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性格成因探析

2009-09-19 09:15
文学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花城出版社无疆湘西

梁 军

沈从文,1902年出生在湘西的凤凰县,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独具个性、声名卓著的京派作家。他早期出版的作品有:《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神巫之爱》等作品集;三十年代以后作品有: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等。沈从文一直是我非常尊敬和喜爱的作家之一,细读他创作的文本,能使人明白什么是美与爱,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美丽。因为了解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我更加钦佩他的自然、真诚、宽容、慎思的个性。尽管多年来对他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但我坚持认为他创作中弘扬的“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一种人性美的体现。沈从文的创作,沉静、深刻、孤独、深邃,沈从文走过的创作之路是一条坎坷不平的崎岖之路,而沈从文就是一名披荆斩棘的跋涉者,他以锲而不舍的毅力创造了文学史上的奇迹。

一.生命的探询:自由本真

沈从文有一个叛逆的童年,他不愿接受旧社会教条的约束,上私塾时经常逃学。他曾自己总结过:“二十岁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的逃学习惯。”[1]幼时的沈从文是一个活泼好动的淘气而灵敏的孩子,有着自己对于生命的种种想象,希望通过接触大自然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认识、辨别一切事物。在沈从文眼里,学堂以外的生活生动有趣,给人惊喜,引人探询。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2]

私塾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 ,充满稀奇,沈从文便开始了生命本真的探询,去追寻心灵愉悦的体验。沈从文的生命五光十色、自由自在:蔚蓝的天空、欢笑的河水、弥望的青草以及草丛中会发出不同声响的各种昆虫。同龄的孩子中却很少有人知道外面世界的丰富和广阔,沈从文通过接触“人生”这本大书,对于社会和生命有了生动而真切的了解,这让沈从文一生受益无穷。在沈从文身上,展现的是一种孩童时代多彩的生命形态:随性、自由、轻盈、飞扬。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结构。他认为,“本我”存在于潜意识中,主要由人本能的欲望冲动构成,遵循快乐原则。遵循道德原则的“超我”总是压抑着本我能量的彻底宣泄。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的“自我”则会调节“超我”的理性需要与“本我”的非理性需要。当“本我”的能量郁积在人体内时就会引起人的紧张与焦虑,在这种压迫下人便会自觉寻求释放“本我”能量的方式和途径。当“本我”的力量强大到无法再被压制时便会战胜“自我”和“超我”从而使欲望得到实现。从沈从文的童年生活中可以看到,存在他潜意识中的“本我”占据着主导地位,抗拒着社会中压抑“本我”的羁绊,并最终战胜“自我”和“超我”从而使欲望得到实现,得到了心灵的自由。这种心灵的自由本真成为他性格特质中最基本的要素。私塾中的逃学习惯呈现出沈从文的一种冒险心态,体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热爱自然、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意念。年幼的沈从文对大自然充满着无限的好奇,私塾外的生活给他带来了难以言说的新鲜刺激和无可名状的愉悦,生命直接而真切的体验使他的精神在无拘无束的天地中自由飞翔。

二.生命的赞美:慷慨好义

荣格认为,人的集体无意识“包含从祖先遗传下来的生命和行为的全部模式”,[3]是驱力和本能之源。湘西农民勇敢而安分,商人谋取什一之利。勇敢仗义、善良慷慨,是湘西人最为典型的性格特征,贯穿了他们的祖祖辈辈,男女老少皆是如此,湘西人有着慷慨好义、豪爽任侠、扶弱除强、有诺必践的基本品质,他们相互间没有欺诈、没有算计;有的是公平、正义和相互帮助的热忱,他们与美丽的湘西山水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了一个纯美的和谐社会:山美水美人更美。他们深深根植于湘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生于斯,长于斯,最终回归于斯。他们是朴实的湘西魂,明照着这片沃土的兴衰过往,荣辱不惊。

