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涛
【摘要】 业务单位业绩管理是困扰多数企业集团的管理难题。针对我国企业集团在业绩管理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互动管理、综合考评等改进方案,对构建新型有效的集团业绩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集团;业务单位;业绩管理;问题与改进
业绩管理是企业集团(以下简称集团)管控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集团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建立业绩考评系统,实施对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经营行动过程及所产生效果的管理是集团业绩管理的基本内容。业绩考评系统一般包括标准业绩、实际业绩计量、业绩的标准与实际差异的分析和报告等子系统。从我国集团业绩管理的现实来看,对于职能部门的业绩管理是易于实现的,而对业务单位的业绩管理则一直是困扰多数集团的管理难题。业务单位是集团价值创造的经营实体,一般包括事业部、分公司、子公司等组织形式。我们必须从战略性高度来看待集团业务单位的业绩管理问题,树立以价值驱动为导向的业绩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系统,才能取得集团业绩管理整体效果。
一、集团业务单位业绩管理存在的典型问题
1.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损害业务单位的长期利益和竞争优势
集团总部通常不直接面向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因而无法直接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不易洞察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因此也难以通过科学业绩指标指引业务单位经营活动。一些集团总部对下属业务单位的业绩考核往往注重年度投资回报和利润实现等近期功利性指标,而对市场份额、新产品开发、客户服务水平等企业赖以生存的长期指标视而不见,这样容易削弱下属单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导致短期行为,损害企业的长期价值,偏离集团战略方向。在实际经营中,集团给下属业务单位下达指标容易出现“鞭打快牛”现象,销售指标年年涨,好不容易完成去年的销售任务,今年指标又翻番。业务单位领导人感到很苦恼的是,永远不知道集团希望他们到达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程度,只感觉到前景的遥不可及与迷茫,而没有奋斗的方向感、热情与动力。
2.千篇一律,“一张表考天下”,忽视各业务单位实际状况,导致业绩管理与实际经营的脱节
在多元化经营的集团,下属业务单位存在行业跨度,其使命和战略目标有很大的差异,在提高其管理能力的策略上相应会有很多的差异性。而一些集团在进行业绩管理时,不考虑各业务单位的不同行业特征、不同生命周期以及集团本身的不同管控模式,对各业务单位的业绩考评标准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将个人绩效考评标准稍加修改用于组织考评,其制度设计与指标选择缺乏针对性,背离多数业务单位的经营实际,不具备考评的适用性,难以取得考评的实际效果。例如对传统产业的业绩评价适宜采用的净收益类财务指标就不宜用于成长期的高技术企业(其最大的特征是高成长性及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的支出,净收益类指标显然无法体现其行业特征)。
3.纸上谈兵,业绩指标空洞宽泛,不具有操作性
在一些集团的业绩指标中,充斥着大量的“战略”、“愿景”、“品牌”、“文化”等宏观指标,语言描述晦涩难懂,同时缺乏对实现过程以及效果的具体考评标准。在实践中,业务单位往往东拼西凑弄堆材料,应付过关,由于缺乏操作性,考评人员也只能凭主观感觉敷衍了事。作为战略执行工具的业绩管理,通常需要把“战略”量化为能够考核的业绩指标,需要把“战略关键能力”量化为可以衡量的企业经营能力考核标准,需要把“企业文化”量化为可以衡量的员工状态考核标准,从而全面支持战略和文化的“落地”,实现企业今天的利润和明天继续赢利的目标。
4.婆婆妈妈,考评密度频繁,程序繁琐,使业务单位疲于应付
一些集团为加强管控,采取月度甚至每周进行考评,而且机械套用年度考评标准,往往是业绩指标一大堆,没有重点,并且经常使用不准确的计量指标。业务单位需要编制大量考评材料,向不同职能部门提交同样或重复的数据及报告,对于不易计量的指标通常胡编乱造,这种考评使业务单位苦不堪言,造成其大量无效劳动,对其正常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企业的经营效果不易在短时间内产生,过于频繁和繁琐的考评只会使考评本身变得毫无意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月度考评中要求提交的经营总结,多数业务单位的总结除财务指标外,其他内容每月基本大同小异。
二、集团业务单位业绩管理模式改进
1.由垂直管理改进为互动管理
组织特有的层级结构加大了集团做到纵向一致的难度,因此对业务单元业绩垂直管理这种纵向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集团业务单位业绩管理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总部应与业务单位互动,这种互动可以表现在几个方面:吸收业务单位人员参与制定业绩管理制度,使制度设计(包括指标选择等)更贴近一线经营实际;业绩目标的设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需要集团总部与业务单位充分沟通;在业绩反馈的过程中,业务单位可以充分陈述自己的意见和理由,这些意见和理由将作为调整业绩评估结果的依据;而对于业务单位未达标事项,双方应商定改进措施,总部进行跟踪检查。互动管理可以有效整合集团总部和业务单位在业绩管理方面各自的优势,调动业务单位的积极性,使业绩管理成为帮助业务单位发展进步的推动工具,而不再单纯是奖惩工具。互动管理不能牺牲业绩管理的权威性,也不能成为业务单位与总部讨价还价的借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应很好把握互动的“尺度”。
