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普遍短缺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教育成本较高、社会认可度不足、相关支持性政策不到位等原因,高职教育在教育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经费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因此,能否建立新型的多渠道融资体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和规模。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融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融资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出现了史无前例地增长。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如基本设施容量不足和教学仪器设备落后等。为此,许多高校为了接纳日前边增多的大学新生,必须购置新的地皮扩建校舍、更新课程、调整专业、增添新的仪器设备和改善办学条件。但在我国以往教学体制中,高校主要是依靠财政的拨款。如果仍采取政府投入教育的方式,那么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就会遇到阻力。因为现在高校的办学环境比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化的融资格局已经形成,如果不抓住时机,超前投入,赢得高校发展所需资金,那么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受到束缚。
(二)高等职业教育融资的可行性
第一,国家政策的宏观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手段、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的项目贷款贴息政策,为高等教育融资提供了经济保证。
第二,社会的人才渴望和家庭的投资期望为高等教育融资提供了微观环境。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南开大学曾做过一次抽样调查,510份有效答卷中,63%的被调查者将教育投资排在吃饭、住房、娱乐和医疗之前。大都市如此,贫困的农村也是如此,就算是倾家荡产也要供子女上大学。究其原因,这与社会经济和居民的认识转变紧密相关。
第三,企业与学校的有机结合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舞台。目前,我国高校拥有10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全国总数的2/3,2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一批省市级科研基地。如此雄厚的资源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资保证。企业如果能利用高校的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就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收益的效果。所以在近年的扩招中,许多企业纷纷和各高校联合办学成立二级学院,如江西财经大学的用友软件学院、南昌大学的泰豪软件学院等等。企业和大学的携手合作推动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换。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融资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高等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教育投资与融资主要投向其他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经费比率下降。诺斯(North 1990,P80)在其《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投资于生产性知识的制度激励缺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也是这样。如果市场不完善,投资的私人回报率太低,不值得投资,但事实是,政府往往忽视这些领域的公共投资,并由于行动者不健全的教育投资意思而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形成误导。
第二,教育经费的财政支出总体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NP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然而,教育投入却与此不相协调。2003年9月9日至21日,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托马舍夫斯基考察了中国的教育状况。随后,她在向新闻媒体公布材料时称:“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其中,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比例远远大于基础教育。近几年,虽然中国财政对义务教育的预算内拨款数额及增长率都大于非义务教育,但从义務教育总投入的增速看,仍低于非义务教育的总投入。
第三,高校职能机构臃肿,造成成本浪费。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有限经费没有全部花费在教学和科研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如支付师生员工的住宅、医疗、生活后勤的成本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成本。同原来的国有企业一样,高校“办社会”不仅严重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还造成机构臃肿和人员冗杂。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经常会出现专任教师只占教职员工的一半的情况。其次,在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中,存在较大的资源浪费。例如高校内部,一线教学人员的工资、津贴之和与行政后勤人员的区别不大,甚至出现倒挂。
第四,筹资渠道偏窄、小。目前,高等教育融资渠道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常年抱着“等、靠、贷”的思想,没有积极构建多种融资渠道形式,如举债经营和发行证券等形式。而作为现行流通融资渠道之一的助学贷款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推行。银行已审批的国家助学贷款人数只占申请人数的34.19%,申请人数只占在校人数的12.74%,获得贷款人数只占在校学生的4.5%。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开辟多种筹资渠道。
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融资途径分析
(一)树立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逐步从单纯的事业性转化为兼事业性和产业性于一身的双重性质。在工业企业领域中,其产出是以产品为主的有形资产,而教育产业的产出是人才等无形资产。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将有力地带动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和图书资料等相关产业经济的增长。
(二)创新融资途径,多元化发展
一是加大助学贷款力度。虽然我国大部分家庭不具备支付每年1万元学费的能力,但在全额收取学费的同时建立大规模战略意义上的助学贷款系统,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学费问题,它可以将潜在的收入转化为现实的支付能力,把短期沉重学费负担变成长期还款负担。二是向资本市场及社会融资,如发行证券。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有60多家上市公司与高校结缘,其中以高校校办产业改制的企业和以高校为大股东的企业就有15家,共筹资487亿元,1999年共赢利10多亿元。这些成功经验证明,高校具有广阔的投融资市场和较强的能力。较为先进的融资方法就是高校资产的证券化。三是举债融资。教育部〔1999〕10号文件中,同意高校贷款。而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借入款项”的会计核算内容是“财政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借入的有偿使用款项”,即可以向财政及上级主管部门借入财政周转金,向银行及非金融机构贷款等。同时,国家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和银行始终处于低谷的存贷利率,都给高校举债融资提供了大好机会。
(三)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融资成功的必由之路
目前很多企业急切需求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也充分说明高职教育的知识、技术含量。据统计 2004年我国技术工人7000万,其中初级工占61.5%,中级工占35%,高级以上技工只占 3.5%,而企业需求的高级技工在14%以上,供求缺口达700万以上,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35%的比例相比差距甚远。高职教育兼有高教属性和职教属性,因此,必须在注重实践性的同时加强理论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目前.高职教育已经由专科、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延伸.将理论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世界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将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等院校凭借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开发出一些领先的技术,进而将其内部化或是卖给企业获得了相当的经济收入。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对学校的教育经费筹措和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为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真正形成以产养学、以产促研、以研促教的高职教育体制。
(四)加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融资力度
教育产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既具有—定的非排他性又具有一定的消费竞争性,同时具有很大的外部收益性.因此高职教育在进行市场融资的同时,政府有义务投资高职教育以解决市场融资的不稳定性问题。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当年GDP的比例为3.28%,始终未达到4%的既定目标。教育投入总体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5.1%的水平,还低于转型国家 4.8%的平均值。据统计,从 1983—2001年19年间,中央财政对整个职业教育的专款投入仅为9.7亿元,且主要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并不多,而仅2002年国家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就达到1583.2亿元。因此,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适当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并制定更合理的财政融资政策以平衡不同性质教育间的资金划拨问题,给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五)高等教育应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行资源优化配置
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低下,低效利用率随处可见。要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就必须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现有的资源配置基础上引入市场配置方式,加快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转变政府职能,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总之,相信通过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教育集团化之路以及加强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融资力度等经费筹措模式,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学校—企业—社会”整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经费短缺问题将迎刃而解,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实用性技术和管理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四川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川教科SA05-121)成果之一)
(漆明龙,1966年生,四川大英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