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心
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小米山上这支蜡烛所发出的微弱之光吧。
——题记
在“感动临沧2007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一位从特别的地方的特别群体里走出来的年轻人登场了。“感动临沧2007年度人物”评审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辞是:“自学成才,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含辛茹苦,志在播撒希望之‘星火;勇于超越,立誓为民,唯愿不再‘与世隔绝。”他就是云南省凤庆县郭大寨乡健康村小学代课教师彭绍贵。
在颁奖晚会上,我们只看到集结在彭老师身上的光环,却无法看到光环背后的许多心酸,更无法想象彭绍贵老师悲喜交织的内心世界……
特别的家世
1953年,国家在云南省凤庆县郭大寨乡里一座名叫小米山的山腰上筹建了一所简易的麻风病院,取名叫“小米山疗养院”。病人分别从云县、耿马、凤庆等地迁来。1999年,原临沧地区行政公署专门召开会议,将麻风病院划归郭大寨乡松林村辖区,经几易其名,最后定名为“藤蔑河小组”。藤蔑河小组正式归属郭大寨乡行政区域,现有61家农户238人,其中麻风病人57人。
彭绍贵老师出生在双亲都是麻风病人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凤庆县洛党镇厚丰村人,因患上了麻风病,所以小学没有读完就被彭绍贵的爷爷带到小米山治病。彭绍贵的母亲是云县后箐乡勤山村人,也因患上麻风病来到了小米山。当时,他们都以为医治几年后就能健康地回家,谁知一进入小米山就与世隔绝了,也没有回家的希望了。虽然,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从生活救助、患者治疗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麻风病院还是缺医少药,经济条件比较艰苦。据说,1960年,小米山的麻风病人多达三百多人,可病院却只有两名管理员和一位中草药医生。面对熬不住病痛折磨而死的病员,不少病人都相继逃离。有信心也有决心的彭绍贵的父母没有逃,他们没有放弃要把病治好再回家的决心。彭绍贵的爷爷是民间中草药医生,在管理站里,他帮助医生给病人治病。
尽管病人都知道中草药对于治疗麻风病没有特别明显的效果,但还是有两百多人留下来了接受治疗。大家相依为命,互相鼓励。有的男女还自主婚配,就地成家。但不幸的是,因为生活的艰苦和不知今后的命运,有些夫妇干脆把生下来的孩子扔掉。据说,刚生下来就被夺去生命的婴儿有近百个,有幸留下来的只有一百多人,彭绍贵就是其中的一个。
特别的求学
过去,人们对麻风病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从心理上担心传染。人们从小米山脚下经过时,都要捂住鼻子加快速度,对于麻风病人就更不敢接近了。正因为这样,也没有哪所学校肯接收麻风病人的子女入学。从1953年到1991年,藤蔑河小组虽于1971年办过民办学校,但到1975年就停办了。 这些麻风病人的孩子长期没有学上,成了文盲。
彭绍贵七岁时,他的父亲由于劳累过度,病倒在了田里,从此就不能直立行走,接着左眼也失去了光明。这样,抚养四个兄弟姐妹的担子就落在了母亲身上。为了生活,也为了多挣几个工分,本该在学校度过快乐童年的彭绍贵就让妈妈与生产队长商量,让把生产队里的六头黄牛接过来放养。每天,彭绍贵都把牛赶到山头去放。每当他看到山那边学校里的孩子快乐玩耍,听到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时,他的眼里总是闪烁着羡慕的光,心里更有一种难以表达的痛楚。他企盼着得到和常人一样的学习机会,希望自己也能读书。
有一天放牛回家,彭绍贵终于按奈不住了,就把自己想读书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又是惊喜又是难过。因为父亲知道,当地学校是进不了的,即使进去了,同样会受到其他孩子的歧视。父亲说:“想读书,好的,我教你。”父亲虽然身体残疾,但还算读过小学,而且还传承了祖辈的医术。于是父亲就托自己的徒弟和朋友帮忙找来了课本。从此,彭绍贵白天放牛,晚上学习,多数时间还把书本带到山上去学习。学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按课文进行识字、计算,一是学习《中医针炙》和《中草药理》。那个时候,彭绍贵对于学习可真是入了迷。山上放牛的地方的每一块平石都成了他的写字桌。有时他身背竹篮,按照学到的医药知识,采些草药回家和父亲一起配药行医;有时因为迷恋于学习,一时找不到牛,直到天黑还回不了家。
