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模块化部队深度透视

2009-09-18 09:50
现代军事 2009年9期
关键词:战区机动火力

杨 艺

自1999年以来,美国陆军一直在进行着大规模转型运动,从“精锐陆军”、“21世纪部队”到“模块化部队”及“未来部队”的编制体制改革,无疑是这场转型的重头戏。“精锐陆军”和“21世纪部队”以师为中心,编制庞大,已很难适应当今在全球范围的频繁部署和调动。“模块化部队”和“未来部队”则是美国陆军按照远征作战,联合作战、“全谱”作战的要求而重新设计的以旅为中心的部队,具有结构标准化、编组灵活、可快速部署及可自主作战等特点。

模块化部队的含义

美陆军把以师为中心的部队转型为以旅为中心的部队称为模块化(Modularization),这种以旅为中心的部队因具有模块化(Modularity)特性被称为模块化部队(Modular force)。《韦伯斯特大词典》中对“模块化”的解释是:模块化是指以标准单元或模块组合而成的一种结构,这些单元或模块可以任意搭配、灵活使用。因此,模块化部队就是指编制结构标准化、可以灵活编组的以旅为基本作战单元的部队。

美国陆军模块化由来已久。1997年,美国陆军道格拉斯A·麦格雷戈上校所著《打破方阵:21世纪地面力量新设计》引发了分析家们对陆军编制体制进行重新设计的大讨论。《打破方阵》提出了重新设计陆军部队的方案,建议撤消陆军师,组建由4000~5000名士兵组成的机动作战群。陆军也由此开始重新审视将旅级作战部队作为快速投送力量的可能。

1999年3月,美国陆军“鹰”特遣队在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的部署行动成为陆军转型的导火索。“鹰”特遣队的士兵来自不同的师且从未进行过联合训练,指挥控制司令部更是不具备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美军动用了28架“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用730多天时间才把驻扎在德国的“鹰”特遣队投送到阿尔巴尼亚,期间经常发生机动部队与支援分队争抢空运平台的事件。到达战区后,“鹰”特遣队又困未经训练及缺乏装备而无法实施作战。

1999年10月,时任参谋长埃里克“新关宣布了陆军转型战略,将传统部队改编为“目标部队”,”目标部队仍保留师的建制,将具有更强的反应能力、部署能力、灵活性、多能性、毁伤能力、生存能力和持久作战能力。为降低风险及满足近期作战需求,转型计划还决定组建新的“斯特瑞克”旅战斗队作为过渡旅战斗队(1BCT)。2001年4月,第2机步师第3旅和第25步兵师第1旅开始转型工作,2002年12月完成作战准备。分析家们认为,创建“斯特瑞克”旅战斗队虽然只是当时的权宜之策,但却为陆军模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2003年8月,陆军参谋长彼得·斯库梅克上任后修改了相关的陆军转型计划,将“目标部队”改为“未来部队”。“未来部队”由模块化的“使用单位”和“行动单位”组成。“使用单位”是对“行动单位”进行作战指挥与控制的司令部,具有统一的标准结构,包括使用单位Y(uEy)和使用单位X(UEx)。“行动单位”(UA)是旅级作战部队,由装甲UA、步兵UA、“斯特瑞克”旅组成。另外,支援部队也改编为支援UA,包括航空兵UA,维持UA、机动增强UA,火力UA和侦察UA。2004年2月,陆军参谋长斯库梅克宣布启动模块化改编计划。2004年5月,第3机步师率先进行模块化改编,迈开了美国陆军模块化进程的第一步。

2005年9月,美国陆军分别对“使用单位Y”、“使用单位x”、“行动单位”和“支援行动单位“进行了重新命名。”使用单位Y”命名为联合部队地面部队司令部;“使用单位x”命名为二星级司令部(师司令部)和三星级司令部(军司令部),“行动单位”被命名为“旅战斗队”;“支援行动单位”分别被命名为战斗航空兵旅、维持旅、作战支援(机动增强)旅、火力旅和侦察监视旅。

