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敏
摘要:从大型网络数据库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的知识要点、课程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级而有效的探讨。
关键词:大型网络数据库;课程群;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数据库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到现在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无论是企业、组织的管理还是电子商务等大型因特网应用系统的管理,都需要数据库的支持。
Oracle是以高级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为基础的跨平台的大型关系数据库[1],它集理论与技术于一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广泛用于电信、公安、邮政、金融、电力及工业生产领域,大大促进了这些领域的信息管理和生产管理。由于Oracle数据库系统的庞大和复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众多疑或,难以把握其知识要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的完备性,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在长期的Oracle教学活动中日渐力不从心,不能适应用型本科教育为目标的教学要求。
1教学的几点建议
根据这几年该课程的教学总经,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加以改进。
1.1应当首先向学生阐明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了解相关课程的前后关联,为学生理清课程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门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加深对课程群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课程教学的先期工作,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职场的角度说,学习该课程主要有助于从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作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程序员,主要是在软件公司开发各种行业的MIS系统。二是数据库的管理工作,主要做为大型企业或组织机构的DBA。要从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还必须至少掌握一种前台开发工具(例如.NET或JSP),同时应了解软件系统架构B/S和C/S模式。教师应当列举一些具有典型代表且学生易于理解的基于大型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如电子校务系统、网上购物系统。同时应当说明开发这些应用学生应该掌握的课程在课程群中的联系,图1是我校计算机专业与数据库应用的开发相关的课程体系。可以在第一节课首先介绍大型网络数据库与就业的直接关系,现场通过求职网站展示人才市场对掌握本门实用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现场访问职业培训网站展示本门课程高昂的培训费用,从而让学生自觉珍惜在学校廉价学习大型关系数据库的难得机会。
1.2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对Oracle数据库的体系框架感到陌生和畏惧。Oracle的体系很庞大,需要学习它,首先要了解Oracle的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概念[2]:
1.2.1物理结构(由控制文件、数据文件、重做日志文件、参数文件、归档文件、密码文件组成),2.逻辑结构(表空间、段、区、块),内存分配(SGA和PGA)
1.2.2.后台进程(数据写进程、日志写进程、系统监控、进程监控、检查点进程、归档进程、服务进程、用户进程),
1.2.3系统改变号SCN
1.2.4.数据库例程Instance。
初学者难以做到对这些概念的深刻理解,但必须指出的是了解这些概念将对Oracle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学习的过程是使一个问题由模糊到清晰,再由清晰到模糊的过程。而每次的改变都代表着你又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也是从点到线,从线到网,从网到面的过程。
1.3完善和优化案例教学。现有的教材各章节内容联系不紧密、不重视系统设计的思想,很少全面地介绍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过程和方法。现有的Oracle课程教学章节包括:Oracle 10g简介、数据库和表的创建、数据库的操作、数据库的查询和视图、PL/SQL语言介绍、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系统安全管理、数据库备份和恢复、闪回操作和Undo表空间、其他概念(事物、锁、快照、序列)[2-4]。教材缺乏对一个完整的、针对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与讲解,所列举的案例多为一些针对各个知识点的、孤立的,没有针对实际问题的案例,缺乏整体性和实用性;这种小而离散的案例不利于学生整体知识的掌握;并且只注重解的过程而没有解的原因。学生通过这些章节内容的学习,往往只掌握了简单孤立的操作,难以真正理解其各知识点的应用场合,很难建立起系统的概念,更谈不上系统的设计,从而导致学生不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系统开发的能力。因此必须改进和优化案例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
2优化案例教学
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单纯的案例教学不足等缺点,采用案例解析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选择一个典型的、知识内容丰富、提炼程度高、综合性强的网络数据库应用案例融汇和贯通课程授课内容。这将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或工程的概念,同时促进对其它相关课程的融会理解,并培养其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最好的解答学生所学知识点是用来干什么的问题。 从案例的设置、案例解析、案例的具体实现及案例模型建立等步骤出发,层层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实践教学”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为最终目标。
但是如何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和提高案例的教学效果并不容易,因为既要讲解分析案例内容,又不能脱离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案例素材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适合的案例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大部分学生接触实践比较少,开发经验不足。因此,选择学生较熟悉又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素材显得较为困难。案例的选择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系统性。典型案例能集中反映同类问题的共同本质和特点,有助于学生把握解答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应用技巧,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就能触类旁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MIS系统中都具备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而数据库中的查询(select)、增(insert)、删(delete)、改(update)操作都通常是MIS系统中相关业务的映射。
3优化实践教学
课程实训环节涉及到课程群的其它相关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动手能力有强有弱,在课程设计指导书的设计上我们将采层次的案例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要求,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将案例安排给学生进行学习,效果将更加明显。在课程设计指导书的设计上我们分了三个层次。
3.1有完善的需求说明和分析文档,包括E-R图,详细的物理数据库设计、程序流图,UML图,源程序只实现了需求说明的部分功能并且可以运行,留有其它一些需求功能给学生完成。学生根据已实现的业务功能的程序源代码,可以较容易实现其它类似功能。
3.2有完善的需求说明和分析文档,包括E-R图,详细的物理数据库设计、程序流图,UML图。学生需根据详细设计写出数据库的建库角本和编写全部的程序代码实现需求分析。
3.3仅有完整的需求说明,学生需要写出详细的分析文档, 包括E-R图,详细的物理数据库设计、程序流图,UML图、全部的程序代码。
课程设计指导书不仅可以作为学生训练学习之用,且其完善的文档对其掌握软件工程与文档写作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在不同的类别层次里选择,层次级别与考试分数系数挂购。课程设计的考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考核方式可以灵活一些,可以通过平时的实验、具体的数据库设计开发任务等阶段进行。为了避免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可采用抽查个人的方法对整个小组进行成绩评定,促进组内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互助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4借助互联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数据库产品的版本更新换代非常快,而课程的教材更新相对滞后。学好大型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另外一个捷径是多交流特别是和互联网交流。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的技术人员在遇到技术问题时也经常会采取这种方式向互联网技术论坛发布求助信息,问题通常都能得以解决。一般鼓励学生在自己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一段时间而不得求解时,可以与周围人员交流,或到专业的BBS上发布问题或搜索答案。有效的交流也可以锻炼学生准确表达技术问题以及描述解决问题思路及过程的能力。借助互联网可以方便的和专业人士交流,并能快速的得到帮助。可以在有影响力的专业论坛中去发布自已的问题,网国内著名的Oracle讨论群www.itpub.net网站上活跃着一些资深的Oracle数据库技术人员,而CSDN技术论坛上是全球最大的中文IT技术社区[5],它包含了各种数据库开发工具的论坛。
5总结
系统的案例教学和层次化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意识的形成。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在数据库设计教学中的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合作、创新能力,所以有效地使用案例教学将会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教学结合层次化的课程设计能够较好地完成大型网络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课程群体系的理解,使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程设计的要求。对于案例教学模式在大型网络数据库课程中的应用,我们将继续探讨和研究,继续在大型网络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开展新的工作,在大型网络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道路上继续新的探索,使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更好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Scott Urman.Oracle8 PL/SQL 程序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郑阿奇.Oracle实用教程(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21.
[3]蒋秀凤,何凤英.Oracle 9i数据库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贾素玲,王强.Oracle数据库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02-225.
[5] http://community.csdn.net/.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JXJG-08-18-12,JXJG-O6-18-5),南昌工程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08KJ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