寻,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而且常说常新。有从他律论的社会价值取向来寻找音乐教育的社会价值;①有从自律论角度探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和“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②也有从“人”的角度来探讨音乐教育价值等等③。各种研究成果中,虽然或多或少地对音乐教育的主客体进行了区别,但在对音乐教育“价值”追问方式上,无论是从“乐”的角度,还是“人”的角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缺憾。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研究路径上的局限。如何合理地解释这些理论的差异,从而揭示音乐教育的价值本质,必须借助价值哲学,实现研究视角的转换。

一、价值论的语境

“价值”(value),本意是“可宝贵、可珍惜、令人喜爱、值得重视”,源于古代梵文wer、wal(围墙、护栏、掩盖、保护、加固)和拉丁文vallum(堤)、vallo(用堤护住,加固、保护),取其“对人有维护、保护作用”的含义演化而来。[2]价值体现在经济、政治、伦理、美学及其它各种人的生活实践之中,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最初指某物的价值,主要指经济上的交换价值。18世纪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中即有如此提法。虽然有关价值的理论很早就被许多哲学家所探讨,但只是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对象进行分析,真正对价值进行系统研究是近代的事情。

19世纪时,在若干思想家和各种学派的影响下,价值的意义被延伸至哲学方面更为广泛的领域。“到了20世纪,一些哲学家把政治的、伦理的、美学的、逻辑的、有机体的等不同类型的价值作一种单一的综合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④即价值理论( Theory of value)或价值哲学(Philosophy of value ),一般称为“价值论”或“价值学”(Axiology)。依据希腊语的axios(价值)和logos(理论)构成axiology一词,以表示这门学问的特征。此词由法国哲学家拉皮埃(Paul Lapie,1869-1927)在《意志的逻辑》中最早提出,后由E.哈特曼在《哲学体系纲要》中作了系统说明。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axiology的解释是:“axiology,价值学。对于最为广义的善或价值的哲学研究。它的重要性在于:(1)扩充了价值一词的意义;(2)对于经济、道德、美学以至逻辑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供了统一的研究,这些问题以往常常是被孤立开来考虑的。”[3]《英国大百科全书》(袖珍本)第1卷也解释为“价值学(axiology)通常称为价值(value)的理论,是关于最广义的善或价值的哲学研究。一方面,它赋予价值这个术语以广泛的含义;另一方面,它为经济的、道德的、美学的以及逻辑的这些通常相对地孤立考虑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提供统一的研究”。《哲学大辞典》中解释为:“价值论(theory of value或axiology)亦称为‘价值哲学。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4]

价值论在德国和奥地利诞生之后,不久传入英语国家。20世纪30年代东渐日本,当时以及数十年在中国却没有引起什么反应。是真理标准大讨论使得价值论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有了可能。自1980年,杜汝楫在《学术月刊》第10期发表《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关系》一文中,明确提出对于社会事物的认识有事实与价值之分,首次从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价值研究问题以来,我国价值论研究成为了新时期中国哲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至今仍方兴未艾。

二、音乐教育的价值主体

一般来说,“当我们谈论价值,我们是在生命的鼓舞之下,在生命的光学之下谈论的:生命本身迫使我们建立价值;当我们建立价值,生命本身通过我们评价。”[5]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探讨有两个不可回避的前提:其一,音乐教育价值理论的“根”扎在哪里;其二,音乐教育价值合理性的保障,即谁来确认音乐教育价值的“合法身份”。前者是音乐教育价值理论的起点和生长空间,后者是音乐教育价值信度与效度的保证。当我们追问“谁之音乐与音乐为谁”的时候,其“人为”与“为人”的回答,充分说明了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价值主体是“人”,而音乐教育的价值也属于人的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特定关系。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音乐的“人为”与“为人”表明音乐的出发点与目的是“人”,也指明了音乐教育的方向,确认了音乐教育的价值尺度—人。其次,音乐的“人为”与“为人”为音乐教育价值的扎根与生长提供了土壤和空间。音乐的“人为”使音乐教育具有必然和可能,音乐中“人为”的各种音乐实践是音乐教育栖居的家园,表现出音乐教育的“实然”状态,是“为人”的现实物质基础,属于音乐教育价值的“事实”领域;音乐中“为人”的“应然”诉求正是价值理想的表现,这种价值体现是在“人为”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展开的,二者通过人的音乐教育实践来完成音乐“人为”与“为人”的价值统一,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理想—人的和谐发展。再次,音乐的“人为”与“为人”中的“人”,是历史的、实践的人,“是一个由多重矛盾关系所构成的否定性统一体。”[6]音乐与音乐教育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确认。无论是“音乐的世界”还是“音乐教育的世界”都属于“人的世界”。音乐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人对“人”的本质的一种向往,是人在由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社会世界构成的三维生活世界中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诗意地栖居之家园的找寻。

