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焦点·难点

2009-09-22 08:04
中国经贸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资料

◆央企与房地产业“闪婚”令人忧

——一段时间以来,央企进军房地产业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央企一面肩挑“保增长”的重担,一面频频成为“地王”。根据相关媒体报道,当前国资委分管的136家央企中,逾七成、80多家企业涉足房地产业,其中以地产为主业的有16家。今年上半年,各月成交总价排行前10名的地块中有60%的高价地块由有国资背景的企业获得。央企是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如果不能在主业上保持好稳健经营的发展,而在辅业如地产、证券投资等领域大面积介入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同时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房价理性回归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国资委领导仅仅希望央企“更加清醒、更加稳健、更加扎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不够的,作为代表国家的最大股东,应当拿出具体监控措施。(资料来源:8月14日中国网)

◆流动性冲击凸显货币调控难度

——信贷加速、流动性冲击、资产价格泡沫,中国货币调控面临艰难选择。时下人们最关注的是货币调控的调整。一方面是尚不稳固的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是屡创新高的货币投放,货币政策转向面临两难境地,然而从降低经济复苏成本的角度考虑,货币政策调控必须要有前瞻性,面对新一轮货币泡沫的包围必须重新审视货币政策,考虑到M1和M2传递到CPI上需8—12个月的时滞,央行现在就应该小幅回收流动性,平滑资金供应并相应地减缓信贷扩张速度,稳定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避免将来货币政策过度调整的风险。(资料来源:8月14日上海商报)

◆不要把中国轮胎当做替罪羊

——近来成为中美贸易焦点的美国对中国轮胎特保案,不仅关系到我国约10万人的就业,关系中美两国间能否有一个稳定的贸易环境,而且关系到维护国际贸易正常秩序和经济全球化的大问题。如果美国轮胎特保案最后获得批准,将提供一个危险的先例。美国许多失业严重的行业都可以加以仿效。这对中美贸易和两国相关产业的损害将是大面积的、深重的。进而言之,如果只要本国某个行业就业减少,就拿进口问罪,那国际贸易的展开还有什么必要?国际化还有什么前途?那只能意味着全球化的倒退。如听凭轮胎特保案拿中国做替罪羊,几乎可以肯定,类似贸易保护行动将接踵而来。这会给刚刚出现复苏迹象的世界经济以沉重打击。中国经济固然将付出代价,但最大的输家必然是美国自己。(资料来源:8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

◆理性看待人民币结算试点遇冷

——2009年7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税总局、银监会联合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大城市,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可是,除启动当日共有6单业务成交以外,已经过去1个月了,东莞成交的新业务只有1单。广东另外3个试点城市广州、深圳和珠海在启动仪式后,也没有新的业务进来。面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超级冷清现象,我们该如何看待? 首先,应该对这一现象采取理性的评价态度,不能藉此就对人民币国际化放任不管乃至放弃不理。最为重要的原因,还应该是外商在初始阶段的不接受乃至有意排斥。跨境贸易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国内企业接受人民币结算当然没有问题,境外贸易伙伴一开始接受起来却会有些困难。(资料来源:8月13日中国经济网)

◆警惕經济复苏中的风险积累和结构隐忧

——11日公布的7月份主要经济数据显示,国民经济正在按照市场和政策的预期展开复苏之旅,未来一年时间里有望重现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搭档;与此同时,有关经济数据的比较分析提醒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复苏过程中的风险积累和结构隐忧。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难尽人意之处。一是低物价下的资产价格膨胀。全国普通商品房价格已经连续数月反弹,7月环比上涨1.2%,各地“地王”频现。二是家庭消费仍未有明显上升。(资料来源:8月12日新闻晨报)

◆警惕“中国拯救世界经济”论调

——中国能否拯救世界经济?连日来,多家国外主流媒体撰文称,在关于世界经济的一系列好消息背后,“中国贡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在众多国家眼里的分量都在明显增加。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西方学者们连自己的世界都尚且看不清,在美国遭遇信贷危机的时候,西方经济学家也遭遇了信任危机。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和警觉,对自身实力有一个明确的判断。事实上,中国目前的GDP增长并不算十分稳定,增长方式仍然不均衡——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带动,而非民间消费。数据也显示,出口仍然没有明显复苏迹象。目前而言,解决好本国居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最大限度地拉动民间需求,就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资料来源:8月10日广州日报)

◆中国理应在全球低碳产业链中占据高端

——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目前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却仍不是定价方。中国应抓紧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争取尽早改变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资料来源:8月5日中国证券网)

◆“政策口子”助长“福利分房”回潮

——在中国停止福利分房10年后,仍然有一大批人游离在房价暴涨的潮流之外,享受住房供给双轨制带来的优惠和便利。很多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大型国有企业等,一直在不断尝试着各种形式的“自建住房”。 从相关部委的通知,到国务院的文件,可以说是三令五申,禁令的规格也提高到了最高层次,这原本是为了制止以经济适用房之名行福利分房之实,但实际上在禁的同时却开了个“口子”。比如国务院的文件在规定“各级国家机关一律不得搞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的同时,又规定“不得新征用或新购买土地搞集资合作建房”,这意味着单位集资合作建房还是可以搞,只是不能新征或新买土地,而这根本就难不倒根深叶茂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因为它们以前积攒了大量的无偿划拨的土地;即使没有富余的土地了,也可以先占用办公用地……这样的文件下发之前,搞集资合作建房全部都是违规的,现在反而有一部分是合规的了。(资料来源:8月4日青年时报)

