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钊
【摘 要】 中国传统建筑历来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从场地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或原有设计师的设计,然后对旧有设计进行修饰和增减,以图能更加艺术和戏剧化的表达旧设计的精神。最后才是新形式的设计,以满足新的功能和审美需求。
【关键词】 场地设计;场所精神;改造;岐江公园
在进行一项具体的工程设计之前,我们都要对基地内的原有的地貌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尽可能地使我们的建筑设计适应每块场地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将建筑和场地结合起来,通常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进行场地设计。
一、场地设计的概念
场地设计是任何建筑设计之中都包括着的核心问题——如何处理基地和如何组织场地中各项内容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明晰场地设计的概念,我们有必要明确场地设计与总图设计的区别:
其一:总图设计或者称总平面设计,在早期的设计实践中常常被提到,大家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设计过程中都要经过这个阶段。但是在理论上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在各类型建筑设计中又相对独立存在,自然造成一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含混,在没有完整体系的情况下难免会有固有的成见,具体的设计者对它的理解又有所不同,这无疑会使设计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
其二:总图设计本身与场地设计在侧重点上也有差异,工程实践中的总图设计,由于客观上的要求,也包括了场地问题的一些方面,它比较偏重于工程性、技术性和功能流程组织的一面,也可以说它有过于机械的一面。而场地设计更重视与场地中各要素关系的组织,这种关系既包括功能关系,也包括空间、视觉、景观等方面的关系,具有更多的丰富性。
其三:从字面意义上看,“场地”有较为明确的意指和内涵,更能体现问题的实质。狭义上看,可指基地中建筑物之外的广场、停车场、活动场等室外场地。广义上来讲,可指基地上包括的所有内容。“总图”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更注重于图纸而未能更好地反映问题的实质。
二、中国传统的场地观念在设计中的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历来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场地处理上善于结合、利用基地的现有条件,如:“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等等,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是中国建筑哲学的基础也是中国建筑传统中处理场地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天人合一”中的“天”可以理解为自然,“人”可以理解为人工的建造,人工对自然的改变。“天人合一”就是要使人工的建造和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将人工对自然的改变做的如同自然本身。这一思想在场地处理中的具体表现是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谦让。
中国传统建筑重视场地中建筑物以外的部分,重视场地中各组成要素的平衡与协调关系,而不是单独的强调建筑物,在场地中建筑物多以分散式布局为主,讲究的是建筑群体之间的整体效果。这种空间为主、实体为次的特征早已被人们所注意,并将这一特征作为评价中国建筑的一个基本观点。如果从场地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对“虚”“实”关系的把握,则可以发现它具有新的意义。它所体现的就是对待场地中各要素的基本态度。
三、实例分析
传统的场地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如果说在传统的场地观念中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受敬畏自然,敬畏神灵和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影响所引起的。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环保、资源的问题不断的突出。如今的建筑师就更应该重视场地设计的问题。如何对待原始场地的地貌特征?怎么样进行场地设计?如何将原有场地有价值的文化保留下来?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这里以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的再利用为例,简单地作以剖析。
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广东中山市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终于90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寓有意义的历史沧桑,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为此,设计中就保留了那些曾经辉煌,但是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旧厂房和机器设备,并且用设计者的崇敬和珍惜原有场地文化的态度将他们重新富于生命,让城市中的人们能够牢记这段历史。这是对场地原有历史文化的尊重。同时,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将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这样的设计理念也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产业类历史地段的保护性利用,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如:法国拉维莱特公园(屈米设计),与岐江公园的设计理念几乎同出一辙。如何通过设计使旧址保留其历史的印迹,并作为城市的记忆,唤起造访者的共鸣,同时又能具有新时代的功能和审美价值,关键在于掌握改造和利用的强度和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包括对原有形式的保留、修饰和创造新的形式。