2.由单一的财务指标考评改进为以平衡计分卡为主的综合考评
业绩评价指标会直接影响业务单位的经营行为,因而必须选择适宜的业绩评价指标以驱动企业去开展正确的经营活动,这一点关系到企业的宗旨、发展方向和战略设计,比正确的经营活动更为重要。以往的财务指标没有反映那些真正影响市场份额和利润增长的因素——比如客户服务创新、研究开发效率、员工培训等等,而往往是这些内部的流程和技能、态度决定了销售额、利润、增长率等人人重视的财务指标。更为糟糕的是,业务经营单位为了努力实现集团下达的财务指标,往往牺牲了本应该投入到关键组织能力建设的时间和资源。
平衡计分卡(BSC)由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旨在将愿景和战略转换成目标。它关注的不仅仅是业务单位的业绩结果,而更加关注业务经营单位的成功驱动要素。它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指标框架体系,包括四个维度(或称为四个指标类别):学习与发展;内部营运;客户;财务。平衡计分卡表明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系统(学习和发展维度),才能创新和建立适当的战略优势和效率(内部营运维度),使企业能够把特定的价值带给市场(客户维度),从而最终实现更高的股东价值(财务维度)。实践证明平衡计分卡是一种能够把业绩管理体系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的有力工具。
平衡计分卡辨别并跟踪一系列财务及非财务评价指标,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业务视野。集团总部必须要求业务单位关注广泛的业务活动,同时对他们在这方面付出的努力给予合理的评价和补偿。这样一来,业务单位将不再局限于记录过去业绩的财务数据,而是开始关注影响未来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
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法可与平衡计分卡结合使用,经济增加值从营业利润中减除了资本成本,比其他指标更能准确地衡量股东价值的创造,与企业的价值也最为相关。经济增加值对会计体系的缺陷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比如,它十分关注影响公司长期利益的无形资产的投入,采取资本化处理和多期摊销的办法鼓励管理人员对这些项目进行投资。
3.关键业绩指标(KPI)应量体裁衣、清晰明确
在平衡计分卡的指标框架下,应当根据不同企业不同的经营特点、治理特征和经营目标,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设定四个维度下的关键业绩指标。具体地说,就是要建立与不同类型企业匹配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而且这一指标体系还必须根据变化了的经营环境和治理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事实上只有复合式的权变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满足随机制宜的需要,这种复合式的指标体系是由外部层面和内部层面的指标、定量与定性指标组成。究竟需要多少层面的指标应视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同行业的评价指标应保持基本一致,以便于比较。
在指标的设计中,与目标管理中目标分解相对应的是把企业模糊的、概念式的战略思想转化为量化的、可以考核的指标,并输入到我们的“业绩管理”系统中来,以实现或检验这个战略。例如针对“更好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这样一个战略要求,我们可以从结果和过程两方面把它转化为“合格员工比率”和“人均培训小时”两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总之,对于能量化的指标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指标也要尽量细化。
“更好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战略的衡量指标表格
4.强化基础信息管理,建立定期全面考评和重大事项关键节点考评两级层次考评模式
业绩管理数据的收集非常重要,如果基础信息失真,业绩考评就没有了客观性。业绩管理要注重利用集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基础信息收集,并根据考评标准进行筛选,把准备工作分散到平时进行,而不是集中堆积。
业绩管理应以半年和年度考评为重点,季度要求业务单位负责人进行经营述职,月度以财务指标分析为主,如果没有重大异常,季度、月度原则上不作考评。同时,对业务单位的重大事项进度要密切跟踪,对其阶段性成果应在关键节点上进行业绩评估,以达到过程的控制。这样既可以减轻业务单位负担,又可以抓住经营重点,使业绩管理从形式管理变为实质管理。
此外,业绩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业绩管理的重要因素,核心人员应该同时具备业务单位和集团总部高层工作经历,并且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否则,业绩管理就难以达到相对的高度。
综上所述,要解决集团业绩管理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垂直管理向互动管理改进,从形式管理向实质管理改进;要充分体现业绩管理的效果,还必须与薪酬分配、经营计划和全面预算管理等关键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有机结合,形成对各业务单位的约束、激励、控制、指导,确保集团战略的全面推进,从而获得整体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吉鹏.《集团管控》.中信出版社,2008
[2]林泽炎,王维.《执行绩效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李亚.《民营企业集团管理实务与案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