就这样,彭绍贵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了三年。后来,他父亲的视力越来越差了,在晚上的油灯下无法再看清书上的字,就无法再教他了。彭绍贵就去拜村里的老人李景洲为师。为了让伙伴也有学习机会,他还约了八个伙伴一起学习。李老师没有妻儿,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彭绍贵等九个孩子只有两套课本,挤在没有课桌和黑板的小屋子里学习。一年以后,其他几个伙伴都不读了,只有彭绍贵坚持学完了小学课程。学完了小学课程后,他又找来了几本语文、地理、历史等初中课本进行学习。通过几年的艰苦自学,他已经成为藤蔑河小组没有进过学校的最有知识的土秀才了。
特别的身份
34岁的彭绍贵在家里是孝子。从懂事的那天开始,他就知道关心患病在身的父母。在村里,他是老师,是没进过学校读书、完全靠自学成才,而且还教出了许多学生的老师,可在教师队伍的花名册里却没有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代课老师,一位有时连190元代课金都领不到的特殊代课老师。
1991年,为了让村里人尽可能脱盲,彭绍贵和李景洲老师商议,在村里自办一所夜校,夜校老师就由他俩担任。夜校开课了,来识字的有男有女,有少年,有青年,有老年。学员们给年事已高的李景洲老师的报酬是每月1.5元钱或是一担柴,而彭绍贵则是义务地教他们识字和计算。
1992年是令彭绍贵感到十分兴奋的一年,因为村里传来了又要办学校的消息。他仔细算了一下,全村14岁以上的麻风病人后代文盲就有104个,而14岁以下的适龄儿童也有二十多人。如果学校恢复开办,全村的儿童就再也不会成文盲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村里的学校真办起来了。学校的名字就叫健康村小学。到学校任教的是一位姓杨的代课教师。杨老师进村后,白天给适龄儿童上课,晚上教青壮年识字。彭绍贵没有放弃学习机会,又参加了夜校班的学习。学习期满后,他拿到一个脱盲证书。当他拿到脱盲证书时,说不出有多高兴。他说,后来拿到中专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都没那样高兴。
由于健康村小学环境特殊,学生特殊,派到健康村小学任教的年轻代课教师不是嫌每月250元的工资太低,就是嫌工作环境太差,再加上对麻风病认识不足等原因,教上一两年就走了。从1992年到1999年,学校相继走了五位代课教师。
就在那几年,彭绍贵曾到大理、楚雄等地打工,虽然挣不到大钱,但除了自己糊口之外,也还能给家里补贴一些家用。1999年3月,当他得知因为学校给老师的月工资减到130.5元而没有人再到学校任教,学校因此就要被停办的消息时,他感到很不安。如果学校停办,难道又要让这些特殊的娃娃们重蹈自己的覆辙,只是回家放牛放羊吗?他思来想去,最后放弃了在外打工挣钱的活儿,回家向社长说明自己愿意代课,不愿意眼巴巴地望着学校停办,让孩子失学。社长对他说,每月只有130.5元的代课金,怎能养家糊口?他说:“如果要考虑钱的问题,就不回来了。好不容易才办起来的学校,如果一经停办,要想恢复起来就太困难了!哪怕国家不给代课金,只要还承认这所学校存在,我就坚决教到底!麻风病人后代的孩子没有书读,没有学上的历史悲剧可千万不能再上演了!” 社长听了彭绍贵的话,就到乡里找教委主任。教委主任还不大相信社长的话,就亲自到藤蔑河小组找到彭绍贵,问他是不是真愿意干。彭绍贵说,只要你们相信我能教,不撤这所学校,我就坚决教到底,直到有老师愿意来为止。就这样,已经停课两个月的健康村小学又传出了琅琅书声。从此,彭绍贵就做起了健康村小学的代课教师。
彭绍贵到健康村小学任教后,先是一家一户地去把不想上学的学生找回来,然后编成一、三、四、六几个年级。在教学中,他采用以好带差的方法,把落后生分给优等生辅导。他严格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学生,也按照《教师法》有关规定严格要求自己。虽然学校简陋,但他还是每周进行一次升国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特别的努力
1999年9月,北京清华大学离休教授郑用熙和关英夫妇为捐建马海德希望小学来到郭大寨乡进行选址。彭绍贵有幸参加了选择校址座谈会。会上,两位教授表示,马海德希望小学建好后,要优先接收麻风病人后代子女就读。会议还决定,从2000年起,健康村小学只教一、二、三年级的课程。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就到马海德希望小学就读。这是一件多么令麻风病人后代高兴的事情啊!改变麻风病人后代前途命运的机会真的来了!四十多年来,麻风病人后代与世隔绝,不能跟社会融合,这次会议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预示着麻风病人后代的命运将由此得到改变。面对这样的决定,彭绍贵喜出望外,高兴无比!
