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其中之一是把课堂巧妙的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长知识,更长智慧、长见识,使课堂成为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成为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课堂,还原并增加课堂教学本就有的种种不确定性,发挥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开掘每个教师创新的潜力,扩大课堂的含金量。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生力军”
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应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学生哪怕只发现一点点,教师也应予以充分热情的肯定,同时指出不足,加以鼓励。语文教学的很多东西都是多向性的,即使学生观点错误,教师也不要全盘否定或流露出不屑,要对敢于表白自己的观点予以肯定,尊重学生,使其增强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感悟了什么就说什么,不求标准的唯一答案,而力在激发学生的语文智慧。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探究发现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才能去建构新的知识。我们的教学方式决定了我们培养什么心智的公民和接班人,这在初中一部分有望于语文课堂的品质是不是良性的。
二.语文教师主“导”而非主“讲”
语文课堂教师本身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教师是否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创造力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必须把那种封闭式的习惯性思维变为开放式的创造性思维,尽可能把新的观念和科学方法论,有意识的移植到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去感受文本,感受生活,甚至“不耻下问”。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处理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以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给予学生,学生才会把教育者的尊严真诚地回报给教师。一个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不再是“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而是以坦诚平等地教育策略为准则的。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更要谙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熟悉社会对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要求。更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才是一个职业教师,教师的职业才有不可替代性。
三.语文课改课堂使学生像花草树木般的潜滋暗长
语文教学是润物细无声的,新课程改革要打破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客观容器往里硬塞东西。《学记》云:“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也”。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和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某个问题,记住某个结论,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体验某一结论,从而加强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产生对知识、对智慧的追求。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语文某一领域进行探索研究,因材施教给不同学生按不同学力水平设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智力潜能。
四.语文课堂要让智慧的火花迸现
语文课堂不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的生发,师生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尤其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富有创造性,即兴创造,要不断有智慧的火花闪现。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教育,就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学生质疑乃至“异想天开”理当得到教师的鼓励,不可求全责备。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的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能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整合重组,产生创造性的新体会、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皮亚杰曾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师必须摒弃“填鸭式”教学,实行民主开放式教学,尤其是要有民主开放的心态,以智慧和灵巧激活、启动学生的思维。
五.语文的课堂应是一个延展性的课堂
语文教师正确的教育观,是善于捕捉广阔生活中的信息,并把它转化成课堂教育教学的材料。语文教师要有立足课堂放眼外界的教育教学的机智和敏锐。比如作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分析品读某杂志的用稿风格,指导学生们写作修改投稿,倘若有学生发表的文章或优秀作文可以作为范本进行教学。
语文课肩负着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教师如果以“本”教“本”、唯“本”是从,显然难当其任。必须有所拓展、有所延伸,特别是现实生活的语文资源是“野生”的、“土长”的,经典的大雅之堂的作品同样是学生成长的营养必需品,语文的人文教育性不能坐而论道,要学以致用,融入更多的生活实感质感和鲜活的气息。教育方法上要注重统一性和灵活性、规定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生动活泼的形式。许多内容的教学老师可给个思路,学生具体创设情景。语文课情景性较强,让学生去发挥想象,创设情景教学。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傅道春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张瑞英,广东省惠州市第八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