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顺祥 陈 冲 张长海
[收稿日期]2008-12-19
[摘 要]在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提高有限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成为解决高校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然而,银行贷款也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严重时甚至会影响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本文分析了高校银行贷款的财务风险表现形式,并提出了规避财务风险的若干建议,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银行贷款;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3.022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9)13-0057-03
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伴随着高校扩招而来的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师资培训引发的资金问题,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瓶颈。
目前高校资金渠道主要有财政投入、学费收入和借贷。从财政投入方面来看,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做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的决定。据统计,在1998-2005年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全国除了7个省份的高校预算内经费收入略有增长外,其他的24个省份都是下降的。因此,国家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长期积累的高等教育需求。
在学费收入方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指出,大学学费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上涨了约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面对这种现状,国务院提出要求,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今后5年内各类各级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标准。这充分表明,高校学费收入上升空间很小。
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及学费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很小,高校便把银行贷款作为其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国家发改委在2007年《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政策建议》中透露,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5年底,高校贷款余额达2 001亿元,负债经营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高校银行贷款存在的财务风险
银行贷款作为高校社会筹资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高校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银行贷款在缓解高校资金紧张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它终究是一种负债,即高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高等学校在运用银行贷款这种筹资方式时,仍旧存在着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国际上亦称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与筹资有关的风险,尤其是指筹资活动中利用财务杠杆可能导致企业股权资本所有者权益下降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与企业不同的是,高等学校是特殊的法人,它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由于高校与政府间软预算约束关系的诱导,高校不存在破产的风险。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因此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这种风险既来源于市场的不确定性、金融秩序的不健全等外部环境,也来源于高校内部决策、管理和财务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银行贷款作为高校资金筹集的方式之一,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资金筹集环节。
(一)过度负债无力偿还的风险
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不同,银行贷款是学校的负债,必须按照合同的要求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需要支付资金成本。虽然银行贷款为高校拓宽了筹资渠道,缓解了高校长期积累的资金需求。但由于高校的特殊性,高校办学不会像企业那样破产,一切资源都是属于国家的。即使到期无法偿还,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在一项对高校管理者的调查中发现,64%的高校管理者认为,如果高校因贷款过多而陷入困境,政府会提供资金帮助其渡过难关。因此,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过度负债可能未必会给所在学校带来灾难,不去贷款反而可能吃亏。这种心理就使得一些高校钻了政府的空子,在不考虑自身还贷能力的情况下,凭借政府的支撑过度负债。
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完成的《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中显示, 到2002年底,中央直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达到88亿元,截至2005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同样在2005年,76所高校的总收入是656.66亿,校均收入达到8.64亿元。从数量上看,现有的贷款总额已经占高校收入的51.1%。从这一比例看,用于偿还贷款的资金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再从利息方面考虑,按照5年以上长期贷款利率7.83%计算,假如学校每年多贷款1亿元,学校每年将多支付利息7 830 000元。仅仅这些利息就会让高校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很容易出现财务困难。
(二)信用下降导致的再融资风险
从金融角度来讲,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它具体体现为借贷双方约定期限,借者到期偿还并支付一定的利息。信用的基本特征是偿还性。由于沉重的债务负担,高校可能无法按时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高校与银行之间的信用条件得不到保障。银行不敢也不会把资金继续贷给不守信用的高校。而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如果高校无法偿还债务,银行就无法获利,无法实现经营目标。为维持其生存和发展,银行就会把目光投向能使其获利的企业。银行的这一行为会给高校的再融资带来困难。同时,银行为保护自身利益,往往会增加借贷业务的附加条款,约束债务人的行为,或者采用提高银行利率的办法来保障银行的利益。这些做法都限制了高校今后再融资的能力,使得未来的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
(三)利率变动风险
银行贷款是高校的负债,需要支付资金使用成本——利息。利率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在市场交易中被视为资金的价格。利率不是固定不变的,货币当局会根据国家宏观环境的变化来调节利率。当出现通货膨胀时,货币当局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压缩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宏观紧缩的目的。货币当局通过提高贴现率以及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以提高借款成本,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再贴现利率的提高会引起银行贷款利率相应提高,因此,高校将承担更多的资金使用成本,经济负担更重。
