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齐
一、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承接了大量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入,其中发达地区又以香港、台湾等地为主。经过20年多年的高速发展, 珠三角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3 年,“泛珠三角地区(9+2)经济合作”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逐渐成为区域内经济合作的热点。随着近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等外部条件的变化,珠三角许多产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转移。
在这样的背景下,几年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呈现明显的由近渐远的蔓延趋势。如,深圳市龙岗、宝安和东莞市等地的企业前几年主要向邻近的省内惠州、河源以及江西赣州、湖南郴州等地进行产业转移, 而近年已延伸到向较远的粤北粤西和广西、湖南、江西更远的地区转移产业。广州广弘、广州药业等企业近年纷纷到广西收购企业和设立新厂,涉及食品饮料、电子机械、化工医药、房地产等十多个领域。2007年,广西省贺州市签订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的合同投资总额120.54亿元,占其当年投资总额的64.92%。以承接珠三角加工贸易转移为主的江西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已累计吸引300多家珠三角企业入驻。
从产业转移的内容来看,珠三角转出的主要是一些低盈利、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其中,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产业以被转移到广东省内临近珠三角的区域为多,例如,港资的永勤实业公司在深圳的工厂已有35 年历史了,由于老工厂产能无法满足订单,公司在河源开设了新厂房;而资源密集型产业则主要被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省区。如,广东梅雁集团在广西柳江流域投资30亿元建三座水电站,东莞东糖集团在广西投资20亿元布局30万吨浆纸项目等。
二、珠三角产业结构现状
珠三角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逐步建立和发展轻工业,三次产业比重逐渐从“一二三”结构演变成“二三一”结构。 2002年,珠三角人均GDP达到3131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为4.1:47.2:48.7,首次出现人均GDP2100美元以上,三次产业比重为“三二一”的结构,接近发达经济初级阶段。但这种“三二一”产业结构只维持了2年,即2001至2002年。2003年起,珠三角人均GDP上升到发达经济阶段,但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升反降,背离了工业化阶段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的分析,长期以来,珠三角产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多为低投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日渐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挑战。推进第二、三产业优化升级,向发达經济阶段稳步迈进,是近年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截至2007年,香港、澳门地区在广东投资项目10.67万宗,合同外资金额共2130.03亿美元。其中,珠三角吸收港澳投资占总量70%以上。港澳在珠三角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制造业共吸收港澳投资857.27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68.58%;服务业共吸收港澳投资372.26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29.78%。以上数据表明,港澳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为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资金等方面的支撑。“泛珠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则可助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三、产业转移过程中珠三角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
一是有规划、有选择地进行产业转出。珠三角曾依赖“三来一补”贸易成为闻名的“世界工厂”,今天,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上, 将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外迁是产业升级的第一步。随着珠三角劳动力成本、运营成本的持续升高,一些传统行业的小企业撑不下去就倒闭了, 另外一些则选择外迁。2007年,东莞的“三来一补”企业注销了440家,累计登记在册的数目较2006年减少9.61%。部分企业不再接订单,打算做完手头的生意就走,搬到内陆省份,或柬埔寨、越南等地。
二是有规划地引进国际、国内大企业。在珠三角地区的内部产业分布上,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珠江东岸,传统产业则聚集在珠江西岸。广东省社科院著名区域经济学家丁力教授认为,从区域产业布局的角度看,产业转移后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经济形式来补充,很可能使珠三角产业出现空洞现象。避免产业空洞现象的产生,除了有计划有规划地转出产业,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产业。抓住国际上发达地区向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为珠三角设计经济发展的新核心。
三是营造亲商的政策环境。据民进广东省委在对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调研时发现,“ 粤府22 文”实施过程中碰到供电难、征地难、人员招聘难和运输困难四大难题, 严重制约了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如,2006年6月,广东某外向型工业企业前往广西贺州考察,终因路况不好,集装箱运输不便而暂停投资计划。珠三角企业要实现生产制造环节的产业转移, 要解决一些矛盾。首当其冲就是成本增加。“货物从东莞到香港、深圳出口有多快, 而从江西、湖南到香港出口又要多久?成本要增加多少?目前广东部分企业的状况是, 连韶关都不愿意去, 更不用说到中西部了。”
四是建立珠三角政府间的区域协调机制。政府间的区域协调机制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率和效益。这种协调应尊重各方权益,在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提高交通设施的整体效率,包括建设网络化的高速公路和快捷的城际轨道交通,完善有分工有秩序有协作的内河、近海运输体系和港口体系,打造好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提高信息网络的整体效率,包括建立技术标准统一的宽带网络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系统;提高市场运作的整体效率,包括建立一体化的企业和个人诚信系统;提高环境治理工程的整体效率,包括采取统一行动,统一标准等等。
(方齐,1976年生,浙江人,浙江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区域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