◆动态微调和规范贷款带来的影响

——央行有关负责人指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物价变化进行动态微调。当前的股市楼市是在“过度宽松”货币政策下出现的流动性暴涨行情,货币政策一旦回归“适度宽松”,市场一定会抽走大量血液,对后市的影响可想而知。同时,一些信贷资金是变相、绕道、挪用用途进入股市楼市的,而现在中国银监会三道金牌令箭已经发出或马上就要发出,必将纠正贷款被挪用和流向股市楼市情况,必将严格限制新的贷款流向股市楼市。这对于市场的影响非常之大。货币政策的动态微调和银监会三道金牌令箭规范贷款用途和流向,对于受益于流动性泛滥的股市楼市带来的影响最大,广大投资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其中的风险,冷静把控好自己的投资行为。(资料来源:8月3日中国网)

◆防通胀重在控资产泡沫

——天量的信贷规模,逐步回升的价格指数,炙热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以及经济增长率远低于货币增长率的不对称状况,引起了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一致担忧。央行下半年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保增长之后,已然加上了防通胀。而近日对于通货膨胀的分析和探寻不绝于耳,防通胀的“药方”可谓漫山遍野、面面俱到。天量信贷引发我国实体经济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小,而形成虚拟的资产价格泡沫的概率更高;下半年货币政策在保证增长的前提下,确实应该关注和预防通货膨胀,而重点是在控制资产价格并防止资产泡沫。(资料来源:8月3日中国证券网)

◆反价格垄断关键在打击利益集团

——国家发改委12日在其网站发布公告,就《反价格垄断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价格垄断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包括涉及中国境内和境外的价格垄断行为,以及禁止行业协会从事固定或者变更价格等行为。在打击价格垄断的问题上,人们最关心或最担心的不完全在于某些企业,如公用企业经营目标的双重性导致的价格垄断,而在于垄断行业、垄断企业及其背后的相关部门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在通过价格垄断牟利。因此,我们不仅期待有关政府部门能够出台有关的法规,更期待政府部门强化价格公共服务职能,健全价格听证制度熏构建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反价格垄断行为法律体系。(资料来源:8月14日中国经济网)

◆有名無实的“复读禁令”何不取消

——教育部明令禁止公办高中举办复读班,招收高三复读生,但是河南省多所省级示范高中却在大张旗鼓地招收复读生,商丘一高的一个复读班有学生140多名,被复读生称为“全国最牛复读班”。实际上,岂止是河南省,全国很多地方都大量存在由公办高中开办的复读班,一个班级多则百人以上、少则七八十人,见证着高考复读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市场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尽管教育部早有禁令,但各个公办高中自有办法予以规避,甚至明目张胆地有禁不止。不得不说,“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的一纸禁令早已有名无实,甚至从其发布之日起就沦为一纸空文。(资料来源:8月12日检察日报)

◆文凭不应成为公务员端饭碗的硬指标

——重庆市人社局等部门下发文件称,到2012年底,对全市35岁以下未取得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又没有在校学习或者补习的在职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员,将视为不能完成工作任务予以辞退(聘)处理。学习期间每年学费由财政资助,并在就读期间保留原职务。2012年底,如果没有取得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将视为不能完成工作任务予以辞退。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那些没有大专学历的公务员都会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去拿到这张文凭,谁会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重庆市有了这样的规定,那些没有大专文凭的干部还能有心思注重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更不要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取得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将辞退,又是一个拍脑袋的规定,当然也是一场“秀”的游戏。(资料来源:8月12日红网)

◆鼓励大学生创业不能以逾越公平为代价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成都市新都区在优化创业政策环境时施行行政告诫制度: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若公司经营行为存在轻微违法、违规行为,未造成严重社会后果、且能主动纠正的,将免于经济处罚。新都区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一种鼓励和保护措施,并非放任不管。大学生在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更多地需要依靠个人努力和智慧,继续探寻事业发展的路径,这是普遍的创业法则。如果以“赦免”违法违规行为来“保护”大学生的事业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对犯罪行为的放纵。藉由缰绳松开之后的惯性,未必每一匹脱缰之马都会自我觉醒停止疯奔的脚步,假如因为违法成本过低,那么难免会有创业的大学生在后继的创业过程中继续在违法深渊中滑落。(资料来源:8月12日新华网)

◆如何管住为GDP而建桥拆桥的手?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日前在广东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上对“浪费资源造成的GDP增长”现象提出批评。他痛斥说:建大桥,这是GDP,让大桥塌了、拆了又是GDP,再建一次大桥还是GDP,这样干了3次GDP,浪费大量成本,但真正形成的财富就那一笔。怎样从根本上遏止住上述为了GDP,而拆了建、建了拆乱象?其一,加大对官员手中公权力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作用,而不是体现个别长官意志、让个别官员说了算。其二,给官员“拍脑袋”增加风险。官员“拍脑袋”可以,但应该为“拍脑袋”承担风险,要彻底改变一些官员“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等不正常现状。其三,改变GDP考量模式。(资料来源:8月7日南方网)

◆深圳体改须超越大部制思路

——深圳正在推进的政府机构改革规定要在10月1日前完成,根据经中央编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深圳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此项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行政管理部门内部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开,所谓“行政三分制”。 二是人员与机构的精简。改革后深圳市政府设置31个工作部门,比改革前减少15个,精简幅度达到了1/3,明显低于中央规定的大城市40个左右的机构限额。以往的行政机构改革中,提高行政效率与反腐是两个很重要的改革目标,因为,一些政府机构常出现“以人设事”,而并非按事设职。令人欣慰的是,深圳现在实施的行政管理改革,除了以上改革目标之外,也融入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而并非只是人员与机构的精简。这种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将会帮助产生一种“无缝隙”的政府,并为民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资料来源:8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猜你喜欢
资料
Fuming in the Rain (I)
FIND OUT
MAPPED OUT
Get A Grip!
Slam Dunk... (I)
Furry Friends
IQ Test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