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顺
【摘要】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是不相同的,即它是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特定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产物。由于能起到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的作用,因此它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经济增长应依靠产业结构优化的结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经济衰退;经济繁荣;结构优化;扶持对策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形势下,世界各国经济又面临着不景气,整个世界经济几乎又由盛转衰了。国家经济由盛转衰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家产业结构的非优化是根本原因。
一、产业结构非优化与经济衰退
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失误,致使产业结构非优化。经济增长点是指在一个经济系统中超越平均增长水平的具有潜在或现实较高增长率,并对整个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经济支撑点。从国民经济的构成来看,新经济增长点包括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创汇产业。这些经济支撑点是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特定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产物。不同的国情和产业结构现状决定了经济增长点是不同的。然而,由于国家在抉择新经济增长点时的失误,致使由所谓“优势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非优化,国家经济出现了衰退: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合理产业结构应为以轻纺工业、农业和钢铁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但中国却选择了以钢铁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从而造成了整体经济偏离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指标的对比中可以发现,菲律宾由于选择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有一定的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结构,其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较小,而新加坡由于选择了以高度依赖出口与转口贸易主导的产业结构,从而引发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较大幅度下降。
优势产业遭到破坏,致使产业结构非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使产业间的关联方式协调,在优势产业的带动下,整个经济繁荣发展。然而,如果优势产业遭到不可抗力时,如国家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等遭到打击,停止发展时,优化的产业结构就不发挥作用,国家经济就出现衰退:“9·11”事件打击了占美国GDP很大比重的航空、保险、金融、旅游和商业等优势产业,由于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急剧下滑,制约了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剧了当时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今天,由于中国的出口创汇产业等遭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机的打击,致使中国政府不得不提出了GDP为8%的这个底线的保证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的时效性已满。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应该有其优化的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结构是随着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而变动的。当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时,原来优化的产业结构就需要调整,否则,其必然使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不协调,影响本国经济增长,如东盟四国的以高度依赖出口的产业结构和高度依赖电子、电机及其零部件出口的产业结构,在80年代中期是合理的,这一合理的产业结构带动了其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90年代以后,客观上要求这一合理的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型,然而,东盟四国的产业结构转换的进展却十分缓慢。最后,非优化的产业结构使东盟四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出现衰退。
二、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状态。经济发展取决于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而产业结构优化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如果国家的产业结构优化,则资源就会流向效率高的产业,而从效率低的产业退出,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提高,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合理的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进而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具有高于平均增长率的优势产业来支撑,而优势产业的出现则缘于技术进步。当技术创新在某一产业出现,在促进本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与其他产业复杂的联系和作用,就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变化以及技术创新的突破,需要有新的主导产业来取代原来的主导产业,形成优化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使资源配置更优和劳动生产率更高,从而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产业结构优化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变化的,而产业结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方法
一个国家优化的产业结构应主要是由以先导产业为龙头,主导产业为主体,支柱产业和创汇产业为两翼构成的产业群体的体系。因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产业结构的高效化、高度化和合理化,而上述优势产业是产业结构三化的具体体现,如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由主导产业为核心构成的产业结构从较低级形式到较高级形式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等。
