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小学的唱歌教学

2009-09-21 07:15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7期

梁 丹

[摘要]整体读唱法是遵循音乐教育固有的规律,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统一起来,既凸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教师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唱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整体读唱;教师唱;学生读;同时进行教学合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各种新的教法和学法应运而生,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在诸多教学法中,却始终不见关于唱歌教学新教法的身影。在众多的中小学优秀课、公开课、研讨课中,也难以见到唱歌教学的痕迹。这不免要引起我们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对于此种现象的思考。

新课改的劲风似乎一下子吹散了唱歌教学的传统方法——听唱法。在各种公开场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回避听唱法,甚至回避唱歌教学。但事实上在平常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大家一直都在沿用这种教学法进行唱歌教学。唱歌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争的事实。既然是事实,我们就应当以务实的态度正确面对,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唱歌教学中,寻求与当前新课改发展相适应的新方法,寻求唱歌教学的新突破。

多少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种种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近年来,一大批有识之士,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引进了诸多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法,着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此领域,由于种种极其复杂的原因,地区差别仍然十分明显,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没有一整套适合音乐教师自身、适合教育对象的“高效可行”的与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唱歌教学相匹配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近几年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作了一点尝试,摸索出了一种适合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整体读唱法。在这里,我想作一简单的介绍,仅供大家参考,并想渴求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以期进一步完善。

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唱歌教学的听唱法是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其模式是:教师唱——学生听——学生记——学生模仿。这是一种单线条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必须保持持久的有意注意,侧重于机械识记,可谓是一种高耗低效的学习方法。如果一首歌曲需要五分钟唱一遍,教师一句句范唱累计时间将会超过五分钟,学生一句句学累计时间也将超过五分钟,也就是说使用听唱法教唱这首歌,一轮就得消耗十多分钟。如果一节音乐课没有任何其它活动,总不可能保证能够进行四轮。即使教者使出浑身解数,能够进行四轮,也很能保证学生就都能学会,就更谈不上完美地表现歌曲了。这种教学方法既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又肢解了音乐;课堂教学既枯燥乏味,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完全被禁锢在“被动接受”的牢笼里,导致唱歌教学陷入“高耗低效”的两难境地。

整体读唱法是相对于传统唱歌教学法中的听唱法提出的。整体读唱法突出学生从整体上对音乐作品立体式、全方位的感受与体验,注重音乐作品呈现给学生的“完整性”、“完美性”。师生通过共同参与的“读”这一过程与方法,最终达到“唱”这一目的。注重学生的全员主动参与,重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应用,极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尝试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与生成,在尝试、探索中建立自信。整体读唱法的步骤是这样的:教者拿到一首歌曲后,先在课前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整体把握歌曲,先行“下水”感受与体验歌曲,对歌曲的艺术形象进行准确定位,再精心设计让学生如何整体感受与体验歌曲情绪、情感的丰富多彩的方法与途径;了解学生在歌曲学唱过程中的“已知”与“未知”、“已能”与“未能”,设计如何巩固“已知”、“已能”的过程与方法,寻求如何突破“未知”、“未能”的应对策略;然后再到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最后再对整个过程进行理性反思,及时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以求得进一步完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教学伊始,教者应与学生一同经历感受与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让学生能尽可能地接近歌曲艺术形象的“本来面目”,教者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准确地“触摸”到音乐作品的“灵魂”,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建构起尽可能完美的“艺术模板”。接着由师生共同进行“尝试读唱”,这是“整体读唱法”的中心环节。其外显形式是教者声情并茂的放声歌唱(速度放慢),学生是近似于写字教学中的“描红式”的半读半唱(能唱的部分则轻声唱,不能唱的部分则轻声“描红”着读唱)。与此同时,对“未知”的音乐知识采用近似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课文识字”的方法,结合具体可感的音乐语言、音乐情境、音乐实践进行。如学习音乐知识“升记号#”,应该先结合具体的乐句,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历经聆听、演唱、自己演奏课堂乐器等音乐实践活动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感受到基本音与变化音的区别,从而掌握这一知识点。而不采用脱离具体音乐情境、音乐实践的由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讲解。对于“未能”的技能、技巧,做到精练、巧练。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蹒跚”学步的“读”这一过程与方法,达到声情并茂的“唱”这一结果。久而久之,师生就会通过此种方法铺就一条歌曲教学的高速“盘山”公路。

整体读唱法注重对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它把对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强化“自我积累”与“敢于主动应用”并举,使得教与学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统一与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唱歌”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的一、二年级不要求识谱,我觉得这种提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一、二年级开始识读乐谱不但可行,而且很有必要。识读乐谱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并无多大困难,只是要视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识读乐谱的标准而已,并不是说在一、二年级就一定不可以识读乐谱。低年级学生尚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几十个复杂的汉语拼音、几百个汉字的识读任务,而对于区区几个音符唱名、几种音乐基本节奏的识记何足挂齿呢!而恰恰相反,采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让低年级学生掌握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几种常见的基本节奏型、几个常用音乐表情术语、简单的歌曲创作手法等等,不仅完全可行,而且十分必要。可是事实上,大家都死死抓住、一味强调一、二年级不要求识谱这一死教条,俨然一付“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姿态,倒是导致让学生丧失了识读乐谱的黄金时段,岂不太可惜了。

实践证明,这一方法适用于任何年级,适合任意学校的“普通师生”,从小学起始年级采用此法将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