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如烟

2009-09-18 06:02蒙星宇
华文文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学史华文北美

蒙星宇

摘要:发掘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优秀文本,结合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作家口述资料,展开对北美网络文学20年发展历史的研究。从网络技术、作者群体、文学主题等三方面,论述北美华文网络文学20年来经历的借船出海、造船环游、四海欢腾三个阶段的发展变迁和特点。

关键词:北美;华文;网络文学;文学史

Abstract:This thesis is aimed at mining for distinguished North-American Chinese writings on the Internet,and surveying the history of North-American Chinese Literature on the Internet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by referring to some oral materials. Presented in three aspects of the subject,namely the Internet technique,group of writers and theme,its literary development in the span of the past twenty years,in the authors opin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hich are featured differently as also shown in the discussion.

Key words:North America,Chinese writings,Internet literature,literary history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09)3-0064-05

北美是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发源地,至今仍是海外华文网路文学创作最活跃的区域,孕育、培养并推出了大批优秀华文文学作家和作品,如少君的《人生自白》、图雅的《养鸡记》、闫真的《白雪红尘》、陈燕妮的《遭遇美国》、赋格的《寻欢》、王伯庆的《相识何必曾相逢》、秋尘的《时差》、施雨的《美国情人》等,举不胜举。由于文本发掘、作家沟通等各种原因,关于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系统研究尚未较好地展开。本文在发掘北美华文文学网站大量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作家的口述资料,展开对北美网络文学20年历程的梳理归纳研究。本文所研究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是对北美留学生和新移民在北美区域建立的网站上的华文文学创作、传播、阅读的研究。以下结合各阶段时代特点、网络技术、文学文本、口述历史,论述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至今20年来的变迁和各阶段性文学特点。

一、“借船出海”:在英文网络系统中

发泄苦闷(80年代末-1992年)

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2年期间,电脑DOS系统和网络运行环境尚不支持华文,华文作者绝大多数是理工科留学生,文学主题集中为发泄初到异国的苦闷。这个阶段,电脑和网络系统只支持英文,无法实现华文输入、传输和显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创作、传播和阅读只能借全英文的UNIX网络系统实现,1988年,美国RICE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严永欣开发出了第一个普及使用的汉字处理软件“下里巴人”,这个小软件以输入快捷、免费传播的优势,淘汰了当时IBM公司和王安电脑公司投入数百万美金研发的汉字处理软件,在北美中国留学生中迅速流行普及,攻克了DOS系统里不能进行汉字书写和阅读的问题。1989年,中国留学生魏亚桂、黎广祥、李枫峰等人,开发出了HZ汉码,解决了汉字在互联网上的传输问题。依靠这两个软件,第一代华文网络文学作者们实现了在全英文的电脑和网络系统中的华文文学创作、传播和阅读,但是过程需要很高的电脑使用技能和网络专业知识,颇费周折。“首先,需要用华文软件先在电脑的DOS系统中(WINDOWS的前身)写出来,然后用Uudecode对文章进行编码,再以SMTP(电子邮件前身)方式把这个文件传输给各个接收者的地址;收到文件的人,首先用Uudecode解码,再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才能阅读,早期甚至不能直接阅读,很多乱码,要打印出来才能看见华文文章。”因此,最早期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是在个人电脑里通过华文软件创作和阅读,借英文网络系统传输得以实现的。

网络技术和电脑写作技术的高门槛,限制了网络写作的普及,第一代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作者绝大多数是具备使用英文计算机软件的技能甚至研发能力的中国理工科留学生,他们的网络写作是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创作的滥觞。