(四)资金周转的风险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债务负担相当沉重,部分学校的债务已达几十亿元。按照当前的长期贷款利率计算,学校多贷款1亿元,每年就要多支付利息700多万元。沉重的债务负担迫使学校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还本付息,增加了办学成本。高校的还贷行为使得学校的流动资金减少,影响高校的资金周转,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运营;导致学校用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学生事务、福利保障、业务辅助等各方面的支出减少。教学支出的减少将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事务支出的减少,将会影响学生活动的开展,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助学金、勤工助学金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福利保障支出的减少会导致教职工的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进而影响教职工的工作,影响学校的稳定。
二、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
高校一旦不能到期偿还债务,就会引起经济诉讼,陷入财务危机。由于高校的特殊性,财务危机将转嫁给政府,转化为财政危机。当一些高校同时发生财务风险时,可能会对整个高等教育事业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实际上,我国高校贷款走到今天,再回头去探讨是否应该贷款,已经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对于“既定事实”,关键是面对可能的风险采取何种策略。
(一)增加高校收入,集中更广泛的社会资源
目前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等常规的筹资渠道根本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此形势下,应积极运用发展中的资本市场。资金短缺是高校银行贷款形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就是要拓宽筹资渠道,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增加高校资金来源。
从筹资渠道上看,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金和民间资本。我们可以借鉴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营运-转让)方式,为高校后勤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的资金选择。利用企业资金,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还可以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也应该开辟一条使民间资本涌入高校的通道。
从筹资方式来看,可利用教育基金、专项国债和教育彩票等工具筹资。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彩票,其资金运用的主要领域就是教育事业。根据我国彩票市场的现状,发行教育彩票筹集社会资金来发展教育事业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国彩票市场潜力巨大,可以扶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教育基金而言,我国高校基金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我国高校基金会数量很少。在国家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里,高校基金会只有5家;加上在地方民政局登记的基金会,也不过30家。高校可利用媒体,组织各种联谊活动,筹集教育基金。
(二)加强支出管理,做好内部节流工作
高校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高校应该加强支出管理,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支出,尤其是要严格控制水、电、交通、招待等方面的支出。由于银行贷款导致流动资金减少,高校更应科学安排各项支出比例,做好内部节流工作,以较少的资金取得最大的收益。
(三)合理确定贷款规模,建立最佳的信贷资金组合
银行贷款需要还本付息,高校必须要解决资金需求与可能承担债务能力之间的矛盾。贷款规模过于谨慎,可能会失去千载难逢的教育发展机遇,难以产生规模效应;贷款规模过大,可能会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长期背上还贷包袱,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发展前景、生源状况以及偿债能力,参照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开发的“高等学校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确定本校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
信贷资金组合是指在一定信贷资金中,长、中、短期贷款的比例。贷款期限不同,资金的使用成本也不同。合理的信贷资金组合可以分散还本付息的压力,降低财务风险,也可以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为避免出现偿债的高峰期,高校要根据资金使用状况,将贷款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中长期贷款,最大限度地发挥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在现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一套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通过相关的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高校银行贷款的使用情况、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及时预测潜在的财务风险,做到未雨绸缪。
总之,高校由于向银行贷款而产生了潜在的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内外部环境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和挑战。因此,高校在这种多元利益格局中,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规避财务风险,坚持社会公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使高校在正确的轨道上良性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陶永勇.高校扩招举债与财务风险管理[J].事业财会,2005(4).
[2]卢书文.“举债办学”形势下的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问题[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6).
[3]孟昭德.浅谈高校贷款发展所潜藏的财务风险[J].事业财会,2005(3).
[4]郑萼.关于高校贷款风险防范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5(1).
[5]熊丙奇.高校高额贷款成因及缓解思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8).
[6]王婷.论高校银行贷款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7]崔艳萍.浅谈高校负债办学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研究,2007(10).
[8]陈煜.“银校合作”与高校适度“负债办学”[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3).
[9]储祖旺.市场化过程中的高校筹资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10]蒋业香,李存芳.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高校财务风险分析与评价[J].高校发展与评估,2007(2).
[11] 闫天池.高校财务风险及规避机制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
[12] 曹升元,陈国政.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相关措施浅谈[J].财务与会计,2007(8).
[13] 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