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2009-09-21 02:34刘翊忠
中国经贸 2009年14期
关键词:民间美术起源发展

刘翊忠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美术形态,我们应对它的发生发展及存在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期对它进行必要的保护,使它能够得以继续生存、发展、光大。本文试从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探讨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论述了其发展的现状,并指明了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民间美术;起源;传承方式;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因千百年来形成的尊卑陋见,民间美术一直被视为粗俗低贱的一种形式,致使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一些古老的美术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其实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应该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它们在发生、发展以及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美术的痕迹,今天我们看到的民间剪纸、刺绣、年画、瓷器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的遗留痕迹,如古代陶器上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项链来装饰自己,吸引异性。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具有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逐步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如竹编、竹刻、草编、蜡染、泥塑、面塑、糖人、剪纸、年画、风筝、蓝印花布、绣帐帘、肚兜,挑花头巾、皮影等,这些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又融入了审美性,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发展中显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言传身教”是民间美术传承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它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民众,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或进行技艺交流,它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传授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就要求泥人造型“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民间皮影口诀中则要求创作:“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要多的多。因很多民艺传授者由于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在他们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多以实际操作来教授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承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承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初学记》、明代《天工开物》、东汉《四民月令》,等等。而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承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虽然其来源不一,但大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完善或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承形式不仅有利于民间美术普及和发展,也有利于民间艺人的技艺交流。

3.民间艺术品传承

民间艺术品传承和图谱传承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承。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承,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因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传承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更加方便,传播的区域也更广更远。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前所未有地飞速发展,在国际上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上对世界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短暂的30多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着未来。作为民间美术发源和产出的民族和民间地区同样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工业革命的到来敲响了小农经济的丧钟,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审美价值也将民间美术挤到了审美趣味最边缘,时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给世人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东西:五颜六色,光怪陆离,而民间美术那些泥、布、纸、木、竹、棉等粗劣材质所映射的品质已完全不能再施展其原有吸引力。现今,人们对民间美术的关注与偏爱更多的是一种猎奇式的怀旧情结。最可怕的是民间艺人在人们的淡漠中陆续谢世,后继的女儿、媳妇、姑娘们也因20多年发展带来的审美观,尤其是价值观的改变,而对民间手艺不屑一顾,就是在世的艺人也因经济等原因被迫改变自己创作力的原汁原味。毫无疑问,民间美术的岌岌可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挽救民间美术,中国民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一些有志之士也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研究、挖掘和整理。据了解郯城县有些部门就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对本县的民间美术品,如港上镇的木镟玩具、胜利乡的木版年画和码头镇的挂门笺子等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出书、举办展览,传授操作工艺等方法,做了很多的保护工作,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范畴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对立的今天,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民间美术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我认为,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向有三个:

1.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提高民间美术的吸引力

在今天科学高度发展的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人的自然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在这巨大的冲击浪潮中,民间美术同样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但这并不表明民间美术就会被现代艺术所取代。民间美术自古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毁灭的。从保护角度出发,我们收集、整理、宣传民间美术作品,将其纳入相应的研究范畴,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促使其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虽然有些不同,但他们在追求单纯、简洁的手法以及表现真诚情感方面却有极为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铺平了道路。当今时代,许多成功的设计,包括一些被国际设计界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的营养分不开。就拿图形标志来说,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征,深受观众的欢迎。反之,我们相信民间美术如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一定能让这些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近来郯城县港上镇的木镟玩具就是一个成功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典型范例,设计人员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到古老的木镟制品上,设计出既新颖、时尚又能保持传统风格的适应旅游市场的产品,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2.适当改进经营模式,扩大产量,促使民间美术品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

在当今经济大潮中,民间美术既不能丧失民间美术的原真品味,又要适应现代人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既要接续民间工艺代代相承的图文记忆和制作技艺,又要将民间美术转化为可以形成较大产量的生产能力,真正促使民间美术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形成有效的销售能力。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我的见解之一: 适应市场情况改变经营模式。1.公司与农户结合。以公司为龙头,集设计、生产、收购、销售于一体,实行订单作业,农户加工,批量生产。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产销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这种方式的好处:一是可以扩大产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二是可以保持民间艺术品的原汁原味,三是可以保持民间美术工艺不致失传,四是可以帮助民间艺人提高制作工艺。2.建立文化生态村。由乡政府出头,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帮助各村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生态村,如剪纸创作村、香包刺绣村、皮影制作村、秦腔头帽村。3.会展团队模式。由市县政府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参加国内各大城市或是港、澳、台举办的各种艺术博览会,扩大宣传,扩大知名度,形成政府支持,各集团公司乡镇村企业参与的 团队协作力量,发挥其不同方面的功能。

3.与教育相结合,开办民间美术研究专业,促进经济发展

民间美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使其真正地“活”起来,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这种教育途径,充分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此来影响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优势的教育环境主要指经济较发达和民族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民间美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县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对艺术影响的程度也较高,因此也比较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与进程。而民间美术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促进又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抢救保护民间美术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它们的潜在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较发达的经济地区利用民族民间美术渗透到美术教育中已成为可能。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情境的,特别是本土文化。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人们能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不会因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更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如北京石景山地区就是一个民间美术极为浓厚的地区,中国民协为了更好的保护民间美术,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在此创办了“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中国民协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以学校的形式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中国民协秘书长刘春香在一次授牌仪式上曾说:“在进行民族文化建设的今天,民间文艺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无疑是一个落脚点,特别是在大学的文化情境中,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家、专业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艺,使民间美术的技艺与民间美术的精神得到传承与延续,实现民间美术的再创新。这种新的融合不仅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也给民间美术提供了新的形式。应该看到,当主体对象发生根本性改变,通过重新融合后的民族民间美术,必将会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蒋君兰:浅谈民间美术的变化趋势[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4期.

[2]周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J].东方艺术;2005年19期; 108.

[3]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J].美术研究; 2003年03期.

[4]王冠英:《中国古代民间工艺》[M].商务印书馆,1997年.

[5]方湘侠:《民间美术》[M].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

[6]罗江峰:美术教育——发展民族民间美术的通道 [J];艺术教育; 2005年06期.

猜你喜欢
民间美术起源发展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区域发展篇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