显而易见,优势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构成因素,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是离不开优势产业选择的。一个国家只要正确抉择出了优势产业,就能构建出以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优化。那么,怎样选择这些优势产业,以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呢?笔者认为:
1.先导产业的选择
先导产业可以通过求出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率,选取技术进步率大的产业来选择。技术进步率与产出增长率、资金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有关。为了选择技术层次高的产业,在计算各产业的技术进步率时,一方面既要考虑一定时段技术层次的目标合理性,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该时段各产业技术层次的起点。技术进步率大的产业,不仅效益高,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体现着最新的技术进步方向。因此,国家的先导产业应是技术进步率大的产业。
2.主导产业的选择
从市场出发来选择主导产业,可以通过计算各个产业的弹性系数,取弹性系数大的产业为主导产业群的方法来求得。产业弹性与产业的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有一定的关系,产业弹性指标能够精确地表明某个产业扩张或萎缩的程度。在计算各个产业的弹性系数时,不仅要考虑某时段内起点元素产业的初始状态,而且还要考虑该时段内的元素产业目标的合理性。在运用产业弹性公式计算各产业的弹性系数时,如果弹性系数(设为e)e>l,则可认为该产业是富有弹性的,即该产业的比重呈扩大的趋势;如果弹性系数0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一种产业的链条长,树状分枝多,它对相关产业的连锁效应就大。各个产业联系效应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观察,一些产业本身的效益虽然好,但如果其联系效应小,则它就不可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主导产业本身不一定就是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它的经济效益往往不体现在它本身,而是体现在它所带动的一系列产业的系统效益上。因此,在选择国家主导产业时,决策者更应注重主导产业的系统效益,而不应该是它自身的经济效益。 3.支柱产业的选择 支柱产业就是在现有产业结构中具有较大比重,地位举足轻重的产业。在现实的经济工作中,选择支柱产业比选择主导产业容易得多。在现实的产业结构中,如果某些产业的产值、利税、固定资产存量等总量指标高于其他产业,利税和产值的增长较为平稳;产业的市场需求份额较大,且其波动不大;产业内的企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则这些产业就是支柱产业。可见,支柱产业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4.出口创汇产业的选择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利益法则,即一个国家生产更多的相对效率高的商品并出口这些商品,以换回其比较利益最小的商品,这样是有利的。从总体上讲,各个国家应选择那些国外消费市场广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产业作为出口创汇产业,以加大本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如中国的许多中小型机器设备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有相当的国外市场,其民族特色产品加工技术也是独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对于这些“拳头产品”,国家应设法在这些领域,灵活运用产业政策,尽快地促使其形成出口创汇产业,以加大本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速度。
总之,产业结构优化的构建就是正确抉择上述优势产业,由确定的优势产业组成的核心体系就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产业结构优化。
四、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践方法
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由于其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有时仅仅凭着优势产业的理论数据来选择优势产业时,往往容易出问题,如中国历史上主导产业选择失误的教训等。优势产业一旦发生这种选择上的失误,常常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调,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经济便不可能走出困境。为了正确选择优势产业,尽可能减少优势产业选择上的失误,实践证明,国家除了主要运用好以上基准外,还可以根据构成产业结构优化因素之间的关系,选择满足一定条件下的优势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是最不容易选择的,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可以采用以下可行的方法:
1.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交叉点的选择
根据国家的资源禀赋情况选择支柱产业,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特征之一是其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往往同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有关。因此,有些国家应充分发挥其某些资源丰富优势,当市场一旦对这些资源的需求和派生需求形成一定的规模时,且生产技术条件满足后,这些国家就应该将这种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来开发,使其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根据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选择支柱产业,确定主导产业。产品需求量巨大是支柱产业的重要特征,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借助市场对汽车的广泛需求,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结果汽车产业被发展成为当时的支柱产业。因此,现在的一些国家,虽然资源缺乏,但完全可以瞄准产业的产品市场,当市场对这些产业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时,便可以将这些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这些产业,使其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
总之,国家在选择支柱产业时,一旦选准了支柱产业,某些支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时常表现出主导产业的某些特征,如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特征等,作为主导产业的地位将逐渐体现出来,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如石油产业是阿拉伯地区的支柱产业,该产业经过大力发展后成为了主导产业;山西的煤炭产业是支柱产业,也是今日山西的主导产业等。此时,国家只要将该产业列入主导产业,大力扶持该产业发展,其就能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