最后,音乐的“人为”与“为人”中的“人”是历史性的生成中成长、壮大并“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这种历史性的生成与人的成长过程,必须依次经历三个基本的阶段,三种历史形态,“一是自然形成的‘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的形态。这三个基本阶段是人的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三个基本环节。[6]”也就是说,音乐教育的价值生成也是对应着人的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具有历史性和生成性。

三、“应然”的音乐教育价值诉求

在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系中,通常认为,音乐教育的价值是音乐教育的“应然”诉求,而“应然”状态下的音乐教育也属于“价值的音乐教育”范畴。所以,从“应然”的音乐教育价值来看,在音乐的生成与人的生成过程中,反观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和承载的义务,也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引导。即从以“人的依赖关系”为主要特征的“神(圣)人合一”状态,导向与人走向自由类存在相对应的“类和谐状态”,即“天地人合一”状态。具体表现为:

1.音乐的生成是人的生成的一种表现方式之一,音乐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的一种显现。音乐教育是传承音乐文化,促成音乐生成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丰富人生意义,沟通“人性”与“音乐性”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桥梁。人的“音乐性”的现代表现形式就是音乐生产与音乐消费,音乐生产与音乐消费都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价值追求。但是从人的矛盾本性和人的辩证的历史发展维度看这种价值诉求充满着冲突与矛盾,只有通过合适的价值引导才能冲破迷茫,实现否定之否定而走向更高层次的和谐。

2.人性在音乐中的合理实现必须通过音乐教育的价值引导,以此实现对“本我”、“自我”、“超我”的和谐,这种“三我一体”的音乐和谐,对应人的发展三阶段,在音乐教育的价值观表现上分别为:(1)与人的依赖关系相对应的“神圣化状态”,即“神(圣)人合一”的音乐教育价值观;(2)与人陷入物的依赖关系相对应的“世俗化状态”,即“物我合一”的音乐教育价值观;(3)与人走向自由类存在相对应的“类和谐状态”,即“天地人合一”的音乐教育价值观。

3.音乐教育价值不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它是与人的生存状态相一致,以音乐教育实践为依托的一种动态生成。没有无价值的音乐教育实践,也没有无人生意义的音乐教育价值。

4.音乐教育价值不是单一层次的存在,它是与“永恒超越,不竭创造的人生境界”相一致的不断自我超越过程,永远朝向“类和谐”的状态而自我否定。

因此,音乐教育的价值追寻,是音乐教育的各种关系范畴内,人在生命的觉解中,“生成为真正的人”的文化觉醒。在“文化性指令”支配下,随着对提升生命质量的渴望,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找寻,转化为推动音乐教育前行的不竭动力。