发泄苦闷是这一阶段创作中最集中的主题。第一代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作者都是国家公派的中国社会的精英,当时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相比,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他们怀着理想主义的梦想来到这个政治、经济体制截然不同,语言几乎不通,文化迥异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经历了短暂的震惊和兴奋后,都承受着各方面的落差带来的压力:一是身份落差带来的苦闷——从中国精英到美国穷学生、洗碗工、招待员、送报工、仓库工、送外卖等体力劳动工人的身份落差。二是经济落差带来的苦闷国——公派留学生一个月50到100美金生活费,和美国人一个月2000到3000美金的平均生活费相比的经济压力。三是情感婚姻破裂的苦闷——距离的隔阂,生理和心理抚慰的缺失,上演了一幕幕曾经海誓山盟如今劳燕分飞的悲剧。发表门槛低、阅读免费的网络,很快在留学生中流行起来,成为他们发泄异国苦闷的最好的平台,80年代中后期到1992年期间,最集中、最引起共鸣的文学主题集中在发泄苦闷。1991年4月,第一个华文网络文学园地《华夏文摘》在美国诞生,它每周一期,在网络上以Listserv的形式向全球留学生发送。当时海外华文网络平台独此一家,五洲四海的华人、留学生都聚集在此,作者繁多,创作繁盛,盛况空前,“一天的点击量就有几万人”,当时比活跃的作家有丁键、少君、严永欣、阿羊、黄谷扬、方舟、朱若鹏等,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奋斗与平等》、《乡音》、《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被称为“网络爷爷”的美华作家少君, 1986年赴美后,他经历了从行走中南海的青年学者变成了中餐馆端盘子的小侍者,从指点江山的青年理论家变成美国二流大学留学生的痛苦历程,他创作《大厨》描写了国内高材生小吴怀着美好梦想远赴重洋,“离开了满面红光的父亲和泪水涟涟的妻子,我的心像飞机腾空而起一样充满幻想。”紧接着却不得不在美国独自承受身份、经济、情感落差带来的巨大痛苦:“然而当飞机一落地,我的这种感觉就跑了一大半。第一个对美国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钱。”接着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令人黯然神伤的辛酸的美国梦:“问我对美国有什么感觉?告诉你,每次开车在四十五号公路上超过七十五英里的时候,我就希望突然有一辆大货车横著撞过来,把我的本田小货车撞个粉碎。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学生,根本无法想像到美国这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学生活。我第一个星期在给我老婆的信中说:我得到了自由,但同时也失去了其它很多东西,如自信、保障和信念,也许有一天也会失去你。”从满怀希望,到短暂的震惊,到巨大的落差带来无法排遣的失落苦闷,到不得不把自己全部打碎了的痛苦重生经历,大厨小吴的这把心酸泪是当时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共同的心路历程。

二、“造船环游”:在汉化视窗系统

中回望故国(1992—1996)

1992年到1996年期间,万维网络的建立和汉化视窗系统的普及,北美华人和中国留学生创建的北美华文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涌现,文学创作主题集中在关注中国,进入了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二阶段。1992年,微软公司推出的Windows视窗系统实现了华文的直接输入与阅读,迅速流传普及,华文网络文学创作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大批华文网站涌现,1992年6月,第一个华文新闻组ACT诞生,第一批纯文学网站创建:1993年4月《窗口》,1993年6月《枫华园》,1994年1月《未名》,1994年2月《新语丝》,1995年3月《橄榄树》,1996年1月《花招》,1996年11月《涩桔子的世界》……这个时期,几乎所有有中国留学生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大多数有华人的社区都创建了华文网站,大量华文网络文学作者、作品涌现,优秀的作家有图雅、少君、方舟子、散宜生、莲波、阿待、王辉云、瓶儿、顾晓阳、啸尘等。当时的盛况,如美籍华人学者苏炜所说:“弹指之间,今天的‘留学生文学早已从‘前现代跳入‘后现代,完全成为‘网络语境下的产物了。”

汉化网络视窗系统的出现和普及,华文写作者不再需要非常专业的电脑软件和互联网技能了,北美华文文学作者群从很有限的理工科留学生扩展到留美的中国技术、知识、文化精英。他们中有技术精英、知识精英和文化精英,部分在国内就从事专业的文学创作或者和文学有关的工作。所以,这一时期,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创作队伍从数量上大大扩展,而且在作品数量、作品质量等方面相比第一阶段有了大跨度的发展。

