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媒体与古诗教学的有效整合

2009-09-22 08:29杨江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6期
关键词:野草古诗诗意

杨江娜

叶圣陶先生对古诗教学曾有过精辟的见解:“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既然深入理解作品,体会诗情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使学生唤起生活体验,激起浓烈感情,展开丰富想象,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自己的心目中复现出来。电教是帮助学生入境悟情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赏出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通。教材中不少诗,如杜牧的《山行》、杜甫的《绝句》、杨万里的《小池》、高鼎的《村居》……都似动人的诗意画。讲读诗时,让学生边读诗边赏画,就一定会使他们激起浓浓的感情,引起联想,欣欣然走进诗歌的意境。

如在教学自居易的《草》一诗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体验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笔者设计了一组F1ash制成的演示图片:出示茂盛的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摆;野草慢慢变黄变稀,一场野火扑来,转眼小草成为灰烬,展现野火焚烧后的土地。第二年春天,小草艰难地长,终于钻出地面。学生在欣赏野草由荣变枯,继而被野火烧尽,只剩下焦黄的土地时,不由得发出了深深的叹息;而在看到“小草”多次努力,冲破重重阻力,终于钻出地面时,又不禁欢呼起来。在这一叹一喜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诗的意境。

听出情境

与前面赏出情境的道理一样,利用诗乐相通之处,调动学生听的感官,亦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时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很自然被带人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

读出情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要指导学生紧密联系诗人的心境、所处的背景,通过反反复复吟诵“悟”出来的。在赏、听、想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跟着范读录音反反复复吟读。教师要把握准古诗词的感情基调,运用相应的语调、语气、语态,绘声绘色地描述画面,进行配音朗读,把学生的心绪,牵进教师构建的情境中,悟其情,会其意。也可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地诵读,让学生“读”出诗意,“悟”出诗情,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为诗作画,自创情境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我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就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在“大读写”本子上为古诗《村居》、《春晓》、《小池》等配画。课堂上,如同风儿吹皱一弯春水,激起阵阵涟漪,学生喜不自禁,在创作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张张充满童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反馈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总之,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运用多媒体教学古诗,就是为了调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是为了让一首首好诗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心田。

猜你喜欢
野草古诗诗意
留守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永恒
冬日浪漫
劳劳亭
一束野草
一束野草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