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善
长期以来,学生群体往往是一个耐久力和意志力相对薄弱的群体,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更加突出。由于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运动技能,而且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使身体技能受到严重的挑战。加之现在学生娇生惯养,吃苦耐劳的能力明显下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来校正学生这种对体育活动和体育技能的惰性心理和行为。“强化理论”则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一、“强化理论”涵义和类型阐述
1强化的涵义
强化理论也称操作性条件反射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华生的行为主义论和桑代克的尝试学习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
强化的概念最早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条件反射时提出的。但是他仅仅把强化定义为巩固条件反射的一种措施。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对强化的解释与巴甫洛夫不同,巴甫洛夫只是把强化看成是使条件反射避免消退和得以巩固的措施,而斯纳金则把强化看成是增强某种反应、某种行为概率的手段,是保持行为和塑造行为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强化过程即操作性条件反射包含三个要素:(1)刺激,指的是所给定的特定环境和特定行为;(2)反应,也就是被强化体表现出的行为和绩效;(3)后果,也就是奖惩等强化物。这三个要素的关系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基本耦合,对于被强化者未来的行为模式有着显著的影响。
2强化的类型
(1)正强化。正强化是利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或称奖酬,如认可、赞赏等,对某一行为进行奖励和肯定,使其重视和加强。应用正强化有三个要点:第一,所选的强化物要恰当,对于被强化对象要有足够的奖酬威力。第二,强化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必须以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为施予条件。第三,反应与强化的顺序必须安排得当,确保能激发今后所希望的行为再度出现。
(2)负强化。当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有了改变时,减少或消除施于其身的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批评、惩罚等),从而使其改变后的行为再现和增加。负强化和正强化的目的一样,都是想维持和增加某一有利的行为。应用负强化应记住两个要点:第一,要采用负强化,事先必须要有不利的刺激存在。第二,通过去除不利刺激来鼓励某一有利行为时,要待这一行为出现时再去除方能奏效,以使受强化者明确行为与后果的联结关系。
(3)自然消退。自然消退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使其自然消退;二是对原来用正强化建立起来的,认为是好的行为,由于疏忽或情况改变,不再给予正强化,使其出现的可能性下降,最终完全消失。
(4)惩罚。惩罚是用批评等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结果,来创造一种令人不愉快乃至痛苦的环境,或取消现有的令人满意的条件,以示对某一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从而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应当指出,上述四种强化类型中,正强化是影响行为发生的最有力工具,因为它能增强或增加有效的行为。惩罚和消退只能使被强化者知道不应该做什么,但没有告诉被强化者应该做什么。此外,负强化则会使被强化者处于一种被动的、不快的环境中,因此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二、“强化理论”对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活动的吸收和领悟的必要性
强化理论由于其自身的强化特点和功能,使心智和意志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更加执着于体育活动的参加和体育技能的提升。具体的讲,强化理论对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活动的领悟和吸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心智的强化和肌体的强化。
第一方面,是心智的强化。学生阶段,普遍还是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人际关系简单,自制力和自控力都相对较弱,心智发展不成熟,想事情比较单纯,缺乏缜密的思考和严谨的逻辑;尤其是体育教学活动,因为体育活动往往都有一些竞技性特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柔韧性。有些学生先天的对运动不敏感,领悟较差,或者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心理往往容易产生一种对体育活动的惧怕感。鉴于上述原因,学生有时候被迫又必须参加体育活动,往往对一些体育动作和技能领悟不够,或者身体条件不好,同学的嘲笑,又会进一步加剧其对体育活动的惧怕感,甚至形成了一种畏惧心理阴影。一到体育活动时,往往用身体不舒服或者有事等理由,拒绝参加体育活动。强化理论就是使用负强化、惩罚等手段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并且通过强化加强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吸收和领悟,摒弃心理对体育活动和体育技能的消极影响。
第二方面,是肌体的强化。体育活动和体育技能的训练,都会或多或少的有肌体的劳损和疲倦,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肌体的劳累。而现在学生往往是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娇生惯养,缺少吃苦的精神和肌体疲倦的经历,一旦到了体育活动,便会产生因为惧怕体育带来的肌体劳累或者因为肌体的疲倦、酸疼等而带来的惰性和退缩。不愿意坚持体育活动和体育技能的训练。往往肌体的疲劳感会诱发心理的退缩和不情愿,甚至是畏惧,使外体的疲劳转化为内心的退缩,这也就是所谓的外在物质转化为意识形态。这种转化一旦根深蒂固,便很难改变,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影响也会是长久的和深刻的。所以此时的体育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转化,如果发现学生有这种转化的外在表现行为,应该采取积极的强化手段,此时的负强化则有明显的效果。要杜绝这种肌体的疲劳感转化为心理的畏惧感和退缩感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强化理论”对学生体育技能和活动提升的措施探讨
从以上分析可知,强化理论对于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体育技能的领悟和吸收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体育技能弱化的原因,采取合理、灵活的强化方式,对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灵活、吸收体育技能都有一定的价值。下面对具体的强化方法进行探讨,期待与同行共飨。
1、对于惰性、畏惧的学生采取自然消退和负强化的强化方法
对于因为害怕同学嘲笑或者本身体育技能水平较差的学生,应该对其采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的方法。首先说说自然消退,有些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体育技能的领悟与吸收只是初级的心理抵触和心理情性,尚未达到惧怕的地步,或许在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同学的积极性的影响下,会使这些学生的消极性和懒惰心理自然消退,达到不治自愈的效果。当然这要根据具体的学生个体而有所不同,往往那些性格比较独立、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比较容易自然消退。而那些封闭、性格内向的学生则靠自然消退往往有一定的困难。其次,就是采取负强化的手段,当自然消退无法起作用时,这时就需要采用负强化的方法,让这种消极的情绪和心理逐渐消失,不至于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以及对体育技能的领悟和吸收。这时候可以告诉学生不参与体育活动危害性,让学生在心理上对体育活动的惰性和抵制慢慢地消减,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体育可以带来健康的体魄,不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身体的机能不能很好地抵御外界的病魔。同样的,可以讲述一些因缺乏体育运动,而发生不利结果的范例,无论哪种具体做法,都是让学生明白懒惰和畏惧的心理,都是非常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的。
2对于参与体育热情不高或者缺乏对体育技能理解的恒心的学生,采用正强化和惩罚性的措施
有些学生也正常地参加体育活动,但是参加的情绪不高,对体育技能的领悟和吸收也是敷衍了事,只是例行公事一样,或者别人进行体育活动时,自己干脆不参加,只是原地站立,甚至跑到旁边休息,有时这种情绪也会有一定传递作用,其他同学也会仿效之。这就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此时,我们可以采取正强化的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告知其体育活动的有利之处,不但可以拥有好的身体,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态,可以更加有效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把学生不够积极、不够热情的态度和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正面强化,使学生更加积极、热情地参与其中。当然对于某些顽固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制内,采取一些合理性的惩罚措施,当然这里的惩罚措施只是促进体育健康教学的进行,需要严格区别于体罚。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强化理论对于解决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和体育技能吸收和领悟方面具有一定的改善功能,倘若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特点,灵活运用强化理论,必然会对学生本身和体育教学活动都带来双重的益处。
参考文献
[1]赵俊,体育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5)
[2]谢洪斌,浅析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作用,华章,2008(8)
[3]冯西胜,谈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6)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