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朴 郭正军 刘卫红 周艳明
摘 要:本文通过对西安周边古遗址保护现状描述,以及针对当地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古遗址区遗产资源遭到破坏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一条古遗址区保护与区域旅游经济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线。
关键词:古遗址保护;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131-02
一、西安周边地区古遗址介绍
本文所研究的西安周边古遗址的范围主要指的是西安市所辖的四个县(表一):周至县,户县,蓝田县,高陵县。
1.周至县古遗址主要有:(1)楼观台,号称“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迹。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山青水绿的自然风光。古迹主要有:老子说经台、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以及炼丹炉、吕祖洞、上善池等60余处。(2)仙游寺是隋唐时代存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是历代关中地区佛教活动的胜地之一;是唐宋以来文人学士聚会之所;是中国千年前的文化丛林,它的人文历史上溯周秦,下迄明清,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游寺像颗明珠镶嵌在黑水河畔,周围山清水秀,古往今来,这里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学士,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坛篇。白居易于元和元年(公元806)任周至县县尉时,在这里写下了文情并茂的《长恨歌》,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八云塔,高约42米共11层,形如笔立,姿态雄秀。它的建筑年代缺乏文献记载,但从形态与结构看,与西安市区内的小雁塔十分相似,估计是同一时期的唐代建筑。
2.户县古遗址有:(1)重阳宫(祖庵石刻),穿过灵宫殿、七真殿,位于新落大重阳万寿宫位于终南山北麓,西安市西南40公里处户县祖庵镇,是道教三大祖庭之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历来享有“天下祖庭”的尊称,“全真圣地”之盛名,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草堂寺,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位于西安户县东南20公里的圭峰山北麓。建寺年代虽已不可考,但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时后秦时以有“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译经”的规模。 这里是高僧鸠摩罗什(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当年翻译佛经的地方,因该译经场地乃简陋茅屋,故名草堂寺。寺内鸠摩罗什舍利塔地座高为2.33米,八面十二层,用西域八种颜色不同的玉石雕刻镶拼而成,称“八宝玉塔”。寺内有一古井,常有烟雾溢升,成为长安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草堂寺被视为中国佛教三论宗和成实宗的祖庭。(3)化羊庙,因位于化羊峪口而得名。又称化羊宫、华阳观、东岳庙、天齐庙、泰岳行祠。相传建于宋代。据考核庙由明宣德元年(1426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先后七次重修。原有庙宇130余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3.蓝田县古遗址主要有:(1)蓝田猿人遗址、水陆庵。(2)半坡村遗址: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有6000多年的历史。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器和石器。该馆现有陈列室三个,遗址大厅一个。(3)蓝田蔡文姬纪念馆,位于西安城东南蓝田县城北一公里三里镇乡蔡王村西北约100米处。
4.高陵县古遗址主要有:(1)韩阳陵博物苑、是依托西汉景帝刘启陵园建设的大型汉文化旅游核心区,苑区占地3000余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近三十年的考古勘探调查发现:汉阳陵陵园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2)唐昭慧寺塔,在高陵县城东南1.5公里的高陵一中内,高耸于关中平原上,因其处咸阳、渭阳、泾阳交会地,又叫“三阳塔”。这是一座八角密檐式砖塔,有十三层,通高53米。塔砖棱角分明,排列整齐,砌得密实,在明末8级关中大地震中塔依然毫发无损。(3)此外,还有唐“三绝碑”、秦始皇御道、唐东渭桥、周郝王行宫等著名古遗址。
二、目前西安周边地区古遗址保护与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西安周边古遗址与区域旅游经济紧密结缘,二者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古遗址,政府要政绩,区域旅游发展要效益,各种利益主体相互纠缠,导致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诉求远远超过了对古遗址保护的要求,从而出现了失衡:古遗址被过度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旅游资源无法承载数量倍增的旅游者,遗产地生态系统惨遭破坏,生存系统面临崩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保护与开发的严重失衡,主要针对有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古遗址的保护,将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模式运用到古遗址的申报与管理中:不惜一切代价对当地古遗址进行包装,动员一切力量将古遗址申请为国家级文物保护遗产;急迫地对古遗产进行市场化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古遗址地区市场价值。
三、探讨西安周边地区古遗址地区保护与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1.树立正确的管理目标。对待西安周边古遗址旅游开发区的管理,树立正确的管理目标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1)保护资源的真实完整,包括自然、文化遗产景观,完整的生态多样性,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资源生态环境,避免其受到破坏和污染。(2)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开发,展示自然,文化遗产,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3)重视教育,提高管理水平,加强遗产科研开发能力。(4)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1)整体意识。对待古遗址区管理要从整体、大局出发,只有这样,才不会眼光狭隘,管理片面。任何一项古遗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复杂多样的相互依赖的事物要素共同组建的一个系统。在古遗址的管理过程中,在制定保护,开发战略上,需要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资源系统各要素在功能、空间、时间上的有机协调。(2)保护重于利用。保护是古遗址永恒的主题,在体制理顺的前提下,保护可以保障古遗址区正常运转,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必须遵循“保护第一,科学规划,统一管理,持续利用”的原则。增加科学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3.理顺管理体制。首先要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国情的《古遗址遗产保护条例》,依法保护古遗址遗产。另外,我国文化遗址和风景名胜区分别由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管理。因此,建议坚持功能分区管理,整治错位开发和过度开发,立即停止风景核心区任何商业性建设保持“区内景,区外商”,“区内游,区外往”,“区内名,区外利”的功能分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古遗址管理委员会成为当务之急。(1)加大保护力度,落实保护措施。我们对待区域旅游开发不能急功近利,长久利益必须从长远考虑,而加大古遗址地区的保护力度,也正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的。当前,急需的是加大筹措保护资金力度,以确保一些抢救性,恢复性的保护工作和适应旅游观光、科研等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落到实处,还应设立当地古遗址区资金。国家可以在财政上支付转移中给予古遗址区地特别倾斜,引导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形式,为古遗址资源的持续利用奠定坚实基础。(2)加大教育力度,转变人们意识观念。教育是永远,是更具有可持续性的。当前,一些人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够重视,认为旧时代的遗迹时落后生产力条件下形成的,投入这么大的力量保护这些古物没有多少意义,存在着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事实上,我们今天的文化不是海市蜃楼,它植根于我们脚下的大地,是由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汗水浇灌发育起来的,毁掉文化遗迹,我们就看不到今天发展的基石。因此,我们要把世界遗产与民族精神和光荣历史联系起来,教育后人,转变人们的观念,让大家起来保护我们的古遗址区,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我们应从大局出发,立足长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西安周边古遗址区,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以“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持续利用”作为古遗址保护的根本原则。一方面,通过合理利用古遗址资源获取利益,壮大经济实力,发展区域旅游经济;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探索有效保护的具体措施,促进资源的科学利用,走中国特色的古遗址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3]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再明.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K].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
[5]刘振礼.世界遗产保护若干问题思辨[J].旅游学刊.2005,(6).
[6]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改革[J].旅游学刊,2002,(5).
[7]张松.历史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例[J],1999,(7).
(责任编辑/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