认识了两位教授后,彭绍贵就把他们当作救命稻草,紧紧抓牢。他把藤蔑河小组里的生活情况详细地向他们进行了讲述。他还特别提出,学生能够到马海德希望小学就读是天大的好事,但由于村里经济发展滞后,家庭生活困难,如果有条件,还希望尽量帮助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两位教授回京后,发动亲友组建了“麻风病人后代专项助学基金”,同时和凤庆县教育局等部门商讨每个学生每学期资助费用的事情。与此同时,郑教授还写信让彭绍贵调查实际情况。郑教授根据县教育局和彭绍贵提供的数据,最后决定每学年向每位麻风病人后代学生资助600元。从此,“麻风病人后代专项助学基金”得以成功实施。到2008年底,“麻风病人后代专项助学基金”已为68名学生提供了资助。得到资助的学生从四年级读到了初中、高中或中专。
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郑用熙和关英两位教授常常与彭绍贵商讨有关麻风病人后代学生的培养事宜。到2008年底,两位教授给彭绍贵的信函就达两百多封。彭绍贵不无感慨地说,我们麻风病人后代能有今天,是党和政府关心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的体现,其中两位教授的功劳不可磨灭。如果没有他们倡议,我们这些麻风病人后代学生就很难走出山沟沟。
彭绍贵从1999年代课开始,至今已有十年了。他把精力全放在培养学生上。2000年,由于健康村小学的学生多,三个年级都有,乡教委考虑到彭绍贵的负担太重,就从外社调来一位高中毕业的代课教师。一个学年结束后,他们把成绩比较好的六位同学推荐到马海德希望小学读四年级。从此,藤蔑河村的麻风病人后代真正迈出了向外求学的第一步。因为这几个孩子是首批融入正规学校的麻风病人后代学生,彭绍贵老师每到学区办事时都要去看他们,跟他们谈心,安慰他们正确看待其他同学的歧视目光。几年后,这六位同学不但读完了小学和初中,还有两人考上了中专,一人考进了凤庆一中的尖子班。考上中专和高中的学生因为没有出过远门,彭老师就为家长担当起了送孩子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的任务。有的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送孩子到临沧、到凤庆的往返费用都由彭绍贵自己承担。
谈到彭绍贵老师助人,那是经常的事。村里人有什么感冒、头痛的病都找他医治。因为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习中医,对针灸、火灸、电灸都比较拿手,对跌打损伤等疾病也能医治。村里的麻风病人较多,需要看护的病人也多,自然,他就成了村里的看护人员。病人有什么需要,他随叫随到。村里的人找他医病,他从不收钱。客气的人家就买几包香烟或是打一壶酒表示谢意。2001年9月的一天,有个学生在家里玩耍,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摔成了髋关节脱臼。在学生父母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彭老师帮他贷款去凤庆县人民医院进行手术复位。几天之后,当家长去办理出院手续时,还差474元的医药费。那时,家长没钱,彭老师的身上也没钱。怎么办呢?情急之下,彭老师先让那个学生和他的父亲回家,自己却把在象贤中学读初中的妹妹叫来,让妹妹在医院的值班室里做抵押。然后,他毫无把握地到处去借钱。因为城里没有熟人,他就去县教育局申请先支付三个月的代课金,可他的代课金是乡教委发放的,县教育局没有支付给他。当他空着手走出县教育局大门的时候,他哭了,哭得很伤心。他知道,男儿有泪不轻淌,但在极端无助的情况下,泪却流得很自然。就在他满城乱撞的时候,却意外地遇到了县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位医生,当他把情况说明后,那位医生借给了他500元钱。于是,他攥着那500元钱,把抵押在医院的妹妹领了出来,最后才返回学校上课。
特别的追求
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改变麻风病人后代的命运,这就是彭绍贵老师的特别追求。
彭绍贵当上代课教师后,感觉自己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读书需求,他在给郑用熙和关英夫妇写信时说明了这个情况。他在信中说:“不管家里多贫困,也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继续学习,继续深造,为村里的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识。”他的精神打动了两位教授,两位教授下定决心帮助他。他们向在美国的女儿郑盼说明了情况。郑盼的丈夫刘阳就和好友曾荣森、刘慕仁夫妇一起为彭绍贵捐款,给他买了一套由北京三辰影库出品的价值15600元的小学到初中的全套自学光碟。为了不辜负资助者的期望,彭绍贵白天上课,晚上自学,无论春夏秋冬,也不管风霜雨雪,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最终学完了整套教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3年,乡教委推荐他到凤庆县教师进修学校就读。这时他犹豫了,因为他的妹妹初中毕业后也报考了凤庆教师进修学校中师班,并被录取了。一个有两位残疾人的贫困家庭,要供两个学生读书,怎能支撑?不去读吧,几十年的梦想无法实现;去读吧,学费、生活费从哪里来?经过一家人的再三讨论,他们最后决定,哪怕卖掉家里的猪鸡牛羊,也要去读。
