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驰
【摘 要】 针对艺术类学生重视专业学习但忽视文化课提高、注重个性发展但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拼搏精神等特点,在德育教育中应注重思想引导,尊重个性发展,激励自主创新,倡导社会实践,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 艺术类学生;德育;教育
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难点,艺术类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身独特的、鲜明的特征,如何把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探索出一条适合艺术类学生发展的德育教育方法,实现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目标,是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艺术类学生的主要特点
1、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课提高
艺术类学生很多都是从小学习专业,因为喜爱自己的专业而选择走这条道路的,在他们身上有很强的专业精神,为了完成一幅作品,他们可以通宵达旦不睡觉,为了排好一个歌剧或舞蹈,他们可以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但是在文化课学习上,功底较差,思想上也不够重视。高考录取的指挥棒也使艺术类学生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文化课的提高。进入大学后,由于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往往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技法”和练琴、练功、写生、参赛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去,相对轻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所以导致很多艺术类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文化底蕴的不足反过来严重制约着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发展。
2、注重个性发展,具有创新意识,但集体意识淡薄
艺术类学生大多从孩童时代或少年时代就拜师学艺,一对一的师徒教学模式使学生非常重视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对艺术类学生来讲,有个性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有创新意识才能使专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艺术类学生个性张扬,要求创新,注重自身与他人的区别度,这是专业必须的,但是在注重个性的同时,过多的关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也造成了艺术类学生集体意识淡薄,易受不良现象和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社会责任感不强。
3、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拼搏精神
艺术类学生往往情感丰富,他们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容易受环境影响。组织纪律性不强,行为方式相对懒散,生活不拘小节。多数艺术生家境富裕,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学习需要购买乐器、画笔、颜料等,有的还需要高配置电脑、数码相机。另外很多学生单独跟教师上小课学习专业,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长期以来,一些艺术类学生养成了出手阔绰、贪图安逸的不良习惯,销蚀了奋斗拼搏的精神。
综上,艺术类学生是一群思想活跃、思维发散、注重自我、个性张扬,目标明确,渴望成才,蔑视权威,又崇拜偶像,但同时还存在文化基础薄弱,集体观念淡漠,个体行为散漫,人际交际狭隘,不因循常规等特点的特殊学生群体。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对症下药,注意教育管理的方法和艺术,使艺术类学生能够扬长避短,全面发展。
二、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理念
1、树立“三育人”的理念,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所谓“三育人”,即: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德育工作者,都应该把握好这个理念,把对艺术类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落实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和为学生的服务中去。处处体现“以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在教学和管理的同时,努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好服务工作。尊重学生,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长处,学会欣赏学生。当一个教育工作者能以一种平等、服务学生的的心态来面对和处理学生事务时,再有个性的学生也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他们也会同样重视教师在教育和服务中付出的劳动。因为亲其师,必然信其言,那么对艺术类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坚持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要摆事实,讲道理,又要以理服人,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既要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思想认识,又要解决实事,以情动人;既要培育乐观、豁达的心态,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设定职业生涯规划,找准发展空间。
2、学会鼓励和表扬学生,尊重个性,激励创新
教育分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批评教育是德育工作者习惯使用的被动式教育方法,这种方式往往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以后进行矫枉过正的批评教育,它可以使学生快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起到震聋发馈的作用,但是方法不得当也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阴影。科学以理服人,艺术以情动人。苏姗•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情感是艺术的本体,认为情感教育影响了生命的质量,而且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每一个人都是渴望被别人关心和关注的,尤其是在高校,教师作为强者,学生相对是个弱者的时候,关心、鼓励和表扬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于注重内心感受,情感丰富而又个性鲜明的艺术类学生,高校德育教师应该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积极主动的表扬式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在专业上不断创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时,及时的鼓励、表扬,有针对性的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努力实现艺术类大学生自我超越和不断创新,这会大大增加个性张扬而又渴望成功的艺术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当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时,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必然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
3、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艺术教育是技能性很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还能满足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的个性特点,使学生的激情个性得以宣泄,会更有利于德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工作。针对艺术生集体观念不强的特点,我们可以在日常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班级拔河比赛,百人大合唱,班级摄影展等需要共同配合来完成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要不断鼓励学生融入团队,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若干次这样的大活动,学生就会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尤其是在全校性大赛中获得奖项,将会极大增加学生为集体作贡献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集体主义观念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的思想。针对艺术类学生花钱无节制,铺张浪费,缺乏奋斗精神的特点,我们可以每年组织学生学生深入条件艰苦的山区、农村开展社会调查,访贫问苦,以及通过对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献爱心等活动,教育大学生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差距,了解人民疾苦,了解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从而使大学生自觉自愿的继承并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瑜.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1).
[2] 陆祺.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作者简介】
马驰(1980-)男,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