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战略下的中国海权

2009-09-18 09:50刘星华
现代军事 2009年9期
关键词:海权海洋战略

刘星华

当代中国版图像什么?绝大多数回答是雄鸡,实际应该是亚欧大陆东部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因为版图包括陆地领土和海洋国土,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是这把火炬的腾腾火苗;从渤海、黄海经台湾以东海域至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再上括到海南至北部湾,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是这把火炬的托盘和手柄。如果说正在创造高速发展奇迹的这片土地是旺盛的火苗,那么,作为托盘和手柄的蓝色海洋将为它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这准确地表达了新世纪中国陆地与海洋的依存关系,也深刻地暗示了当代中国务必突出发展海权的逻辑内涵。

当代中国突出发展海权的严峻形势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以新的基本公平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生效为契机,国际海洋战略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规定沿海国家从大陆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最远可以达到350海里,不足200海里的沿海国也可以扩展到200海里(第76条),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第77条)。这样,地球上原有的3.6亿平方千米的公海,将有1.3亿平方千米被沿海国瓜分,约占原有公海总面积的36%,而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也只有1.5亿平方千米。这片被瓜分的海域,恰好是人类最具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海域,在海洋资源总储量中,其生物资源占94%,石油储量占87%,渔业产量占94%,并覆盖了几乎所有海上交通咽喉要道。

西方国家利用其历史经验以及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强化海洋优势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个国家都享有平等的海洋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在海洋实力和能力上的平等。这种差异决定着各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实际享受《公约》所赋予的各项平等的海洋权利。没有能力的落实和支持,权利往往是一句空话。各国家依照《公约》对海洋完全或者部分的排他性管辖权,以及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各类权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该国家所拥有的各种海洋能力的强弱。

近代以来,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在角逐过程中,海权国家一般占据优势地位,国际体系的支配者(霸权国家)主要是海权国家。他们利用海洋、控制海洋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较强。典型例子是在近代以来的远东国际体系中,后起之秀海权国家日本在与陆权国家中国竞争中占据着优势,甚至在20世纪初打败了陆权强国俄国。另外,全球3/4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国家首都,人口超过百万的100多个大城市的大多数都集中在距离海洋不到1000千米的地区。因此,发展海权,维护国家安全并获得与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平等的发展权,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具有合法性、紧迫性。同时,对自己合法的权利不去努力争取,单方面希望他国做出让步,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中国周边地区日益复杂的海洋战略格局

当代中国海洋地缘战略环境的诸多因素,不利于中国平等地利用海洋,中国发展海权是解决这些诸多不利因素、获得平等发展权的一个必要条件。

首先,中国海疆环境复杂,海洋的合法权益遭受严重侵犯。中国有五大边缘海,除渤海完全属于中国内海外,自北向南,有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部分海域构成了中国的海洋国土。这些海域以及海域中属于中国领土的岛屿是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中间地带,为中国大陆提供战略纵深,起着缓冲和桥梁的双重作用,战略利益十分重要。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边缘海环境比较缓和。随着中国边缘海油气资源不断被发现,海洋和岛屿的地缘战略价值被重新认识,中国边缘海的海洋权益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一些国家向中国提出了非法主权要求,出现了钓鱼岛、南沙群岛等岛屿主权和领海划界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在总面积为472.2万平方千米的中国边缘海区中,属于中国海区的面积为300万平方千米,其中约有120万平方千米与8个邻国存在着争议。这些国家在对岛屿和海域提出要求和实施强制性非法占领的同时,还加快了对有争议的海域海洋资源开发的步伐。