模块化动因

美国陆军在信息化建设中始终将编制体制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模块化打破了自二战以来以陆军师为基本作战单位的不变信条。信息技术的发展纵然是贯穿武器装备发展,编制体制改革,作战训练转型的主线,但美国陆军的模块化还受到以下三种因素的影响。

满足远征作战需求,提高快速部署能力

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不断变化,远征作战和联合作战将成为美军主要的作战方式。在这两种作战中,美国陆军被赋予七项作战任务,即实施造势与进入作战、在战略距离上实施作战机动、在战区内实施作战机动、实施决定性机动、实施同时发生和相继发生的维稳行动、实施分布式支援与维持行动以及实施网络化作战指挥。远征作战需要部队具备可部署性、机动性、杀伤力和生存能力,而以师为作战单元的重型部队虽然具有机动性,杀伤力、生存能力,但快速部署能力不足,轻型部队虽然可快速部署,但机动性、杀伤力和生存能力又欠佳。未来的合成旅战斗队将可达到多种能力的均衡,尤其是在远征作战时,可以实现4~7天部署一个旅战斗队(BCT);10天部署3个BCT:20天部署9个BCT;30天部署15个BCT的目标。

规范现行编制体制,提升作战使用灵活性

面对频繁发生的小规模冲突,以师为基本作战单元,难以满足灵活和快速作战需求,而且师的编制固定,隶属关系紧密,不便于编组使用,即便是临时进行任务编组,也很难实现协同。另外,作战单位和支援单位搭配不合理,机动作战单位一般需要由上级单位提供战斗支援和后勤保障,不便于作战协同和快速反应,独立作战能力较弱。

美国陆军包括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在内,在模块化转型之前,拥有14个重型师、2个轻型师、1个空降师、1个突击师和一定数量的独立机动旅,使得71个旅有17种编制体制。每个机动旅又具有不同的作战能力和支援需求,很难进行联合和指挥。模块化后,“菜单”式的模块化司令部、旅战斗队和支援旅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任何旅战斗队和支援旅可以配属于任意战区、军和师级司令部,做到”即插即用。

增加可部署部队数量,挖掘现有部队潜力

陆军是维护世界安全环境的主要工具。自1989年开始,美国陆军参与了43场联合作战,其中大多数需要持续的部队轮换以维持战果。目前,美国陆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作战行动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70多万现役和后备队士兵参与了反恐作战,陆军兵力吃紧的现象日益严重,部队的轮换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按照美军的条例,现役部队的轮换是每2年一次,但由于可部署部队数量的缺乏,部署周期已缩短到1年一次。美陆军和五角大楼均认为,兵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并不只在于部队规模太小,而是现有编制缺乏灵活性,部队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模块化的基本情况

美陆军模块化计划是涉及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的全陆军编制改革计划,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根据估算,

到2011年,陆军模块化耗资将从最初的280亿美元上升到525亿美元。模块化计划自实施之日起的4年内经过了多次调整,虽然进展比较顺利,但是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模块化目标

美陆军希望,通过部队编制模块化使现役部队的作战力量增加30%;使随时可轮换的部队数量增加50%;创建具有联合作战能力的可部署司令部;为未来战斗系统的使用作好准备;提高部队作战部署周期的计划性,现役部队,后备队和国民警卫队分别每隔2年、4年、5年部署1年,以减轻部队压力等等。

模块化总体计划

美陆军的模块化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后一直在不断进行调整。2007年美国陆军确定的转型目标是到2013年建成48个现役模块化旅战斗队、39个多功能支援旅和44个特种支援旅。

模块化进展情况

在2004年模块化改制的第一年,第3机步师、第101空降师和第10山地师部分完成了模块化改制,第3机步师和第101空降师随即被部署到伊拉克接受实战考验并积累经验。截止到2008财年,旅战斗队的数量达到40个,多功能支援旅33个,特种支援旅35个,现役部队的模块化率达到82%。

模块化部队编制方案

模块化部队共分为5大块,一是指挥控制司令部30个,占部队总数的8%;二是战区下属司令部24个,占总数的7%:三是特种功能旅130个,占总数的37%;四是多功能支援旅97个占总数的24%;五是机动作战旅76个占总数的21%。陆军模块化部队构成见图1。