到学校后,彭绍贵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生活虽然艰苦,但对他来说,能坐在教室里做一个真正的学生聆听老师的教诲是十分幸福的。他想,要说艰苦,家里的亲人更艰苦。为了让自己读书,连不下地多年的母亲也拖着残肢下地干活了。
彭绍贵兄妹在学校里刻苦学习。他们艰苦的生活情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都看在眼里。为了让彭绍贵兄妹俩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先是免了他俩的学费,后又免了他俩的书费,同时还为他俩申请到了“麻风病人后代专项助学金”。
在教师进修学校读书的两年时间里,彭绍贵刻苦学习,认真完成各科教程,在学校创办的小报上还发表了《心中的浪潮》和《把握今生》等诗文。彭绍贵总是省吃俭用,每周给妹妹的生活费是25元,可他每周只花15元。每天同学们到食堂吃晚点时,他都在教室里看书。彭绍贵虽然身在教师进修学校读书,可心里一直挂着健康村小学的学生。他经常写信告诉孩子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有困难时要克服,特别是告诉女生要改变十七八岁就嫁人的观念,并告诉他们,如果不改变观念,就永远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2005年,彭绍贵老师毕业了。在毕业晚会上,当他从班主任手中接过毕业证书时,忍不住掉下了激动的眼泪。是啊,一个放牛娃,27岁才真正圆了一个学生梦,29岁才得到一个中等师范毕业证书,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啊!
彭绍贵兄妹从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摆在他们兄妹俩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出去打工赚钱,尽快偿还因读书而欠下的债务;另一条就是回家,继续代课,每月拿190元的代课金。出去打工挣钱是有条件的,因为彭绍贵一位叔叔的儿子在楚雄当矿老板,村里有好多人都去给他打工,每月最少都能拿一千多元。况且,他堂兄也说了,只要他去,一定给他安排工作。可彭绍贵老师还是丢不下村里的孩子,不愿意离开健康村小学。在刚要毕业的时候,他就给郭大寨乡教委和县教育局写信,要求继续回到健康村小学任教。郭大寨乡教委和县教育局答应了他的请求,但说明仍然只能是代课,月工资只有190元。彭绍贵老师说,按他家当时的情况,他的妹妹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可他妹妹在他的影响下,也选择了一所公办教师不愿去的学校代课,报酬仍然是每月190元钱的代课金。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兄妹俩。近几年,村里人都到外地打工挣钱,他们却为190元的代课工资整天地忙碌。有人曾经问过彭绍贵老师,你们究竟图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彭老师无言。是啊,彭老师图什么呢?他告诉我,只要麻疯病人的后代还有适龄儿童,哪怕分文不取,他也要义务教学,决不能让他们失学成为文盲!
作者后记 彭绍贵老师的事迹感动了我,使我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所以,写下了上面的文字。按照行文,是应该嘎然而止了,可我老是觉得还有几句话想说。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代课教师是基本不存在了。可像健康村小学这所公办教师派不进、代课教师待不住的特殊学校,国家是不是也应该做特殊处理?既然彭绍贵老师已经中师毕业,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是不是可以破格转正为正式的公办教师,让他安心地在健康村小学任教呢?因为麻风病人及麻风病人的后代都是弱势群体,并且他们都集中在一个区域生活。再说代课金,每月190元实在是太少了,连城镇的低保标准都达不到。现在,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个体户雇佣工人,月工资都不得低于610元,怎么代课教师居然只给190元呢?这些政策性、原则性的问题,我也不太明白。之所以提出来,是想就事论事,也为麻风病人及他们的后代呼吁一下,能够解决的事情希望有关部门帮助解决解决。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文化局艺术科,云南临沧,677000】
责任编辑/吴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