其次,中国边缘海区被两条岛链围绕,实际控制着中国出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必经海峡通道,对维护中国海洋权益构成巨大的挑战。组成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岛屿分别是美、俄、日、菲等8国的领土,或者为其实际控制,这对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和海洋权益的维护与扩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和挑战:不能确保国土,海岸线及领海的安全,如钓鱼岛和南沙群岛;不能有效地保护和控制自己的全部专属经济区;不能绝对控制台湾海峡和进入太平洋的宫古海峡、巴士海峡等战略通道;不能不问断地控制与中国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邻海等。在两条岛链中,第一岛链对中国的战略意义更加重大。作为其重要环节的台湾岛距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近,是中国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天然跳板,对突破岛链封锁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所以,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走向太平洋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第三,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国家利益将会以中国为中心,由近及远,逐步向全世界辐射,中国必须更加重视对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上贸易通道的保护。因此,中国大力发展有限的海权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应有之举。但是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全球性和地区性海军强国,在全球大国关系层面达成了不利于中国发展的基本战略共识,一直视中国为其战略对手,决心利用其独一无二的海洋战略优势,阻挠中国统一,阻止中国走向海洋,从而加剧了中国所面临的海洋地缘政治形势的复杂性、敏感性和脆弱性。

当代中国突出发展海权的根本缘由

战略机遇难得

当代中国摆脱了近代以来地缘战略选择的两难和安全上的双重易受伤害性,出现了面向海洋、发展海权的战略机遇。中国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近代以来,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为争夺中国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边缘地带”,不断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或者从海洋向中国施加战略压力,使得中国不得不违背战略集中的原则,分散有限的战略资源应对双重压力,尤其是集中主要力量应对来自大陆的威胁而忽视海洋。前苏联解体后,中国面临的地缘战略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亚新出现的一系列独立的国家以及受俄罗斯影响渐小的蒙古成为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抵消压力的缓冲地带;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防范促使俄罗斯与中国接近并与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欧亚大陆国家建立了友好、和平、互信关系。这样,缓解了从陆地方向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和军事压力,基本上消除了中国面临陆上强国与海上强国两面夹击的战略困境,可以使中国集中自己的战略资源,面向海洋、发展海权。这种机遇是中国自近代史以来所没有过的。

国家利益要求

冷战后,中国海疆的利益受到更加严重的侵犯,祖国统一大业没有完成,针对中国出海方向的岛链封锁有更加紧密的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中国国

力的局限、海权意识的落后、台湾问题的存在和以美日为首的海洋大国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海疆的封锁和威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与中国军事力量的薄弱有一定的关系。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展和安全。中国不威胁任何国家,也不愿被任何国家威胁,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加强自卫能力,但这却成为某些不愿意中国强大的国家试图捆住中国手脚的另一个套索。他们不断抛出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挑拨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中国对海军建设、固有领土(岛屿)、海域划界的任何合理合法的诉求与行为都被他们当作“中国威胁论”的论据,试图以此对中国施压。如果中国放弃海权发展,则最大程度地符合了对手的战略利益。

战略资源的分配

所谓国家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实现本国战略目标所能利用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关键性资源,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也反映了该国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战略资源快速增长,但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战略资源的稀缺性和战略集中的原则使得中国不可能海陆兼顾,同时出现两个战略重点,必须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时期依据国际形势的特点确立战略重点。历史上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中国根据历史及世界各国的实践,以及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变化,当前应在确保陆权的前提下,将战略的方向集中于海洋,发展海权。这样,就能顺应新的国际海洋机制的内在要求,合法利用地球表面最具战略地理空间又蕴藏着丰富物质资源的全球公共物品——海洋。

强国地位的手段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上升和影响的扩大,以及与外部世界联系与合作的加深,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突破了囿于国家之内的传统地理界限,其与地区和全球利益的界限日益模糊,中国在海外的国家利益也必然扩展:中国的发展日益依赖于世界,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按市场交换原则获取海外资源和市场的能力。所以,为确保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的国际战略必须关注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问题:如何保障外来资源供应满足国内建设的需要?如何保障本国庞大的海外经济利益?但目前我们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非常不匹配的实力差距。发展海权虽然不是唯一的,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海权观念的增强

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在当前地缘战略形势下,必须确立正确的海权观。没有海权观就没有健全的中国国防,也谈不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中国海权观的觉醒,不只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极大,而且更有助于中国传统国防中海军角色的转变,以及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中国海军不仅要具备防止强敌从海上入侵的能力,而且要具备保卫国家海洋岛屿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的能力。

