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宇
【摘要】毕加索对艺术革命性贡献之一是创建了“打散重构”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法,这集中体现了他对现代艺术的一种设计意识。毕加索考虑了高层次的艺术如何向大众通俗文化转化的问题,他用画笔主动与大众进行沟通、对话,结果使他与他的作品同步走向世界,受到赞誉与尊重。
【关键词】毕加索;现在主义;传奇
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画家、现代艺术的魔术师,令人困惑不解的艺术怪才、欺世盗名者、商业炒作的怪胎……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他的作品就占据4幅。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毕加索,他一生可谓辉煌,可谓圆满,可谓光耀。但是我们是否想过,在这个光环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说到毕加索,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下他的一生,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一生。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加拉,法国共产党党员,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是现代主义画派的主要代表,是一位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他所开创的立体主义“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不同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引自《外国美术简史》)“立体主义”的出现,为绘画艺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为人们观察事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这个意义上看,是毕加索打开了美术的潘多拉盒子,启发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画派。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的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他9岁时画的鸽子、马、雕像的素描就很形象生动;16岁时他完成的油画《科学与仁慈》,入选在马德里举行的全国美展;在“蓝色时期”,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的下层,了解描绘了乞丐、残疾人、妓女、流浪者的生活;在“粉红色时期”,他的画风又一变为柔和,在这段时间,毕加索广泛地接触到了当时流行的艺术思潮,如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等;26岁时完成了《阿维农的少女》,表明了他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40岁以后,毕加索又转向了超现实主义。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人民阵线一边,反对独裁的佛朗哥政权。他创作了蚀刻版画《佛朗哥的梦和谎言》。在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重镇格尔尼卡后,他创作了巨幅壁画《格尔尼卡》,以立体主义绘画语言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批判、鞭挞了法西斯的罪行。50年代,他以《和平鸽》《朝鲜的屠杀》《和平》等作品呼唤世界和平。他不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他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他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
正如有篇文章中所说的,毕加索做的其实就是他自己,他很简单的思考并很简单的去实施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但是人们(特别是画商)将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夸大了,同时也就将他神化了,以至于人们面对他的任何作品都心怀敬畏,不敢发表议论,如同面对“皇帝的新衣”。噤口久了,一些不堪压抑的人们忍不住要说出心里话,会斥他为欺世盗名者。其实,艺术与科学一样,是最容不得迷信与权威的,也是最不需要吹捧与攻击的。只有作品本身才有发言权。
记得我在初中的时候,曾对于美术萌发了一些仰慕和关注。或许是真的被艺术感染,也有可能是虚荣心作祟。总之,每当上美术课,我都会很认真的听老师讲课,而当我看到那副《格尔尼卡》时,我很疑惑,这是谁画的?怎么是这个样子的?简单的颜色,畸形的构成,却感觉有无尽的内涵与话语要表达。当我翻看到作者时,我看到了毕加索这三个我有所耳闻的名字,但是对于他,我一无所知。
直到老师开始给我们介绍这幅画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这幅画是创作于法西斯时期。是反对法西斯残酷暴行的一副抒愤之作。
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而那个妇女、婴儿、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惊慌失措的男人、俯身奔逃的女子。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时隔数久,仍然记得那个曾经给我震撼的经典画面。如此简单,如此生动,如此真实。大学再次见到,突然就觉得有了另外的感觉。如果说以前纯粹是接受知识的话,现在多了一份思考。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毕加索的这幅画是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对法西斯的痛恨。这是一个艺术家对于时代的无声的反抗,也是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道德的体现。艺术就是对社会人生的反映,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必然会紧随时代。毕加索只是恰逢其时。我们向往一个美好的世界,但这个世界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完美的世界在人们的理想中,完美的艺术家当然也不会存在,但真正美好的艺术品将会流传下去,并永远为人们所珍视。毕加索作为一个艺术家是不完美的,其作品也并不是完美的,但他做了一个艺术家分内的工作。
毕加索,背负了众多盛名与批评的艺术家,走完了他的一生。但是我们不能不说,传奇的一个时代,造就的一个传奇的艺术家。
【参考文献】
[1]《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作者:刘艺琴武汉大学出版社
[2]《理解毕加索》 作者:张劲农、高 倩《艺术教育》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