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楚云
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中多方面地积累材料,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不难看出,新课标相当重视“作文生本”教学。“作文生本”教学,就是不仅要求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设计教学模式,而且要激发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尽情抒写所见所闻所感。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作文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尽情地享受写作的快乐。
笔者做了一份调查,主要涉及阅读爱好、写作习惯以及困扰作文因素等方面的内容。调查中发现: 1. 多数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少数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阅读空间变小,欣赏品位变低;2. 绝大多数学生平时没有练笔;3.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陷入被动作文的状态。很多学生面对一个题目或话题,一般会感到无话可说,或有话说不出来,无奈之中写出来的文章寥寥几句空洞乏物,或半途而废不能完篇,或兜来绕去废话连篇,与创作的喜悦无缘,其主要原因是平时不注重练笔。因此,加强练笔可以说是实现“作文生本”的重要条件。
一、开拓写作视野,激发练笔兴趣
练笔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多学生平时未有此习惯,一开始下笔往往无所适从,因此在练笔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练笔的方向,开拓学生写作的视野。
(一)感受生活,引导学生捕捉写作灵感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最善感的阶段,但由于学习压力相对繁重,总觉得生活平淡,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此时,教师一方面既要引导学生放眼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又要留意身边千姿百态的生活小舞台,其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这无一不能成为写作的触发点,只要善于捕捉,就可成为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可在课堂上展示成功的叙事作品或写人状物的感性作品,让学生明白不一定非要大事件才能引发感受,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起人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切入点。
比如笔者在一节课的前10分钟,向学生展示了毕淑敏的《青虫之爱》中的两个文段和莫怀戚《家园落日》对落日感受的一段文字,让学生明白作家们的写作其实也常常由一些不起眼的生活小事引发的。《青虫之爱》中的“女友”从小“怕小虫”,但后来面对小虫却能“神态自若”,这生活中的点滴发现竟然成了作者感悟美的机缘,由此引发对母爱的赞颂;而家园的落日,在莫怀戚的心中引起了情感的涟漪,由此产生了艺术感悟。不断诱导学生明白,只要通过练笔的形式,不断地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片断见闻或偶尔的经历写下来,才能捕捉写作的灵感。而不断将灵感诉诸笔端,写作的灵感方会不断闪现,才不至于写起作文总觉得生活乏味无话可说。
(二)读写结合,训练学生写作读书笔记
对写文章,巴甫连柯有一句名言,“作家是用手思索的”。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写,才能扪触到语言。多数学生不明白个中道理,因此常常浪费了积累素材和练习写作的机会。教师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课内阅读的读书笔记为起点,引导学生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读书笔记。
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做读书笔记的意义。我给学生举了钱钟书的例子,有人说钱钟书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很“神”。其实读书无神话,钱的神话是由读书勤做笔记练出来的,他的笔记数量惊人,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打字稿几千页,全部外文笔记三万四千多页,日札二十三册,二千多页。知道这些数字后,学生就清楚钱钟书平时下了多少功夫,他的成就应归功于比常人更加倍的努力和更勤快的读写。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写作没有什么捷径,没有什么神话。读书不积累材料不行,读书积累材料光凭脑子记忆也是不行的,还要动手练写。一些心灵启示和思想的火花往往稍纵即逝,须及时记下来,而这些启示与火花通常又构成一篇文章的起源。要求学生做读书的有心人,养成读书就动笔的好习惯,读读写写,随读随写,在潜移默化中,写作的水平一定会有质的提高。
其次,以学过的课文为依托,引导学生写课内外读书笔记。多数学生在一篇课文读完之后,收益只停留在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上,时间一久,有的甚至连篇名都忘记了,因此以读带写,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动手写下感悟或做些摘录,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好方法。比如在上完《论语十则》后,我要求学生任选文中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练笔;在上完《曹刿论战》后,我要求学生在“我看曹刿”或“我看鲁庄公”中任选一题为文;在教完山水田园诗后,我要求学生以“心灵与自然”为话题练笔。同时也鼓励学生阅读课外文章时做好读书笔记,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持之以恒,逐渐养成写作的习惯。
二、建立激励机制,培养练笔习惯
说到习惯,比利时作家梅特林说:“习惯是生活的积累,是可以刻意造成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刻意来造成学生的练笔的习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快乐,而要做到这样,就应该有一套激励的机制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一)以强制激之,以情感励之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几乎每个人都有偷懒的弱点,况且面临中、高考压力的学生在认识上可能存在误区,认为练笔纯粹是一种闲事,没功夫顾及,因而光靠自觉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应适当采用强制手段,把练笔纳入正常的教学程序中,定期定量布置,定时检查,让学生在强制的状态下,把练笔当成一种学习任务,时间一久,习惯就可能渐渐养成。
当然,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决不能单单依靠强制手段。冷冰冰地强制学生练笔,一定会引起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面对练笔中的马虎应付,教师应该体谅学生,对这些学生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不厌其烦地与之交流谈心,让他们理解老师的用意,达成共识。
(二)以评语激励之
如一个学生在爷爷去世后写道“……为什么今晚的月亮哭丧着脸……”在评语中我写道:“你真实动情的感受让我深受感动!”如一个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道“人生最不重要的一个字是‘我。因为生命赐给了我们,我们必须无私奉献,才能获得生命。‘泰坦尼克号在海上遇难时,一位年轻的姑娘离开救生船,让位于两个孩子,这就显示出她可贵的献身精神。‘我是不重要的,关键在于奉献;人生最重要的五个字是‘你做得很好。因为这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我附上了这样的评语:“写读书笔记,有时你会惊喜自己笔下流淌出来的个性鲜明不乏新意的观点,在我看来这些语言是深刻的。”
(三)以成功激励之
每一个人都有向往成功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满足后,它会激起更强的创造欲。练笔的快乐只有身经其中才能体会,而成功的喜悦要教师不断地给予,才能激发学生越走越远,并持之以恒。如在评讲课上评出“最佳记叙文”“最感人的散文”“最有价值的读书启示”等等。肯定的作品尽量多,让学生普遍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唤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的作文比赛,把好的练笔推荐给各级报刊,使部分学生获得更大成功感,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召唤。
(作者单位:潮州城西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