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锦春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各个时期中外不同学者对于中小企业国际化制约因素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总蛄、归蚋,从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企业内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出了一些结论。最后提出了对于中小企业国际化制约因素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国际化;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011-02
面对当前风云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日益严重的国内就业问题。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不是“鸡肋”,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企业发展的趋势,更是必然。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存在着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托宾·佩德森(1998)指出,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为企业内部的资源因素和外部资源因素两个方面。站在企业的微观视角。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阐释是合理和准确的。
1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外部制约因素述评
1.1国际贸易环境因素
(1)国际市场环境。
吴三清(2005)认为国外市场条件因素是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安索夫(Ansonff)和安德鲁斯(Andrews)把企业环境的变化视为一种挑战,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及其决定作用上,是一种由环境到战略的单向线性思维模式。企业环境是决定企业战略的主导力量,这种由环境到战略的单向线性思维模式使得当时的战略理论更多的强调企业怎样配合环境的变化。Oviatt(1994)。McDougall(1995)在国际新企业理论中认为,由于全球市场趋于同质化、跨国沟通及运输更为方便、跨国筹资越来越容易。以及人力资源的可移动性大幅提升等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国际新企业在这种国际环境变迁的帮助下发展起来。
(2)国际金融体制。
美国教授法歇(Farmer,R.N,)和里奇曼(Richman,B·M.)提出,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构成国际环境因素。其中有关经济要素的论述中就提到中央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结构等有关金融体系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要保证商品流通和投资流动的无障碍或少障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保证债权、债务清偿的无障碍,即货币在各国兑换的无障碍。
1.2政府政策支持
谭力文,马海燕(2007)认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暂不具备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其规模也是动态发展的。民营企业动态发展和家族经营等特点的企业与环境关系理论是探索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新思路。孙利娟,冯德连(2006)指出。宽松的、积极的政府政策可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反之则有可能阻碍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或出口的相关规定来直接影响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也可以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规定间接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小企业的国际化。
1.3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丹麦学者托宾·佩德森和本特·比特森(1998)指出,企业海外市场扩张随着其所掌握资源的扩大而扩大。在企业国际化四要素模型中,托宾和本特将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其中就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在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中,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的根本原因。尽管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但是应当看到处在企业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开拓、建立销售渠道等活动。
1.4中小企业网络化组织
Johanson,Mattsson(1985)的网络理论认为,任何企业都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一个行业就是企业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单个厂商的生存依赖于其他企业所控制的资源。李长书、冯德连(8007)认为,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应建立企业内部一体化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双网络组织”。与传统的企业竞争理论仅把企业当作独立的决策单位来分析不同。网络理论强调任何企业都只有在一定的商业网络(business network)中才能生存,这个网络由众多生产、销售、服务企业组成,网络中的企业彼此间有序分工,相互依赖。这种合作引起所有的利益外溢由企业在网络中实现共享,网络中企业间的关联已然超越了纯粹的交易关系。
2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内部制约因素
2.1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
(1)生产技术水平。
Lousi T·Wells(1983)认为,发展中国家拥有特殊的技术优势,其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低价产品营销。这说明发展中国家虽然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但它们通过自己的技术特性生产出的产品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Tamar Almor(2004)认为,企业的战略安排不仅是为了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而且也是为了平衡或弥补其它方面的不足或弱势。技术研发方面,中小企业倾向于内在化(internalization)。大企业倾向于外向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生产方面,中小型企业倾向于外向国际化,大型企业倾向于内在化。
(2)产品研发与自主知识产权。
维农(1966)提出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供了把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看作是一个连贯的、有序的过程的理论基础,从出口投资和成本收益来对企业国际化加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附加值,且科技含量低,因此在产品价格上,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胜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以价取胜的低级方式,许多中小企业甚至在同一市场上低价倾销,从而使企业间陷入不良竞争的恶性循环中,最终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的客户及政府反倾销行为;在产品开发上,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仍以来料、来样加工或加工装配为主,而忽视产品的市场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改进。
(3)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
海墨认为,企业拥有垄断优势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这些优势是指产品或生产要素的市场不完全性,包括:对物品市场上完全竞争的偏离,对要素市场上完全竞争的偏离,内部和外部的规模经济,以及政府对退出或进入的限制。将规模经济作为企业的一种垄断优势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逐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尽管规模经济多出现于大中型企业,但应当看到规模经济的实现对于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来说,同样具有重大的作用。
2.2对外经营管理人才
中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上一般都不具备从事高层次国际化经营的条件。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匮乏,管理人员尤其是上层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偏低。企业普遍缺乏精通国际金融、贸易、投资、法律以及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人员素质还不能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缺乏许多基本的国际贸易与国际营销方面的专门知识。一项对基于北京、江苏、广东、浙江、湖北、等七省的有效问卷分析表明;中小企业中大专及大学以上学历人数比重不到10%,研发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不到0.5%,欠发达地区的情况更是令,人堪优。
2.3企业家精神
熊彼得(1932)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经济首创精神”,他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五点: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和敢冒风险的大无畏精神,企业家的成功欲。企业家敢冒风险、以苦为乐的大无畏精神,企业家的精明和敏锐以及企业家的事业心。McDougall和Oviatt(1994)认为,国际创业家就是可以通过结合跨国市场资源以获利的人,而这种人之所以能察觉到他人所不能察觉到的信息是因为国际创业家在他们早期参与的活动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能力所致。创立者的经历、国际视野与动机对国际新企业的特定发展形态影响很大。创业者的教育经历、海外生活经验、从其他国际性工作中获得的经验等则影响国际新企业的发展路径。
3中小企业国际化制约因素研究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综观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发展不难看出国外学者的研究水平及研究领域要比国内学者的研究精深和广泛的多;此外,由于关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数据比较缺乏,统计部门没有统计数据等原因,关于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实证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对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制约因素的研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结合中国实际的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具体行业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深入研究;中小企业国际化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