指挥控制司令部

最初的模块化改编计划要求用两个指挥级别来取代原有的师,军和军以上三个指挥级别。根据联合作战的经验和研究分析结果,美陆军对计划进行了重新评估并决定保留军级司令部,作为三星级战役司令部。军级司令部模块化后,大大增强了履行联合特遣队司令部职责的能力。此外战区陆军将作为陆军军种司令部和联合部队下属陆军司令部对地区指挥官提供支援。指挥控制司令部关系见图2。

(1)陆军军种司令部(Ascc)

ASCC将重点负责指挥整个战区的联合部队、跨部门、跨政府和多国联军地面作战部队的军事行动。ASCC也可根据联合部队指挥官的要求对战区级下属司令部实施指挥和控制。联合作战指挥控制关系见图3。

(2)军、师司令部

军和师司令部被改编为拥有可部署指挥所的司令部。军司令部一般将履行中间司令部、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或联合部队下属陆军司令部的职责。在复杂作战任务、多国参与的联合作战和控制幅度过大等3种情况下可设置军司令部。师司令部将继续作为陆军的主要战役级司令部。军和师司令部均能指挥和控制各种组合形式的旅战斗队和支援旅,都编有800~1000名人员。美陆军未来将保留3个军司令部,18个师司令部。师模块化编制见图4。

战区级下属司令部

在战区级,陆军军种司令部可控制多达7种战区级下属司令部。这些下属单位专门负责对支援旅实施指挥与控制并管理战区内有关事务。战区级下属司令部包括防空反导司令部、工兵司令部、民事司令部、化生核放爆炸物处置司令部、战斗航空兵司令部、医疗部署支援司令部、远程保障司令部、战区保障司令部、信息战司令部,宪兵司令部和信号司令部等11类。

机动作战旅战斗队

机动作战旅战斗队采用诸兵种合成编制形式,是构成陆军战术部队的基本单元,也是执行攻击行动的主要力量。它们的建制单位包括营级规模的机动、火力、侦察以及保障单位。旅战斗队采用模块化结构,基本的诸兵种合成战斗队可根据任务需要进一步编配,这种编制上的灵活性可使旅战斗队适应各种类型的冲突。

(1)重型旅战斗队

重型旅战斗队是结构均衡的合成战斗分队,主要以冲击力和速度进行战斗。主战坦克、自行火炮和乘车作战步兵赋予其巨大的打击能力,足以弥补其战略机动性差和后勤负担重的缺陷。重型旅战斗队由1个司令部与司令部连及特种作战营、侦察营、2个合成兵种营,火力营与支援营等6个营组成,共编3735人。编制体制见图5。重型旅战斗队的主要装备包括58辆主战坦克,29辆“布雷德利”侦察车,76辆步兵战车,40辆配有远程先进侦察与监视系统的“悍马”车,14门120毫米自行追击炮,16门155毫米榴弹炮。

(2)步兵旅战斗队

步兵旅战斗队与其他旅战斗队相比,对战略空运的需求较小。在战区内空运部队的支援下,步兵旅战斗队的作战范围可达整个战区。步兵旅战斗队在狭窄地形和居民密集区域使用效果最佳,与其他旅战斗队相比后勤保障亦较为容易。步兵旅战斗队由1个旅部连及特种作战营、侦察营、2个步兵营,火力营与支援营等6个营组成,共编3369人,编制体制见图6。步兵旅战斗队编配的武器均为轻型武器系统。步兵营配有6门60毫米迫击炮、4门81毫米、4门120毫米迫击炮和28套“标枪”反坦克导弹系统。侦察营配有4门120毫米迫击炮和14套“标枪”反坦克导弹系统。火力营中的2个105毫米牵引火炮连分别配备78门火炮,共计16门,司令部连装备了1部反火力雷达和4部轻型反迫击炮雷达。