沈从文年轻时受生活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这样的理想人格因素,不仅包含了沈从文作为一位苗族作家独具个性的审美追求,同时也蕴藏了他对本民族在千百年的苦难中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民族精神的悲悯与崇敬,也是苗族独特的心理文化积淀在他作品中的折射和显现。慷慨好义、善良勇敢的人格不仅存在于湘西,更深植于沈从文的心灵中,这是他对人的希望,对社会的希望,对未来的希望。这种人格立足于现实,也包含了他的梦想,是他所梦想的较为健全的生命形态,生命因此朴实而高尚,平凡而不平庸;生命因此而多姿多彩,鲜活生动。

三.生命的选择:自强坚毅

鲁迅认为:走人生的长途,最容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其二便是“穷途”了。沈从文起伏跌宕而富有传奇的一生曾遇到“歧路”,也有“穷途”。在人生的困境中,他曾在心灵的徘徊犹豫、痛苦挣扎中进行艰难的抉择。

人的一生往往因多次出现的人生选择而崎岖坎坷。沈从文若服从命运安排,一生留在家乡,他认为自己必然做了一个小绅士,太太一定是个略有财产商人的女儿,自己还会做两任知事,并是四个以上孩子的父亲,而且必然还学会了吸鸦片烟。可是,他并不愿过这样生活,最终鼓足勇气逃离了湘西故土,做出了人生当中第一次面对“歧路”时的重大选择,远赴北平。为了谋生,他四处投稿,可生活远比想象中的艰难,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生活陷入困境,沈从文遇到了人生中的“穷途”。环境越是艰难,人就越是脆弱,更容易放弃先前的理想,甚至迷失自我,幸好天无绝人之路,《民众文艺》的“两个编辑也来到我的住处了。我有了朋友,我的生活,就快有日头的光照及了。”[4]正是偶然的好运带来这可贵的友谊,决定了沈从文以后的路。沈从文幸运地遇到了热心朋友,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选择了自己的创作之路。人生的选择成就了作家沈从文,正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人生“歧路”,他才对它们深深感怀。

沈从文认为人生中的选择很常见,但却很难把握。沈从文起初对于自己的身份和学识不够自信,他非常勤奋,省下薪水买字帖,深夜还独自练字,希望自己能做出些成绩,这是他为自己的理想人生而努力奋斗的自立自强,

沈从文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背后蕴涵了多少艰辛的执着和生命的坚毅。

四.生命的透视:大爱无疆

在沈从文的心中存在着对于生命和大自然的眷恋和深爱。爱是唯一和他理性相融和的情感,是他理性中不排斥的神圣情感,是他生命的支点和希望。他爱生命中的一切,爱得深沉,至死不渝。理性使他清醒,让他感到孤独和痛苦,同时也让他体会到了爱,透视生命的本质,那就是大爱无疆。

沈从文的生命和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一种物我合一的契合,“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5]沈从文爱水其实是爱水的品性。上善若水,大爱无疆,对水的深爱,影响了沈从文的人格品性和价值取向,水给了他飘逸和灵感,给了他纯净和坚韧,给了他希望和热情,给了他对生命的领悟,给了他对自然、对人类的大爱无疆。沈从文对人类的爱深沉而执着,穿越时空的风雨飘摇,依然在历史的画卷里鲜活如初,水和本性的相通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管是水的品性造就了沈从文,还是沈从文美化了水,使其变得人性化,都可从中发现沈从文对生命本质的透视,领悟大爱无疆的真理,这对于人类对生命的探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综上所述,沈从文自由本真、慷慨好义、自强坚毅、大爱无疆的性格特质源于湘西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沈从文本民族文化的代代相因及他个体曲折的人生经历。沈从文的成长经验决定了他的性格特质,独有的性格特质影响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从而给今天的我们探索人生的意义提供了深远的思考和无尽的启示。

注释:

[1]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文集》(第九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126页。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九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117页。

[3]L·旨雷、罗恩(美):《从佛洛伊德到荣格》,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18页。

[4]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九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53页。

[5]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九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109页。

梁军,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花城出版社无疆湘西
假作真时真亦假:逻辑通关
《马诗(其五)》:良驹何时得驰骋
《题都城南庄》:我们总在不断重演着“错过”
一桥飞架
向新时代最可敬的白衣战士致敬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欢庆的日子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赵学敏书法作品《念奴娇·昆仑》
Crying baby mammals all sound the same to M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