当代中国突出发展海权的基本措施

中国海权是中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也是中国获得应有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其目标是在海洋空间拥有系统的战略能力,包括控制海洋、利用海洋汲取财富:由海向陆的三方面能力,尤其是在海洋空间和濒海地区的强制能力。这就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提高国民的海洋意识和国家的海洋科教水平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较早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文明,海洋意识相对淡薄,特别是一些朝代还实行过严格的“闭关禁海”政策。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介,宣传符合当代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海洋意识,提高国民的海洋资源观、海洋安全观、海洋国土观。北京中华世纪坛的国土象征竟然没有设计海洋部分,可见在意识方面形势的严峻和悲哀。另一方面,提高国家的海洋科教水平,在沿海城市重新整合具有特色的军民海洋科研院所,集中优势力量,培养海洋开发和建设的杰出人才,推动海洋经济的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

大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

历史和现实表明,国力衰微的国家只能任人欺凌。强大的综合实力是有效处理并最终彻底解决海疆问题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国海洋安全和国家总体安全的根本保证。从长远看,军事手段是解决海疆问题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手段,即使开展政治和谈,也离不开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当代中国必须在国民经济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加快实现国防现代化,尤其是海上武装力量建设。其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打得赢——能确保己方海上活动自由,保障海上交通运输和海洋安全;同时,剥夺敌方的海上行动自由,破坏敌方海上交通运输和海洋安全。应该看到,目前中国海军的实力还远远没有达到确保国家安全的要求。当中国的海上力量能够随意驰骋“蓝水”时,维护自己海洋权益的安全系数就会大大提高。

加快海洋勘探开发工作

海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鉴于争议海域的现状和在短期内不能解决的现实,对于中国来讲,当前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努力实现在争议海域的利益,也就是推动“搁置争端,共同开发”的进程,而不能因暂时无法解决,就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国家肆意掠夺而获取厚利。要大力加强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高科技的发展,以开发体现主权。通过加快勘探和开发,寻求与别国广泛的合作来扩大中国在海洋油气、海洋空间利用、远洋运输、远洋捕捞、海洋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以此获得尽可能多的战略资源和其他资源。

加强持续性实际控制

从海洋争端解决的实践来看,先实际控制争议地区是最常见的宣示主权的方式,然后才是其他手段的跟进。从国际惯例来看,实际控制的时间越长,解决争议时就越有优势。日本在钓鱼岛设灯塔,加强警戒,越南在南沙修机场和搞国际旅游项目开发,马来西亚总理登岛慰问驻军等行为,都是在通过各种手段确立对有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权。中国应该在保持对现有岛屿实际控制的同时,考虑到对周边海洋的有效控制,通过战机、军舰巡逻和演习等方式展示我国海军力量。尽管这对于目前中国的海军力量是个考验,但惟如此才可以慑止周边国家对我岛屿的进一步侵占,并为以后解决这些争端创造条件。

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手段

近年来,面对周边国家企图联合起来一致对我,并拉拢他国加入的严峻事实,中国应采用灵活的外交策略,避免陷入孤立,造成被动。应充分利用周边各国之间在一些问题中的矛盾,争取各个击破,并力争把谈判限制在双边的范围内,尽量避免国际化,或在国际化中取得主动。同时,在处理海疆问题中任何涉及主权的问题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毫不退让。如果一味听之任之,将激发他们更大的野心,采取更冒险的举动。所以,在尽量保持克制的同时,做好相应的军事准备,以应对各种军事挑衅,对其在争议海域的过激行动予以迎头痛击,“快刀斩乱麻”速战速决,同时注意对外阐明真相,争取尽可能多的同情和支持,以免造成谋求地方霸权的口实。

从地缘战略的现实看,当代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模糊不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中国缺乏海洋能力,使得主权,海洋权益以及发展权面临挑战。就算中国收回所有的争议海疆,人均与世界人均相比,占有海域仍不到1/10,生物资源1,30,大陆架油气资源不足1,2。当代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海权的机遇。这不仅是一个历史机遇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内在的深层次的地理空间、物质资源、战略态势等地缘因素。中国不能丧失发展海权的有利时机,否则会给今后的和平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带来重大的隐患和危险。

猜你喜欢
海权海洋战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新海权时代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