这个阶段,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回忆故国旧事是最集中两大创作主题。90年代初新加入北美华文文学队伍的作者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政治原因旅居美国者,他们带来一股关注中国时事的风气,无管制、匿名写作、全球传播的网络平台为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关注中国社会现实成为当时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主潮,同时,以回忆故国旧事的形式把理想寄予过去的纯真岁月,间接地抒发对祖国的关注,也是较为集中的创作主题。

第一,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创作

这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密切关注中国现实社会的作品,总体来说现实价值高于审美价值,文笔直白,内容引人入胜、问题发人深思。代表作品有《处女塔》、《遥远的汽笛》、《故国回望》、人生自白系列等。其中少君的《康哥》、《板儿爷》、《记者》、《嫖客》、《棚儿爷》、《模特儿》、《歌厅老板》、《保姆》、《导演》等作品以自然主义的笔调刻画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种种“拍案惊奇”现象,在海外华社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如《康哥》:“刚干的时候,竞争者无数,霸道者极多。老子就凭者一条烂命,豁处去了。先是用三角刮刀和猎枪扫清了外围,道上的人都知道我不要命,怕死的就开始躲远了,还想赚钱的则开始巴结我……就这样,海关大楼不久也成了我的地盘儿。使我一下子在北京的倒爷中抖了起来……这个时期的很多作品,都是记录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现象,表现各种人在金钱面前扭曲的心灵和麻木痛苦的灵魂,或以春秋笔法或激情洋溢地针砭中国时弊。

第二,回忆故国旧事的创作

回忆故国旧事,把理想寄予已经过去的纯真岁月也是这个时期的较为集中的创作主题,莲波的《藕园忆茶》、《歌台留思》、《红裙记》、《老淳》、《小南瓜》、《永无阳光》,图雅的《养鸡记》、《小野太郎的月光》、《头人的龙门阵》、《马蜂的故事》等作品都是很有趣的代表作。或轻松或幽默地回忆故国家园、宅院田头的桃源生活,如图雅的《养鸡记》,幽默的笔调细细道来小时候在家乡大院里,和三妞、麻敲子等童年朋友合作,与高老太太比赛养鸡的趣事。

“(高老太太)她走到我家,语重心长地对我妈说:小孩一定要‘捶,不捶的孩子绝不会有出息。我妈自然是极希望我出息的,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讲究效率的人。她信以为真地说:那等会儿我就捶几下看看吧。妈用拳头捶了我几次,功课仍然三分。于是换用鞋底子和搓板,终于把我捶伤了心,愤然决定再也不出息了。幸好在我们院里,没出息的孩子占绝大多数,可以狼狈为奸,跟高老太太作对……我却从不服她:死川是她的,北京可是我的。我的人每天上学都抓一些吊死鬼回来……鸡吃了大量的吊死鬼,羽毛中透出隐约的绿色,表情阴阳怪气,仿佛随时都会上吊……”图雅被称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教父”,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到他笔下都成为让人忍俊不止、捧腹大笑趣事、乐事。他借中国和美国远隔千山的地理距离、转型期的中国现实与记忆中中国往事的心理距离,结合双重距离,创造出笔下超现实的审美价值。

三、“四海欢腾”:在全球化华文网络语

境中多元创作(1997年至今)

