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去年四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果断实施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攬子计划措施。各地区、各部门及广大企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过努力,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同比增长7.1%,其中二季度增长7.9%。
在应对危机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令人关注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信贷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贷款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比较突出,大项目、大企业贷款保障程度较好,“三农”、中小企业贷款以及企业用于自主创新、新产品开发、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贷款仍较为困难;在投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新上项目存在着领域集中、技术和产品趋同,甚至出现盲目重复建设的问题;房市、股市快速回升,虽然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但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有专家人士将这些情况理解为“国进民退”,认为经济复苏了,市场倒退了。
现在,很多人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中国经济要走出本轮经济危机,首先必须靠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大型国企来发挥作用;而要让“热”起来的经济持续下去,就必须依靠社会消费和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实际上,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发展进程中的先后步骤,本身并不对立矛盾。当前所未有的国际性经济危机发生时,要保国计民生,任何国家都必然在战略上进行部署,只有快出拳出重拳抢占先机走出困境后,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谋划全局,这也是兵法所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再进一步分析,加快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始终是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国策,在制定发展大局的前提下,并没有忽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小企业受影响是首当其冲的,融资难、贷款难、资金短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此,政府主管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仅今年,中央财政就拿出10亿元,建立并扶持300多个担保机构,通过担保为中小企业提供了2500多亿元贷款;国家还积极推动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服务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各金融机构把对中小企业贷款倾斜作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一个具体举措,加大授信力度,推动建立多层次的直接融资体系,创业板的市场有望形成。
据中国银监会8月9日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7.72万亿元,同比增幅为32.8%,贷款投向结构总体上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行业,与民生密切相关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增幅高于平均水平。同时,中小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4.1%,增幅比全部企业贷款平均增幅高出1.5个百分点。充分说明国家在政策上支持中小企业的精神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广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在进一步优化。这从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的增长情况也可以看清楚,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的数据: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达到692.35户,比去年底增长5.31%,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来之不易,可见“国进民退”的议论有失偏颇。
日前,7月份的一系列经济统计数据也发布了,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因此,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部署,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到调控工作不放松,调控重点更突出。同时,也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抓紧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增加贷款规模,积极实行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健全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