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环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1、公园设计者对所有遗留“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
(1)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
(2)构筑物的保留: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
(3)机器的保留: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部分改变或修饰
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部分改变或修饰。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
(1)水塔的改造设计。一座50~60年的水塔,再普通不过,无论从历史和美学角度都不值得珍惜,但当它被罩进一个玻璃盒后,却有了别样的价值。时间被凝固,历史有了凭据,故事从此衍生。同时,岛上的灯光水塔,又起到引航的功能。因此,经过再设计的水塔,有了新的功能。仔细的造访者还会注意到这一玻璃水塔的生态与环境意义,其顶部的发光体利用太阳能,将地下的冷风抽出,以降低玻璃盒内的温度,而空气的流动又带动了两侧的时钟运动。
(2)烟囱与龙门吊的改造设计。一组超现实的脚手架和挥汗如雨的工人雕塑被结合到保留的烟囱之场景之中,讲述当时发生的故事,龙门吊的场景处理也与此同。有意思的是,脚手架与工人的雕塑也正是公园建设过程场景的凝固。
(3)船坞的改造设计。与玻璃水塔的外加现代结构相反,在保留的钢架船坞中抽屉式插入了游船码头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旧结构作为荫棚和历史纪念物而存在。新旧结构同时存在,承担各自不同的功能,形式的对比是过去与现代的对白。
(4)骨骼水塔的设计。不同于玻璃水塔的改造方法,场地中的另一个水塔则采用了另一种改造设计:剥去其水泥的外衣,展示给人们的是曾经彻底改变城市景观的基本结构--线性的钢筋和将其固定的结点,它告诉人们,无论工业化的城市多么丑陋,抑或多么美丽动人,其基本结构是一样的。这一设计是对工业建筑的戏剧化的再现,从而试图更强烈地传达关于场所的体验。
(5)机器肢体的设计。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机器都选取部分机体保留,并结合在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方面是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试图使其更具有经提炼和抽象后的艺术效果。
除了经过改造的造船厂原有的构筑物和设计中保留下来的绿色植被,岐江公园的设计者还创造了新的语言和新的形式,如:白色柱阵,锈钢铺地,方石雾泉等等去适应新的场所精神。
在设计者的介绍中,原希望能全部利用原厂房和宿舍的所有红砖、灰砖,以作为铺地,一些拆下的木柱和椽能再利用作为环境小品或设施构筑物;旧有丰富的生态环境能完全保留,但最终都因工期和施工过程的不方便而放弃。任何的设计都是有遗憾的,但是对原有场地现状的尊重和尽可能的利用原有场地的地貌特征,而不是推倒了重新来过的这种场地设计的观念是值得肯定的。
四、结语
岐江公园注释了设计者对“设计”的理解: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或原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故事的载体。然后对旧有设计进行修饰和增减,以图能更加艺术和戏剧化的表达旧设计的精神。最后才是新形式的设计,其目的是通过诗化的语言,将设计师的强烈场所体验,传达给造访者,同时,更能满足新的功能和审美需求。岐江公园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如何看待一块场地?如何在一块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场地中进行设计?场地设计中重视用地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认真研究场地设计规律,有利于提高设计领域和全社会对土地使用问题的重视,增加其科学性,提高土地使用的效益,减少因使用上不合理而造成的浪费。场地设计重视场地各项内容配置的合理性,重视场地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协调关系。认真研究场地的设计方法,有利于避免设计中各要素组织关系失衡,有助于各项内容的合理搭配,从而保障场地最终能有良好的使用和景观效果。场地设计重视场地布局的整体性,重视与城市环境的关联,重视相邻场地之间的协调。认真研究场地的设计途径,有助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相互结合。促进建筑走向城市,改善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矛盾。只有在充分理解场地设计的重要性以后,才能“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场地设计的方法和建筑设计的方法创造出好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 赵哓光.民用建筑场地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张伶伶.筑场地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俞孔坚.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建筑学报,2002-08.
[4] 俞孔坚.中山岐江公园:工业的张力——土地意识与景观设计.百年建筑,2004.
[5] 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新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