(3)“斯特瑞克”旅战斗队

“斯特瑞克”旅以强大的战略机动和战区机动能力使诸兵种合成战斗队的能力达到平衡。“斯特瑞克”旅拥有宽广的作战影响范围,具有极佳的下车作战能力。“斯特瑞克”旅的可部署性优于重型旅战斗队,而战术机动性,防护性能和火力则优于步兵旅战斗队。“斯特瑞克”旅由6营5连构成,共编3983人。包括3个机动作战营、1个侦察营、1个火力营和1个支援营以及旅部连、网络信号连、军事情报连,反坦克连、工兵连,编制体制见图7。“斯特瑞克”旅的装备主要是以“斯特瑞克”系列装甲车为主,其中“斯特瑞克”轮式装甲车为258辆,120毫米追击炮车40辆,机动火炮系统27辆,“陶”反坦克导弹发射车9辆,“标枪”反坦克导弹系统89套。

多功能支援旅

多功能支援旅包括战场监视旅,火力旅、战斗航空兵旅、机动增强旅和维持旅等5种旅,其中战场监视旅、火力旅,战斗航空兵旅和机动增强旅等4种旅可作为师级规模的远征部队组成部分,它们一般被指派或配属于一个师,接受其指挥控制。而维持旅一般由战区陆军军种司令部配属到战区保障司令部,为师下属部队提供全般支援或直接支援。

(1)火力旅

火力旅为地面部队指挥官提供精确打击能力,并对整个作战地域纵深内的陆军和联合部队火力实施控制。全陆军共编有13个火力旅,其中现役部队6个,国民警卫队7个。每个火力旅1200~1300人,装备有火炮、火箭炮和战术导弹。火力旅编制体制见图8。

(2)战场侦察旅

战场侦察旅对战役指挥官可以利用的一切情报搜集资源进行协调。与联合部队的情报、侦察与监视系统连接,对机动作战旅的态势感知情报进行补充,并在作战地域内领导信息战。全陆军共编有10个战场侦察旅,其中现役部队4个,国民警卫队6个。每个战场侦察旅有997~1004人,编有情报营、战场侦察营及司令部连、信号连、旅支援连,此外还可配属特种侦察分队和更多的无人机。战场侦察旅编制体制见图9。

(3)战斗支援旅

亦称机动增强旅,用于保障被支援部队的战役和战术行动自由,并增强和保护这种自由。战斗支援旅将防止和减轻敌方行动对被支援部队行动所造成的影响,并为被支援部队提供后方地域安全防护。模块化后陆军总共将编23个战斗支援旅,其中现役部队4个,国民警卫队16个,后备队2个。战斗支援旅编有435人,主要包括工程、军事宪兵、防化和防空分队,也可配属爆炸物处理和民事分队。战斗支援旅编制体制见图10。

(4)维持旅

维持旅的主要任务是在作战地域内为所有陆军部队提供后勤保障。维持旅与旅战斗队的建制战斗勤务保障分队一起,为作战部队提供一体化补给与勤务。陆军将组建32个维持旅,其中现役部队14个,国民警卫队9个,后备队9个。每旅487人,编有直属营及财务、人力资源、弹药、运输、维修和补给分队。维持旅编制见图11。

(5)战斗航空兵旅

战斗航空兵旅有重型,中型、轻型和国民警卫队航空远征旅四种类型。陆军将编有19个航空兵旅,其中现役部队将拥有6个重型、3个中型和2个轻型航空旅,国民警卫队将拥有2个重型和6个航空远征旅。每个战斗航空旅编有2600--2700人。战斗航空兵旅编制见图12。

特种功能支援旅

特种支援旅在战区范围内执行特种支援任务,包括:防空、军需,工程、防化、宪兵,通信,医疗、军事情报、爆炸物处置,后方支援等10类。多功能支援旅的特点是“一专多能”,除了要履行其核心职能外,还具有在各种作战行动中履行多种职能的能力。多功能支援旅所配备的建制指挥控制和后勤保障手段足以保证其执行机动作战,后勤保障或战斗支援等其他任务。

模块化部队的特点

可调用战术作战单位数量增加

由传统的师变为旅,再加上一个师的机动作战旅从3个增加到4个,机动作战营的数量由29个增加到36个。美陆军在战时可调用的战术作战单位的数量大大增加,在进行任务编组时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合理配备支援单位

