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选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本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但经常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上课时无精打采,缩手缩脚、顾虑重重、松懈拖沓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精神始终振作不起来,怕脏、怕累、怕出汗请假较多。在学习时,他们往往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较差,有明显厌倦体育课学习的倾向。本文运用心理测评、行为分析,以及体育差生的分类等方法,对厌学体育的学生进行了心理诊断和追踪观察,找出造成学生厌学体育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探讨预防克服学生厌学的教学对策,改进和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水平,这对于促进体育教育的整体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一、厌学体育的心理诊断
厌学体育的学生大部分是体育差生,其中包括内在动力类差生、形态发育类差生、运动能力类差生和技术技能类差生,而造成这类学生厌学体育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自卑心理、恐惧心理、懒惰心理等。
1恐惧心理的诊断
这类学生主要集中在形态发育类差生和运动能力类差生之中。该类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表现为明显的瘦小型和肥胖型特征,限制了其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使他们在体育课学习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表现出畏惧、退缩、沮丧等不良情绪。
由于这类学生运动经历少,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较低,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加之缺乏运动生理知识和卫生常识,对体育运动中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不理解甚至误解,总认为肌肉酸痛是伤,身体疲劳是病,常把运动技术难度较大和具有一定危险的项目看得过重,尤其是看到运动中出现的小伤小病现象更是顾虑重重,从而造成他们对体育教学的恐惧心理。因此,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对所谓难度大的练习,只是看不愿练:战战兢兢、躲躲闪闪;在教师的责令下不得不进行练习时,则神色慌张,只注意自己安全,不注意如何正确完成动作要领,常出现摔、碰、撞的现象,甚至发生伤害事故。这样更加剧他们的恐惧心理,不仅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情绪。
2自卑心理的诊断
这一类学生多来自农村,从小缺乏系统的体育课程训练,身体素质较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普遍不及格,从标准分值比较看,速度素质尤为偏低。运动技能水平、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较差,难以顺利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技术评定一般不及格。该类学生在较难度的技术学习中一般表现为反应迟钝,应变能力差,自感笨手笨脚,缺乏自信心,特别是受到同学们嘲笑时,极易伤害自尊心而产生自卑感。反映在学习中不愿参加练习,对体育课表现冷漠,甚至厌烦,不愿在大众面前练习,往往以不动不练来保持自己的自尊心,直接影响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提高,以至出现恶性循环。
3懒惰心理的诊断
这一类多为城镇学生,身体发育较好,但不爱好运动,由于他们对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缺乏必要的认识(多为内在动力类差生),缺乏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怕出汗,对体育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轻者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者表现出敌视、不合作,甚至过分活动等不良行为。因此,该类学生在体育课中始终被动执行教师的要求,能站则站,能懒则懒,特别是对一些强度较大的素质练习,总要“偷工减料”,叫苦叫累,甚至借故逃避练习,指望在考试中弄虚作假,蒙混过关。
具有懒惰心理的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着厌倦体育课学习的倾向,心理素质相对较差,且女生多于男生。
二、厌学心理的教学策略
1强化运动态度,树立认同心理
运动态度既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动力,又是体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条件。对于存有懒惰心理而厌学体育的学生,首先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使他们认识到强健的体魄是21世纪人才必备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个人事业成败、家庭生活幸福的重要性。通过提高认识,转变态度,使该类学生对体育课树立良好的认同心理和学习动机,唤起他们克服惰性心理,投身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的磨练,适时适当采用“强制”手段,施加一定的压力,让学生用他们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等意志力量去克服学习的懒惰心理。
2降低难度及评分标准,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师、场地、器材充足的情况下,可专门开设身体素质提高班或体育保健班,将因自卑心理、恐惧心理而厌学的体育差生,与其他学生分开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师要采取降低难度,降低评分标准等措施。对他们可以适当增加授课次数(早操、课外活动),降低评为标准,使其对体育学习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培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消除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达到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分班后有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所以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当他们运动能力和心理素质有所提高时,教师应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在其学习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尽可能快地让他们回到正常的教学班或其他选项班。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爱好,体育教师要区别对待,允许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选择教学内容,提高运动负荷
在对有厌学体育心理倾向学生的教学中,应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遵循“遗传效应”,规范“生活效应”,强化“健康效应”。依据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分类特征,因材施教,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运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刺激频率、强度,提高他们机体和心理的承受能力。对惰性心理学生的教学内容,应以田径为主,以球类为辅,《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是每次课的练习内容之一,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克服该类学生对运动技术感知、想象能力上的弱点,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想象训练”,以有助于强化动作技术,体会各部分肌肉的运动感觉,消除紧张情绪和胆怯心理,增加自信心。对技术技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示范,多做分解动作,课中练习多以球类和田径中的跨栏、跳跃为主,辅以体操、游泳、武术等内容。采取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强有力的吸引力。
4加强爱心教育,健全人格品质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爱心是无价的。教师要以充分健全的人格态度,对厌学体育的学生充满热情和爱心,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和运动技术水平的不同情况,准确判断、全神贯注、热情耐心地做好诱导和保护工作,使学生在练习中产生一种愉悦感和安全感。对于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应重点帮助教育,采取说理劝导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施之以爱,导之以行,来消除逆反心理。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发现学生有一定进步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爱的教育中,获得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体验,以达到促进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全人格的体育教育目标。
此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树立认同楷模和强制行为治疗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适当增加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取得较好效果。
5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感召吸引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促进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情绪上好体育课,增强自信心,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教师的形象,生动的讲解,优美、准确、熟练的动作示范,可使学生对学习体育动作有直接的兴趣。教师要有亲和力,与同学和谐相处,具有运动保健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要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召学生吸引学生获得威信,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态度。
学生厌学体育的因素较多,其形式和转化也有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认真观察和了解,并加强对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研究,采取有的放矢、扬长避短的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使每节课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就能找到有效的预防和克服方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向好的方面发展i这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永东,韩风月,徐洁,项群归类组合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汇编,2000(1):420
[2]许同海,21世纪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长安大学学报,2005(1):76-87
[3]李林,当代学校体育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27-29
[4]樊炳有,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理性思考,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91-92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