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红
美学上经常讲距离效应,说的是要观察和认知某种事物,有一个最佳的距离。比如看油画,太近了,只看到模糊一片,只有与画面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会有最好的视觉效果出来,这叫“距离产生美”。
由此联想到师生交往中也应该有个适度的距离。师生距离过远,导致心灵隔膜:师生距离过近,产生审美疲劳;师生关系忽远忽近,则游离了美的本质。那么,师生间的距离该如何把握?
一、合理安排空间距离
1把握好学生座位的安排。较为外向、好动、不稳定的孩子,在空间上距离老师近一点,使他们在老师的“监视”与帮助下得以提高;反之,胆怯内向的孩子,适当距离老师远一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迫感,影响听课效率。
2把握好评价学生的距离。对那些胆大、散漫、屡教不改的孩子,近距离批评,使其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对那些错误程度较轻,胆量较小的孩子,远距离批评,使其有更大的个人空间。对任何一个取得成功的孩子进行靠近表扬都具有明显的教育功效,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3把握好老师上课时所站的位置。教育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教室里有四组学生,教师始终站在三、四组之间过道的三分之一处上课,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教师身边的三、四组学生的听课状态明显好于一、二组:教师提问的学生几乎都是三、四组的;教师提问时,三、四组的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和效果,也明显好于一、二组。相比之下,一、二组的学生仿佛成了一节公开课的观众,置身事外。
二、精心调适心理距离
1因“人”而异
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所用的教育时间不同:
有些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渴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老师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言语上的关心和问候,课堂中关注的眼神,一个拥抱的动作,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被拉近。对于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老师不必对他们管得太多,只需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提醒。
对不同表现的孩子,所用的教育时间不同:
对班里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给予及时、反复的关注。如,那些课堂上爱走神的,课后不能完成作业的孩子,教师如能给予及时、反复的提醒与纠正,就会促使孩子不断进步。对自觉优秀的孩子,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本身就较强,适当关注就行了。
我在工作中,喜欢记下几个问题较大的孩子姓名,每天都在课前给他们定下努力的目标,小小目标实现了,就会得到和优秀的孩子一样的分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目标一步步的实现,就会慢慢拉长奋斗的时间,直到和其他孩子二样。我还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禁止别的孩子对他们有一丝的伤害,然后再对这些孩子提一些要求,让大家一起帮助他们努力,慢慢地去减少他们犯错误的次数。增强他们的信心。
除此之外,我提醒自己必须牢记这些孩子的生日,带大家一起为他们唱生日歌,因为他们比优秀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别人的祝福。
2因“时”而异
不同的时间,所采取方式不同。
在开学初或开始某节课时,需要建立一定的课堂规范。这时,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得严厉一些,有利于课堂纪律的形成。如果对学生表现过于亲密,将不利于后面的严格管理。而在期末来临,考试压力增大时,教师应设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多给他们一些学业和情绪上的关心和支持。
在课堂上,我们严肃、规范地对待学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用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认真严肃的事情,不可随便对待。课间,我们又可以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我们的学生,可以和学生放松地交流,也可以参加学生的集体游戏等,增加彼此的了解,拉近彼此的情感。
3因“事”而异
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因素随时可能引发变化。如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心理波动、学生家庭环境的变化、教学中的某个意外,等等,都会引发一些师生关系的改变。老师要学会敏锐地捕捉师生心理距离的变化,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在学生过度依赖老师时,有意对其恰当地疏远,使他们学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当觉察到师生感情变淡时,教师应及时揣摩原因,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适当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学生高加良,连续几天闷闷不乐,不想参加我们的集体活动,作业也做得不好,见到我就想躲。周五放学后,我让他留下来,想找他谈谈。到了我的办公室,他先是很紧张,我问什么他都不肯说,总是鼓着嘴站在那儿。我猜想这孩子一定有什么难言之隐,于是我在纸条上写道:孩子,你心里一定有事,如果不愿说,就写下来吧,我会给你保密的。他接着下面写:我爸爸妈妈要离婚了,我很担心,所以没心思写作业。我又接着写:你能写下来,说明你对老师很信任……
后来这孩子越来越喜欢我了。
三、零距离
师生心理零距离应该是师生关系中最美的境界了,感受着这种境界,就会不知不觉中爱上教师这个职业。
1身体力行让心靠近。
师生共同活动时,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做与学生一样的事,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周一,老师和学生一样,身着校服,高唱国歌,参加升旗仪式;大扫除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劳动,而不是只在一边指挥等等。“身教重于言教”,这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原则。此时此刻,师生的心也靠得很近很近。
2用心沟通释放心灵。
我们利用“谈心本”,用笔尖沟通师生感情。小小的谈心本,记下了师生间相处的点点滴滴,它们是师生相处的纽带,是解除师生误会的智慧老人,也是深化师生感情的催化剂。选一段供阅读:
师:今天你读书声音真清脆,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加油哦!
学生1:呵呵,你呀,在课上带全班小朋友为我鼓掌,我被你弄得不知做什么好了。
师:今天,你们队有人讲话吧,我的心情很难过,你知道是哪个讲的呢?
学生2:我错了,我虽然只悄悄讲了一句,但我还是诚实地告诉你吧,我会改的,你能高兴起来?
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或电话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在坦诚的交流中,和孩子们增进了解,互相倾诉心中的喜怒哀乐。不知不觉中,师生成了彼此不可缺少的朋友。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依恋。
这是我教过多年的孩子。当时他是我班最不讨人喜欢的一个:
我的电话响了,那头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你是姓张的吗?你要遇到麻烦了!说完就在电话里哈哈地笑了起来。显然这种“恐吓”不带有任何威胁性,反而让我听了很惊喜。他就是我班最脏、最怪、最另类的学生。我知道他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我的想念,我欣慰:我们之间没有距离。
让学生依恋上老师是很美妙的境界,但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理智地把握好这个度,不能无原则地和学生不分上下。
把握师生心理距离,还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灵活调配,前辈们的经验可以学习,但更要根据自己班级情况和自身的经验水平再来仔细思考与琢磨。
窦桂梅老师在《为生命奠基》一书中曾谈到过分宽容迁就学生所带来的苦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下对她友好而不尊重,甚至与老师犟嘴。于是窦老师在思考班主任工作时曾提到,“一味地追求‘容就会变成姑息迁就,一味追求缩短‘距离就会进入消灭距离的窘境”。她由衷地感叹“距离产生美”。提议教师既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严明的长者,让学生信任你,同时又尊重你,也就是说,与学生之间保持一种“美好的距离”。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二十六条》中的第17条这样写道:“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过分随便。”是啊,一名优秀教师,需要的是学生的爱和尊敬,而尊敬则来自于学生心中那一份美好的距离感。
教育,不必强求“零距离”,也不必总刻意摆出架子,高高在上。保持恰当的距离,师生关系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