四、实践价值论视角的开启

从价值论视角探究音乐教育价值问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研究方法,就是以价值论方法为主的哲学方法。二是主要运用价值论的哲学方法对音乐教育的价值领域(包括“音乐价值的教育”和“价值的音乐教育”)进行研究。从价值论视角展开音乐教育价值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突破本体论研究的局限。本体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理论形式和思维方法在人类的精神活动领域长期占据着重要位置,在音乐教育价值研究上的表现有两种方式。第一,“本体论”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的领域概念,它承认音乐教育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是一种“本体”的存在,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研究就是寻找音乐教育现象背后的这种“价值本体”;第二,“本体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对音乐教育“价值本体”的追寻只有通过追本溯源、返璞归真的还原式思维方式,穿透纷繁复杂的音乐教育此岸世界到达音乐教育的彼岸世界才能找到这一本真的、绝对的“价值本体”。音乐教育的“价值本体”作为一种研究领域和对象是具有合理性的,但是忽视人的生存状态把音乐教育实践与音乐教育价值对立起来寻找孤立、静止、绝对的所谓音乐教育“价值本体”,是一种“从两级对立关系把握事物本性的绝对一元论思维。[6]”是一种把人物化的“物种思维方式。[6]”随着本体论思维的形而上的不断抽象,音乐教育价值最终消失在宇宙万物的“本原”之中,幻化为古希腊泰勒斯认为的“水”、阿那克希曼德的“无限者”、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巴门尼德的“存在”、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恩培多克勒的“火、水、土、气四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和虚空”、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中国古代人认为的“道”、“气”、“神”、“理”、“性”等等。本体论思维方式下的音乐教育价值被“宇宙的价值”、“神或圣的价值”、“精神或理念的价值”等所取代而陷入空想或者过于虚妄,容易忽略人的生存发展阶段而与现实的音乐教育实践相脱离。音乐教育也因缺乏人的生命价值的滋养,导致“音乐性”与“人性”的双重失落而成为知识的囚徒或者被纯粹理性所风干的“文化木乃伊”。

2.走出认识论研究的困境。16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在科学技术的助力下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双重作用,“音乐”以及“教育”都被推上了“科学”的手术台,在不断的解剖中我们收获了许多音乐教育的“知识”及“技能”,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人们如获至宝地陶醉其中。于是,人在不由自主中成了承载音乐知识的容器以及发出音乐之“声”的工具。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音乐体系因此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文化经典的形式至今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芒,音乐教育随着各种音乐学院(校)的成立,音乐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推波助澜下,音乐与经济的联姻使音乐教育的价值散发出可怕的铜臭,音乐教育为了生产更多的“音乐产品”而忙于加班加点。以“物的依赖”为发展阶段的人,由于沉醉于物质追求和享受,音乐教育也成为了一种消费时尚。音乐教育的价值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音乐“知识”、掌握更高的音乐“技能”、赚取更多的金钱;或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各种音乐的能力,以此炫耀自己的金钱和地位。面对音乐教育价值的失落,本体论凭借与科学精神指引下的认识论的联盟试图重塑音乐教育的价值,于是闯入艺术哲学的领地希冀建功立业。然而,对人的音乐感觉的肢解以及对情感的过度抽象,使得音乐教育价值要么卷入情感论的漩涡或者陷入唯美的泥沼;要么醉心于形式论的探索,游走于“形式与内容”之间,找寻着“为艺术而艺术”的价值。最后,认识论终因“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论争,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也由于主客体关系、认识与价值的关系的复杂性而迷失了方向。

3.开启实践价值论研究新视角。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哲学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哲学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现代价值哲学之父洛采(R.H.Lotz)把世界分为三大领域:第一个是事实领域,即现实的事物、物体和形象世界;第二个是普遍规律的领域,即必然有意义的、真正的王国;第三个是各种价值的领域,它是对美、善和神圣的思想作出判断的世界。这三个领域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不过,“只有价值领域才是一切的目的”[7]。作为建立起完整价值哲学理论体系的“巴登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都对价值的情感和主观意志成分做了明确说明。文德尔班认为,任何知识的标准都是价值的,而价值又是主观意志、情感所决定的。因此,“抽开意志与情感,就不会有价值这个东西。”[8]李凯尔特认为世界是由现实和价值构成的,主体和客体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价值世界,而价值是超经验的,是经验认识所达不到的,“它们往往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王国”。[9]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心灵造成的创伤,人文学科的研究被认为是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的,“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危机的加剧,人们对科学的滥用,便导致唯科学主义逐渐失势,有关价值问题的传统研究以新的形态渗透在各门学科中。”[10]因此,价值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哲学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在国内外,音乐美学逐渐转向音乐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正方兴未艾,也证明了音乐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

