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外贸型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及对策建议

2009-09-21 09:48
关键词:外贸出口

孙 虎

摘要:此次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政策转变凸显了我国外贸型中小企业在出口增长方式、管理效率、出口市场和外贸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经营风险。为了实现长期发展,众多中小企业要积极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进行管理创新,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并建立科学规范的外贸风险规避和管理机制。

关键词:外贸型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对策

0 引言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让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三,也让外贸型中小企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政策调整的刺激下,靠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众多中小企业的各种经营风险在当前日益凸显。

1 当前我国外贸型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1.1 出口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 粗放型发展模式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严重的政策依赖。过去十几年来众多中小企业凭借敏锐、高效的市场运作和我国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的国际比较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但这些有利条件和政策优惠也助长了中小企业的惰性,致使他们重生产和销售、轻研发和品牌建设,长期依靠简单的加工生产和低价竞争,甚至部分企业靠退税维持利润水平。如今中国经济正在面临转型升级,2008年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企业运营成本上涨和外部市场萎缩等因素共同作用,让一批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倒闭超过1万家。2008下半年至2009年1月,国家四次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陶瓷、塑料制品、家具以及机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帮助其度过难关。虽然金融危机的客观存在为这些措施提供了必然性,但也不能忽视众多中小企业自2007年逐渐“断奶”后处境艰难的尴尬局面,其政策依赖性又一次得以体现。

1.2 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效率不高 首先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造成了决策机制家长制、家族制、权力控制的血缘制等现象,使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缺乏精细化。其次,缺乏长效的用人机制,创新投入少。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明显偏低,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重薪金、轻保障,缺少长效用人机制。再次,信用基础较差,增大了融资困难。2008年第四季度上海市超过两成的企业认为流动资金偏紧;广东中小企业反映融资困难和流动资金趋紧张的分别占31.1%和31.9%。

1.3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外贸发展不协调 出口市场集中,造成我国中小企业对这些市场的高度依赖,增加了外贸经营风险。多年来我国的出口市场一直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区。2008年1-10月,中国出口到这三大市场的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89.61%,其中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额就占到了总出口额的38.21%,欧盟和美国恰恰是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其次,中小企业出口商品结构大多集中在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以改变产品外观和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方式。再次,加工贸易是广大中小企业的主要贸易方式。23年来外贸总额一直居全国省市之首的广东省,其加工贸易额占出口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78.67%下降到2007年的66.67%,比重依然很高;就全国来看,2008年1-10月,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国总贸易额的47.48%,同比增长14.7%。

1.4 缺乏外贸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中小企业缺乏客户关系管理。众多中小企业为追求利润和出口规模,没有对国外新老客户的资信进行彻底调查,建立准确的客户服务档案,并进行有效地动态跟踪和信用管理。其次,外贸合同条款中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部分外贸环节操作不当。部分中小企业的外贸合同中商品没有采用国际通用名称;中小企业外汇结算管理不健全。迫于市场竟争的压力,部分企业不得不采用D/P、D/A甚至赊销等方式拉拢国外客户,使自身面临巨大风险;部分企业过度迷信L/C,殊不知一些资信不良的客商利用假单据、信用证软条款甚至与信用不良的银行恶意串通等方式蓄意欺诈,同样可以使我方面临钱货两空的境地。另外,部分企业的合同检验条款、合同管辖权和违约责任的规定模糊或设置不当。再次,中小企业汇率风险防范手段单一。部分中小企业通过仅提高商品价格来规避汇率风险,而远期结售汇、国际保理、出口信用保险、人民币货币掉期等规避手段应用较少。

此次金融危机凸显了众多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的“短板”。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数据显示:广东省出口企业2008年前三季度遭受的潜在坏账损失可能达25亿美元,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比增长221.8%。另据商务部调查,我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而国际平均水平仅为0.25%。以此计算,广东省2008年的出口业务坏账额则高达200多亿美元。虽然坏账率大幅上升有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方面的缺乏。