反之,一个国家也可以用选择主导产业的方法来确定支柱产业。因为,主导产业具有高增长率的特征,即其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这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其有可能成长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支撑国家的发展。
2.先导产业与主导产业交叉点的选择
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二者的交叉点就是国家要重点选择的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一般有两种产业能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一种是适应高技术改造的传统主导产业,通过高技术的改造后,该产业依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成为主导产业。另一种是先导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带动作用,形成主导产业。两种情况下,特别是后一种情况下产生的主导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点。因为如果没有先导产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支撑和推动,是不可想象的。
加速传统主导产业的高技术化,确定主导产业。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加快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究与开发,取得了巨大的业绩,使一些产业成为了主导产业。当前,一些国家首先应在所有的传统主导产业中遴选出部分传统主导产业,作为应用、改造和提升的产业。然后,对这些产业实行高技术化:工艺技术装备的高技术化,产业运作信息化,产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过程投入和产出的绿色化。再次,对这些产业进行评价,如果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具有主导产业的主要特征,即传统主导产业经过高技术化已经成为了主导产业,则该产业就是国家要抉择的主导产业。
发展先导产业,确定主导产业。有些国家具有高技术产品的企业,其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达到适度规模时,能够拉动相关企业发展,形成产业群,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此时,该先导产业就是国家要选择的主导产业。当前,这类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里被高度重视,如一些生物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被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等。因此,中国应重点通过此种方法来选择主导产业,并大力发展这类产业,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反之,一个国家也可以用选择主导产业的方法来确定先导产业。
五、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经济理论和世界经济实践都已经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优化的产业结构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对国民经济发挥了应有的促进作用,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当前。国家应主要采取以下产业扶持政策:
1.对发展先导产业给予扶持
先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国家应不断地进行刺激,鼓励更多的投资。在税收方面,应实行“倾斜减税”,如税额减免、特别折旧等。在金融方面,实行“倾斜金融”,即政府金融机构予以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等;国家应制定一系列有关发展先导产业的政策和措施,如在选定的先导产业领域中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等;对先导产业提供市场支持与保护,如实行政府采购政策等;协调各方资源,促使资源流向先导产业等。
2.把有限资源用于主导产业的关键环节上
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其发展过程要经过阵痛期。当主导产业处于阵痛期时,由于一方面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并且所需的资金、技术等都有较高的需求,而产业的能力又不能适应;另一方面其产业产品的成本往往高于现有的支柱产业的成本,利润率也是偏低的。且当主导产业的产品开始进入市场时,由于顾客对其产品的新鲜感,即对其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的不了解或不充分信任,使得产业的产品很有可能不能顺利地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等。因此,在阵痛期内,国家应从资源方面给予主导产业大力支持,把主导产业推向市场,扶持其顺利进入递升期。
3.对支柱产业实行保护与援助政策
产业结构理论揭示,在现有产业结构中处于支柱地位的产业,如果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在未来的产业结构中将进入衰退期,被其它产业所取代主导地位。为了保持支柱产业产品在质量与价格方面的优势,国家应对引进技术所需要的外汇等给予尽量支持;对于运用科学原理、新技术和新材料制造出的替代产品,或利用廉价原材料取代昂贵材料生产出同一功能产品的,国家应给予资金援助和财税优惠等;在对外开放的今天,由于该产业的竞争能力可能弱于国外的同类产业,因此,国家应当运用各种经济或非经济手段,如产业保护政策等来支持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以增强其竞争能力,进一步延长其成熟期的长度。
4.参与国际分工的政策
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是进一步发展出口创汇产业。当然,这类产业产品应是出口对象国在下一阶段的收入提高中,人们新增收入的最大比重所投向的产品。国家应通过政策培育、扶持这类产业。这些政策应主要包括:
进出口产业保护政策。保护政策既是最古老的政策,也是最基本的扶持政策,如非关税壁垒保护手段等;外资流入国内的控制政策。国家对引入外资的标准应严格审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鼓励出口政策,如出口优惠金融制度、出口优惠税收制度和出口保险制度等。
然而,在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不同程度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各国外向型经济都已遭受到了沉重打击,各国应吸取这一教训,灵活运用产业政策,在世界经济繁荣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做出贡献,在世界经济衰退时,不因其遭受打击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总之,国家只有通过实施以上这些政策,以迅速造就具有市场自立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大的国家出口创汇产业,这类产业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43~50
[2]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302~303
[3]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235
[4]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67~169
[5]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53~57
[6]杨公仆,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1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