模块化编制强调作战与支援的紧密配合。以前编在师一级的火力,侦察等战斗支援和后勤保障单位被下放到旅战斗队,以便对旅的战斗行动提供直接支援。例如,在旅战斗队中编入火力营,任务更为明确,可保证旅战斗队在各种条件下获得反应迅速的近距离精确火力支援。战斗勤务支援编制的下放将大大增强旅战斗队的自我保障能力,旅战斗队将能够在没有外部支援的情况下持续作战3至7天。

大力加强侦察力量

以一个重型师为例,原编制师仅在师级配1个侦察营,“21世纪部队”师配1个侦察营和3个侦察连,而在模块化编制体制下,每个旅战斗队都配有1侦察营。侦察资源,尤其是无人机、雷达等先进侦察资源的增多客观反映了信息化部队的装备特点,可以说代表了信息化部队的一种发展趋势。

撤消师属防空编制

由于美军具有绝对优势,自1953年以后,再没有美军地面部队遭到航空火力打击造成伤亡的事件发生。这种制空优势估计在20年内不会动摇。所以,美军认为担任防御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传统任务的美陆军师属近程防空营已无用武之地,所以决定撤销该编制。

模块化面临的问题

建立模块化部队,是美陆军在编制体制改革方面开始的又一次新的尝试。到目前为止,美国陆军在模块化改革的可承受性,存在的风险以及能否达到预期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做到心中有数。除此之外,模块化还面临资金匮乏、装备不足,以及作战使用中暴露出的武器编配不合理及指挥人员能力有限等问题。

资金预算增加翻倍,装备数量严重匮乏

根据美陆军2004年的估算,模块化改编总共大约需要280亿美元资金,其中有78%将用于模块化部队的装备更新和补充,到2006年这一数字被改写为525亿美元。目前许多关键性武器装备的数量严重不足,而这些武器装备对于实现模块化部队的战斗力又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包括作战指挥系统、先进的数字通信系统以及先进的传感器等。预计这种关键性装备短缺的状况至少要延续到201 2年。

实战检验模块化部队美中仍有不足

美军第3机步师、第101空降师和第4机步师在模块化改编后均被部署到伊拉克接受实战考验并积累经验。三个师的指挥人员均对模块化部队大加赞赏,认为模块化部队提高了作战效能、指挥的灵活性和联合作战能力。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参战部队存在的一些问题。第3机步师希望能进一步增加三种装备,即地面机动装备,供装甲侦察中队使用的抗信息战装备和建制情报分析装备。第101空降师认为,指挥人员作为模块化部队的核心,其指挥能力应随模块化转型得到进一步提高。第4机步师认为其建制工兵部队缺乏除障和渡河装备,另外还需要更大的带宽以支持作战指挥系统的使用。

步兵旅和“斯特瑞克”旅生存能力堪忧

步兵部队一直容易遭受敌装甲部队的攻击,在敌方装甲部队使用爆炸反应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后,情况会变得更糟。步兵旅战斗队和“斯特瑞克”旅战斗队被指定为“早期进入部队”,他们肯定会遭遇到敌“增强型”装甲部队而使自身在战术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模块化部队建设仍存争议_

美国陆军退役军官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上校是最早的编制体制改革倡议者,面对陆军正在实施的模块化转型,他撰文表示,陆军将10个师重新编组为2营制旅的计划是危险的,既没有经过现代战场的检验,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分析。因为对于如何向战斗部队提供支援保障,陆军并没有配套的改组计划,2营制旅数量的增多实际上只会导致对更多支援部队的需求。从编制上讲,模块化方案加重了对外部支援的依赖,独立机动、分散和全方位作战的完美理想则完全破灭。麦格雷戈上校建议陆军选择战斗机动群的方案,建立5000~5500人规模,介于师和旅之间的编制单位。

猜你喜欢
战区机动火力
What Ar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Robots?
机动三轮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轻度火力
海军航母编队启航执行机动训练任务
颠倒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