随着万维网(www)在全球普及,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入互联网,1997年底美籍华裔朱威廉回中国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原创网站“榕树下”,带动我国大陆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于是,从1997年开始,华文网络文学实现了从北美到中国的延伸,真正实现了网络无国界,全球一个村的零距离。这个阶段,由于中国的文学网站巨大的聚焦力和数量众多的网络读者,北美华文网络创作开始流向中国的文学网站,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网站数量仍然巨大,但规模不大,如点点繁星布满辽阔的天空。前两个阶段人气很旺的北美华文文学网站如《未名》、《布法罗人》、《红河谷》等陆续停刊,《新语丝》、《橄榄树》等还继续定期发稿,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新的、规模较小的文学网站,如1997年12月创建的《一角》、1998年1月创建的《晓风》、1998年3月创建的《音像评论》、1998年6月创建的《华人之声》、1999年1月创建的《汉林书讯》、1999年6月创建的《六朝评论》、1999年9月创建的《青青草》、1999年12月创建的《北美行》、 2004年创建的《纵横大地》、2003年创建的《文心社》、2005年创建的《北美女人》、2006年创建的《火凤凰》等,其中最为著名的、规模最大的是1999年初创建2003年初结束的《银河网》,是当时全球华人网络写作最集中、最活跃和最高质量的平台,曾推出了海外160位著名网络作家的专栏,并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银河网络丛书”。

这个阶段,北美华文文学作者更为广泛,比较稳定的作者有两个群体:一是前两个时期一直坚持下来的部分作者。早期留学生绝大部分是理工科学生,很多不具备文学专业背景和爱好,经过近十年打拼,生活比较安逸了,最初到美国的苦闷和焦虑已经淡化,越来越少人提笔发泄,但是小部分作者持续创作,因为有文学爱好,而且已经树立网络作家声望,如少君、王伯庆、方舟子等。二是女性作者群。新移民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作者,因为早期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至此已经立业、安家,很多女性作为家庭妇女或职业女性,处于较为安逸的生活环境中,她们细腻地观察美国生活的点点滴滴,创作出一系列反映美国华人生活的闲适类作品。

网络的延伸、读者的增多、作者的扩展、多层面的生活经历,使这个阶段的文学主题变得多元化,最主要有反思留学移民生活、幽默闲适的小品、旅游行走文学、反映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四类主题。

第一, 反思留学移民生活的创作

经历前两个阶段的磨砺,北美留学生、新移民开始了较为安定舒适的生活,他们开始反思为什么来美国,反思自己的美国梦。从这个阶段开始,最集中的创作主题就是对留学移民生活深层的反思,闫真的《白雪红尘》、陈燕妮的《遭遇美国》、程宝林的《美国戏台》、雷辛的《美国梦里》、李舫舫的《我俩的1993》、顾晓阳的《洛杉矶蜂鸟》、阿城的《秋天》、薛海翔的《早安,美利坚》、刘荒田的《纽约的魅力》都是优秀的代表作品。如闫真的《白雪红尘》,描写了主人公“我”大陆青年讲师高力伟,为了和在加拿大留学的妻子林思文团聚,来到加拿大,依靠妻子的帮助得到历史系研究生奖学金,但觉得读历史系难以就业遂停止学业,到处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其中遇到经济、语言、感情、婚姻、心理、生理、前途等各方面生命不可承受之折磨,主动选择离开北美的故事,文中还穿插描述了其他“洋插队”的痛苦内心和窘迫处境,以冷漠的笔触、滚烫的血泪写出了一幅对美国梦的反思檄文。《白雪红尘》一出世就立即在北美留学生、新移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其影响力和认可程度远远高于当时在中国大陆走红的、渲染“美国淘金梦”的作品。

第二, 幽默闲适的小品文

拥有了稳定工作、安定生活的北美华文网络作者,喜欢聚焦生活点滴,写忙乱人生,写闲情逸志,写对月伤心,写油盐酱醋等题材,风格幽默闲适,创作数量蔚为壮观,是这一阶段最为集中的另一个文学主题。代表作家作品有:斯绛的《戏缘》、奕秦的《雨晴》、沈方的《冬天》、施雨的《美国儿子中国娘》、《爱酷的孩子》、《辛苦学中文》、《苦儿学琴记》、《与孩子谈钱》、《知足常乐》、《锡婚纪念》,王伯庆的《相识何必曾相逢》、《英雄无奈是多情》、《留待人间说丈夫》、《我家有个小鬼子》等,都是以生活化的笔调,描写的美国华人中产阶级恬淡而温婉的生活,语言富含机巧与幽默,表现出经历了人生磨砺之后的睿智、风趣和乐观。如王伯庆所说:“我想与国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一个生活在唐人街以外,在美国主流社会不冒尖也不落后的中国学人的普通生活,一种大多数留美学人的平凡经历。读书,找工作,办绿卡,买房子,养汽车,夫妻关系,教育小孩,进入美国社会……我坚持的写作风格?坚持小资产阶级情调。带点幽默感和故事性,语言生动一些,抓着机会就兜售一点国学馊货和文革语言,不失沧桑感。”

