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娟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初中语文教学要全面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
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信而积极进取,实现自强。也许,学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做法是不符合逻辑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和做法,而不是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从而扼杀他们的思想。“没有谁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没有任何人注定是平庸之辈。”信任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不断地鼓励他们去尝试,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信,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尊重主体,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学过程大多是“教师一言堂”,教师严格地按已规划好的程序控制着教学,而学生只是小心地跟着走,非常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个性受到扼制。而一个习惯于依赖教师指令被动学习的学生,是很难有创新性的。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程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和帮助。一篇课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另外,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强调独立思考,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 习的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学生多作思考,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探索“为什么”,使学生真正得到一种自己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三、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类的一切科学成就、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学生在积极思维、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已突破了思维的惰性,发展了创新思维,为提高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在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差异的基础上应十分注重鼓励学生发问,给学生肯定的评价。当学生由不敢发言到小心试探而勇敢地站起来,教师应首先给予肯定,帮助学生建立敢于发言质疑的信心。也可以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如在讲解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时,可故意在板书时书写错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改正。
四、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的思想。若教师为了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就能离开教师而独立学习。如在一个单元教学中,教师先设好教学计划,上一二次指导课,以作示范,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计划,走上讲台进行讲课,而教师则坐在学生座位听课。“小老师”在教学中遇到同学们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以与老师磋商。就这样,教师从“少教”到“不教”,学生则从模仿到创造,形成了一种充分发扬学生自主精神的教学组织形式,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达创新精神的养成。
五、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并相互鉴赏活动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你有独立见解”“真棒”……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
六、充实课外活动,扩大知识视野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适时地走出课堂与学校,“零距离”接触社会,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面对复杂而丰富多采的社会现实,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郭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