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仁忠 吴卫平
一、中介语僵化理论探讨
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首先提出了“中介语僵化现象”这一概念。他认为,在语言运用中,僵化现象可以发生在语法、语义、语音、句法、词汇、篇章和语用等各个层面上,僵化的特征是持久的和有抵抗力的;无论是对于成人二语习得者还是儿童二语习得者,僵化现象都会发生;具体表现为一些中介语的特征处于停滞状态,错误的表达形式反复出现,很难甚至无法消除。如果中介语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增加最终达不到目的语这个终点,也就是结构系统(如语言项目,语法规则,系统性知识)不再进一步发展,而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就是僵化的表现。自从Selinker提出僵化的概念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不尽相同。僵化的定义也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含义。到目前研究阶段,被认为和僵化的含义密切相关的现象和概念包括:回退固化了的错误;学习高原;典型错误;持久的非目的语语言运用;学习的停止;否定性反馈无法纠正的错误;最终的语言获得;习惯性错误;长期的自由变异;二年级现象等等。
二、中介语僵化的归因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僵化进行了归因与解释。国外对中介语僵化现象成因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为第一阶段。在20多年时间里,各项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各种理论模式来解释中介语僵化现象。其中最具影响的理论和模式有:1、“心理学解释”。Selinker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中介语僵化现象,提出导致僵化的五个心理原因,即①母语迁移;②培训转移失误;③外语学习策略;④外语交际策略;⑤目的语过度概括。为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2、“生物论解释”。“生物论解释”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enneberg和LamendeHa,他们先后于1967年和1977年提出关键期、敏感期等概念,认为人体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大脑功能的侧化,以及在习得母语之后学习第二语言需要发展相关的“次系统”,对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旦过了关键期或敏感期且没有发展相应的二语次系统,那么语言学习就很难有新的进步,所得的结果就是不完善的语言即形成语言僵化。显然,此理论突出了二语学习中年龄因素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学习者的社会属性和心理因素,难于解释个体僵化差异现象;“关键期假说”观点还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儿童在学习口语和发音方面比成年人表现更出色;而在学习语法和词法等方面成年人相比儿童稍强一点。3、“认知反馈论”。提出“认知反馈论”理论的是vialI和Oller。该理论强调学习者接受到的外界的反馈,包括情感性反馈和认知性反馈,每一类反馈都有正面、中性和负面三种。正面的认知反馈导致僵化,负面的认知反馈有助于避免僵化。4、“社会心理学解释”。“文化适应模式”是Schumann于1978年提出的。Schumann在此模式中强调,二语习得的水平由学习者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所决定:距离越大,学习的成功性就越小。其实质是从学习者情感方面如态度、动机等着手对僵化现象进行解释,这对于解释二语环境下的语言僵化现象更为有效。5、“标记理论”。标记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KeHeman通过标记语来研究僵化。他认为,学习者具有自己的语义结构的感觉知识,能够意识哪些结构不可能迁移,哪些结构可以迁移。正是这种感觉性知识影响他们的实际“迁移”行为。“标记理论”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考查“标记”与母语迁移之间的关系,并预测语言学习的困难度。“标记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要么是“有标记的”,要么是“无标记的”。无标记的成分比有标记的成分更为基本,更为自然。当母语某种结构为无标记的而相应的第二语言结构为有标记时,就容易发生母语迁移现象。这就是说,母语迁移的条件之一是语言规则或语言文化的标记性。6、“语言输入理论”。Krashen从语言习得过程出发对僵化的形成作如下解释:①目的语输入数量不足;②目的语输入质量不适;④情感过滤器;④目的语输出过滤器;⑤目的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他认为只有输入水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并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否则引起语言僵化。7、“多因素论”。selinker和LakshamaIlan提出了“多因素原则”,他们认为,如果某一语言项目的习得受到两种以上二语习得因素的影响,那么,这一语言项目就更有可能固化,并最终僵化。而在这些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中,母语迁移是一个必要因素,或者至少是一个会优先参与的因素。也就是说,僵化的发生一定会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当母语迁移与其他影响因素,如标记因素,学习策略,培训转移等相关联时,中介语结构产生僵化的可能会很大。在众多不同的僵化成因中,语言迁移一直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之一。8、“内因与外因论”。Ellis对僵化产生的原因作了归纳:①内因:年龄因素;缺乏与目的语文化融合的欲望;②外因:交际压力;缺乏学习机会;反馈性质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使用的影响。
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的第二阶段开始于21世纪初期,近10年来,这一时期的研究以个案、纵向等实证性研究为主要特点,强调证据收集与研究时间的重要性,克服了先前僵化现象研究的不足。戴炜栋和牛强介绍了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分类,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并说明由于外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学习者从心理上说有高原期,从水平上说有高峰期。Han认为,在认知层面上,僵化是一些导致中介语形式永久性固化的认知过程或潜在机制,僵化是由一些过程构成的一个认知机制。僵化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它的发生是可以预知的,是必然的。无论在怎样的学习条件下,在中介语运用中出现僵化现象时,学习者是无法控制的。郭纯洁和刘芳认为文化定式对外语学习者中介语写作的负面影响有很大的危害性,也是导致僵化的原因之一。
三、中介语僵化归因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中介语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系统的语言。这就意味着中介语能够通过教学而产生系统的变化。Han指出,教学也会抑制外语学习。这主要是因为课堂输入(来自课本、教师、学生)不适宜,教师教学策略运用不当和学生缺乏练习机会导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教学实施不当,就会促进僵化的形成。由此,中介语僵化归因研究对教学会产生如下几方面的启示。
1对教学中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启示
Krashen指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讲解语法和词汇知识上,还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最优化输入。大量的真实的语言输入是克服母语迁移的重要手段,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多渠道地扩大学生语言输入量,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防止止僵化现象的发生。同时,语言输出对于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或语言关
对学习者语言僵化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其结果是只强调正确性而缺乏流利性;教师应该强调语言的流利性,不要过多鼓励学习者运用交际策略如运用回避、简化、手势等,这样容易忽略了语言知识的掌握。结果有些学习者会过度依赖交际策略会抑制习得。
2对教师给学生反馈的启示
教师反馈对学习者会产生正面、中立或负面的心理作用。正面的情感反馈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否定的情感反馈则会伤害学习者的自信,使之产生心理压力,妨碍其交际能力的发展。相反,正面的认知反馈导致学习者语言僵化,负面的认知反馈有助于避免学习者语言僵化。
3对教材编写与教学设计的启示
教材编写应注重语言的真实性与时代特征,内容设计与先进的教学方法相适应;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他们的认识能力相符的学习内容。教师教学计划在兼顾认知和学习的前提下,应适当地强调习得,为学生创造习得条件。而且,外语教学在注重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重视语言应用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些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练习形式,促使他们的语言运用变得更加灵活自如。
参考文献
[1]
Ellis,R,The Studv 0f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Hart,Z-H,,Fossilization:From simplicity t0complexlty,Internatlonal Journal 0f Bi~ual Educationand Bilingualism,2003(2):95~128
[3] Han,Z-H,Fcmilization-m adult second langulageacquisition,Clevedon,UK:Mult'dingual Mattem,2004
[4] Selinker,L,Interlanguage,IRAL,1972,10(3):209~231
[5]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外语研究,1999(2):10~15
[6]郭纯洁,刘芳,文化定式对中介语作文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外语界,2005(2):24-28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