第三, 旅游行走文学

随着中国留学生身份的转变,事业家庭的稳定,他们有越来越多地机会和越来越大的能力自由行走美国,行走世界,北美华文网络平台涌现出一批旅游文学作品,如赋格的《寻欢》、《库玛里的烟雨楼台》、《香格里拉的地平线》、《偷渡伊比利亚》、《夜航车》,少君的《凤凰城闲话》、《阅读成都》、《约会周庄》、《走近澳门》、《维也纳交响曲》、《台北记事》、《上海印象》,陈瑞琳的《走天涯》,以及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一路走来一路读》等。各家文字风格各异,有的偏重历史文化的探寻,有的偏重异域美景的描绘,有的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如少君的《阅读成都》,一篇文章5万字,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地全方位地介绍了成都的历史、地理、风俗、著名景点、地方名食物、个人感怀,后又被成都时代出版社配照片出版,探索出一条城市文化的创作新路子,算是北美华文旅游行走文学创作集大成者了。

第四, 反映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创作

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中美之间生活差距越来越小,中美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便捷、频繁,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经过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对自身的反思,进入到了一个更深入的审美层次,越来越多反映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创作出现,如秋尘的《时差》(长篇)、《盲点》(长篇)、《春风来又走》、木愉的《孤帆》、水影的《漂泊的心》、风在吹的《等一个晴天》、水影的《花落谁家》、白广的《距离》、陈谦的《爱在无爱的硅谷》、李树明的《寂寞的彼岸》、笑言的《没有影子的行走》、杨明的《天涯不归路》、施雨的《纽约情人》等。其中施雨的《纽约情人》采用一章在中国,一章在美国的写法,同时讲述了女主人公发生在美国和中国的两个爱情故事。李彦的《嫁得西风》以清新犀利文笔描写了一群在加拿大中国女性生活奋斗的故事,体现了中西不同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中对女性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塑、冲突和融通。

此外,不能略过的是,在第三阶段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创作出现了网络、纸媒、影视三栖的现象,越来越多北美华文网络写作进入中国纸质媒体和影视行业的视野,并在图书市场、影视市场上连连博得喝彩,正在探索一条网络写作的跨媒体发展的新路子。

综上所述,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20年,跟随互联网平台技术不断升级,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每个时期在网络技术、作者群、文学主题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网络技术方面,从只能在英文UNIX网络系统中转辗创作,到汉化视窗普及后直接书写,再到网络延伸到中国大陆实现全球化写作;作者群从纯粹理工科留学生,到技术、知识、文化精英,再到生活安逸的新移民尤其是女性作家群的扩展;文学主题从纯粹发泄苦闷,发展为关注社会现实、回忆故国旧事两大主题并行,再到反思留学移民生活、幽默闲适的生活小品、旅游行走、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多元主题并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平台越来越先进,作家群越来越广泛,创作主题越来越多元和深化,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将持续发展,将探索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发展路子,把北美华文文学创作推向新世纪的新高度!

http://learning.sohu.com/20000705/100021.html.

苏炜:《美利坚的天空下》序言,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http://learning.sohu.com/20000427/100085.html.

http://xys.xlogit.com/xys/netters/Tuya/novels/yangji.txt.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no01&idArticle=97361.

猜你喜欢
文学史华文北美
Training grizzlies训练灰熊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帮助红尾鸢回家
北美星鸦知道松子藏在哪儿
杭州特产
完形填空训练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文学史》丛刊
有个性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