价值论的研究方法可以抓住音乐教育价值主客体的关系本质,进行主观的价值评价或者情感的价值评价,但“音乐教育”对“人”(包括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人)的价值;“小我”的音乐教育价值与“大我”的音乐教育价值;“本我”、“自我”、“超我”的音乐教育价值等,不仅价值“经济说”、价值“满足需要说”无法回避,而且主观价值说、客观价值说也不得不面对。正因为如此,为了解决复杂的主客体关系以及认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增强价值理论的说服力,理论价值哲学开始被实践价值哲学所超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精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和历史观。并且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1]”由此开创了实践论哲学的新方向。实践在音乐教育价值研究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1)价值理论是把研究对象区分为“事实”与“价值”的。音乐教育的“事实”与音乐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实践来统一,没有实践作为中介,音乐教育的“价值”是无法变成“事实”的。(2)音乐教育的“事实”作为一种“人为”的事实,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区别,其真假需要实践的检验。(3)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为一种“为人”的价值理想都是适应人的特定发展状态,为促进人的发展才产生的,即与人的生成而同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同时,当人朝向“类和谐”状态不断发展的时候,音乐教育的“天地人合一”的价值理想又是通过人的音乐教育实践,对现实的音乐教育价值不断超越来实现的。所以,音乐教育价值的超越性和现实性都必须借助人的实践而生成。

总之,无论是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主体问题,还是音乐教育中所表现出的“人与乐的一般关系”、“人与乐的审美关系”、以及教学过程中通过乐而发生的“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这三大关系,实际上都属于价值论的范畴。因此,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研究,应该借助价值哲学的方法,在生存论的人性关怀中,广泛汲取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天地人合一”的“和谐”智慧的营养,以此反思当今音乐教育的价值理论,检视现实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重构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以此指导音乐教育实践。当然,从价值论范畴针对音乐教育价值问题的研究,其理论贡献必巨,而工作任务也坚。

注释:

①《乐记》中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强调“那就是说我们完全不能同意:音乐艺术的尺度是娱乐。”从而认为“寻找最美丽歌曲的人,一定不去找那个看来使人愉快的缪斯,而是去找正确的缪斯。”(转引自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至十九世纪)》,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第九页)等。

②于润洋先生在《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对“形式—自律论音乐哲学的确立和演进”进行了深入阐述,其“形式—自律论音乐哲学”对音乐教育中“专业性”训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象学、解释学、符号学等学科在音乐中的渗透,所形成的音乐现象学、音乐解释学、音乐符号学都对音乐教育理论的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使得音乐教育价值研究视野更加宽阔。

③人的角度实际上可以分为“本我、自我、非我”。“非我”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化的人,即“类”的概念;这里所说的“人的角度”是指“本我与自我”,即个人角度。提升智力、音乐治疗、娱乐、经济利益等价值追求即属于此类。

④这一批思想家中有新康德主义者R.H.洛采和A.里敕尔;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尼采;A.迈农和埃伦费尔斯;无意识哲学家爱德华·冯·哈特曼;H.明斯特尔贝格和W.M.乌尔班;R.B.佩里和J.杜威;C.I.刘易斯、格奥尔格·亨利·冯·赖特、W.K.弗兰肯纳;穆尔和N.哈特曼;A.J.艾尔和R.B.黑尔、J.P.萨特等。参看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二卷)[Z].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哲学观点的历史演进——兼论多维度音乐课程价值及逻辑起点[J].中国音乐(季刊),2004,(4).

[2]黄凯锋著.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二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4]金炳华等编.哲学大辞典(修订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5][德]尼采.偶像的黄昏[M].转引自尼采著,杨恒达等译.尼采生存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6] 高清海,胡海波,贺来著.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7]王坤庆著.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德]文德尔班.哲学概论[M].英文版,第215页.

[9][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78.

[10]王坤庆著.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Music education value research angle of view :one theory of value method

ZHANG Ye-Mao

(HuazhongNormaluniversityWuhanHubeiChina430079)

Abstract: To music education value inquiring about,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has wide divided opinions, moreover often said is often new.The author proposed one ki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alue research way, namely from the practice value philosophy angle of view, pours into the human nature concern which the survival discusses, in derives the ancient and modern in China and abroad, the Chinese ancient times “the world person gathered in particular one” “harmonious” in wisdom foundation, reconsidering music education value theory, inspect now the realistic music educa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the restructuring music education values, educated by this instruction music practice.In other words, conducts the research from the theory of value category in view of music education value question.Certainly, this studies its theory contribution to have to be great, but works the duty to be also firm.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Music education value; Theory of value method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