2 外贸型中小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的对策建议

2.1 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积极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也是其得以长期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日益受到资源、环境、土地、劳动力、安全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正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促进出口增长方式由要素的数量优势向要素的质量优势转变。这就要求众多中小企业要抓住利用国家的政策调整和近期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利好政策,根据自身客观条件积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行产业升级。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以质量赢市场”;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重视产品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努力向国际标准或国际先进技术标准靠拢和转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2.2 “苦练内功”、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和制度创新 首先,积极进行经营体制创新,形成规范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管理从粗放型的家族管理模式逐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使企业成为一个目标明确、运作高效、管理严密的现代企业。其次,重新审视和梳理企业组织结构、内部流程和管理制度,利用当前市场的萧条期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聚焦新兴市场;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成本控制体系,创造现金流、降低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要规范财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再次,创建信用中小企业,坚持诚实守信,杜绝逃废债务、拖欠货款、偷税漏税等信用问题,与银行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这样才能赢得银行信贷支持。

2.3 积极尝试新的贸易方式,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 灵活运用包销、代理、寄售、拍卖、招标与投标、期货交易、对销贸易等出口方式,要从代加工逐步向代设计到自创品牌转变,将部分加工贸易逐步转型为一般贸易出口,把部分贴牌产品逐步转型为自主品牌出口。如果条件允许,部分企业可利用人民币升值的大好机遇到海外投资设厂,使生产销售一体化。同时,中小企业要深挖市场潜力、大力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首先,巩固和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和港澳等传统市场;其次,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多元化地开拓中东、中亚、拉美、非洲、东欧等有潜力的市场,更要利用好我国与东盟、俄罗斯、印度、巴西、智利等经济体签订的双边贸易协议,大力发展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再次,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挖掘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两条腿走路。

2.4 建立有效地外贸管理机制,合理规避和防范各种外贸风险 首先,重视做好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这是中小企业防范外贸风险的关键。可通过银行、专业资信调查机构、贸易往来客户、国内外行业协会等多渠道对客户的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资本、抵押品、经济情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并据此设置发货和应收账款的信用额度。其次,建立科学规范的外贸管理制度,包括聘请专业人员编制公司制式合同,以保证合同条款的完整、严密、准确、合法和可操作性;编制严格的外贸流程,包括客户联系、对外报价、下单评审与生产、收付外汇、租船订舱、发货报关等流程。再次,在合同执行中牢牢掌握我方在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单证控制以及出口各环节衔接方面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另外,选择支付方式时要要严格审查对方的资信情况、经营作风、对方国家的商业惯以及相关的银行资信等情况,规避结算方式固有的风险。最后,积极利用金融产品、外汇衍生工具等规避汇率风险。在安全和及时的原则下,企业应选择合适的汇率风险规避方式,如灵活选择结算时机进行提前结汇或延期买汇;增加出口贸易中本币结算和美元以外的货币结算;出口成交后,积极采取票据押汇、贴现和保理等方式出售单据;灵活运用远期结售汇、出口信用保险、人民币货币掉期等手段。

3 结束语

金融危机是对我国外贸型中小企业的一次“集体体检”,为我们审视中小企业多年高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诸多经营风险及推动企业蜕变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危中寻机,险中求胜”,希望此次危机可以让众多外贸型中小企业回归专业化生产、形成更加持久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静波,孙晓燕.短期国内外经济冲击对广东省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2).

[2]包玲.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2009(1).

[3]董小麟.当前国际经济形式变化的影响与对策——从广东、广州当前经济发展的态势得出的思考[J].国际经贸探索.2009(2).

[4]龙玲.透视当前中小型出口企业之困[J].经济观察.2008(8).

猜你喜欢
外贸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小虫找出口
两栖“大拿”跑外贸
透明的武器 外贸明星VT-4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中国外贸乍暖还寒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