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滚滚九千里

2009-09-17 04:24张杰松
坦克装甲车辆·新军事 2009年9期
关键词:坦克试验

张杰松

1960年1月10日至1961年3月6日,根据装甲兵司令部和技术部提出的“国产59式中型坦克使用试验工作计划”,59式坦克完成了9 000千米的“长征”性行驶试验,并在包头617厂完成了分解鉴定的全部工作,可谓我国坦克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

根据装甲兵司令部和技术部的指示精神,这次大型试验的目的首先是,在接近实战的条件下,考验国产59式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及其在我国南北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国产59式坦克是根据苏联图纸和技术文件制造的,是按苏联的气候、地理等条件设计的,而我国的具体条件与苏联不尽相同,南北不同的地区(如哈尔滨、北京、南京、广州)悬殊很大,因此,有必要通过试验来验证国产59式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及其在我国南北不同地区的适应性。

其次是考验国产59式坦克的制造质量。国产59式坦克上的大多数零部件是国产的,由于当时我国的工厂尚在初建时期,设备不够齐全,生产工艺还不稳定,工人技术水平偏低,因此有必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验证,来检查和考验坦克的制造质量。

另外,对坦克的保养规范和修理周期进行考证,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该型坦克的使用周期。国产59式坦克的保养规范和修理周期,最初是沿用苏联制定出来的条件执行的。由于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及制造使用的水平与苏联都有所区别,因此需要通过试验进行考证,并积累资料。

还有,就是比较国产和苏产油料在国产59式坦克上的使用性能。通过油料的比较试验,对国产油料的使用性能及生产质量提出评价意见,以便尽早和全面地在国产坦克上使用国产油料。这次试验,还研究了坦克卫生学方面的有关问题。主要从坦克卫生学的观点评价该型坦克在我国的适应性,通过测定车内的工作条件、温度、噪声、驾驶员的工作强度等有关数据,对乘员营养及坦克设计方面提出意见。

三辆坦克被委重任

装甲兵技术部直接领导了这次大型试验工作。沈阳、南京、广州装甲兵相关单位、第三坦克学校、第三坦克乘员教导团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相关工作。共有三辆59式坦克参加测试,被试坦克是根据苏联T-54A坦克的生产图纸、技术文件,并结合617厂具体的生产条件和材料情况而生产制造的。这里值得提出的是,三台被试坦克是在617厂一边建设、一边生产的情况下制造的第一批产品中的第33、34和35辆车。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和气候环境条件复杂,这次试验在我国从南到北的各大主要城市进行,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测试坦克在祖国的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亚热带等地区的适应性。因此,这次试验既考核国产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也是对每一个参试人员的考验,他们要克服各种困难,经历夏日的酷暑和冬日的严寒,以战斗的姿态完成试验任务。

59式坦克在各个地区的试验时间分别为:

1960年1月10日~1月27日,在北京地区进行了室内台架试验和短时间的野外行驶试验;

2月10日~3月3日,在哈尔滨地区进行了寒区试验;

3月20日-6月15日,在南京地区进行了江南梅雨季节泥泞地试验与水网稻田地区的试验,并对车辆部分机件进行了检修;

7月2日-7月31日,在广州进行了我国亚热带地区的试验;

8月16日~11月3日,在北京地区进行试验,并完成了坦克的中修和部分主要零部件的鉴定,此时装于被试坦克上的发动机、无线电台先后在616/-和710厂进行了全面的分解鉴定;

12月6日~1961年1月16日,在包头地区继续行驶试验至坦克的大修期(行驶9 000千米)。

1961年1月17日-3月6日,在包头617厂对被试坦克进行了全面的分解鉴定。整个试验工作过程中,用于准备试验、试验、保养及分解鉴定的时间约占全部时间的75%,其余时间用于车辆和人员在地区之间的转移。

由于试验任务的紧迫性和生产条件的限制,被试坦克当时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坦克配备不齐全,三辆坦克均未安装半自动灭火系统的高压碳酸气瓶、空气起动系统的高压空气瓶以及部分随车工具和备品;三辆坦克的火炮均为教练炮,车上还有不少零部件为苏联产品,如车体甲板、炮塔毛胚、变速箱体、火炮稳定器、炮塔电传动、潜望镜、瞄准镜、夜视仪、转速表传感器、发电机等;在绝大部分行驶试验中,坦克没有炮弹配重,因此坦克没有达到战斗全重。

夏斗酷暑冬战寒

按照计划要求,试验应在各地区最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即寒区试验应在哈尔滨最寒冷的季节,温区试验应在南京泥泞多雨的季节,热区试验应在广州最炎热、潮湿的季节进行。但是由于工厂交车较晚,在有的地区未能完全赶上一年中“最为理想的时刻”。不过,试验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960年2月10日-3月3日,59式中型坦克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进行了冬季的寒区试验。试验部队住在了哈尔滨香坊附近的北兵营,主要是在平坦的哈尔滨至阿城公路及哈尔滨至宾县的公路上进行的。公路宽直,试验当时行人车辆较少,地面冻结,时有不太厚的积雪。车辆的加速性、最大速度、制动距离测试在哈尔滨的某废旧机场进行,而爬坡试验是在黄山嘴子进行的。通过试验证明,59式坦克在我国寒区有较好的适应性。由于坦克上采用了加温装置,出车前准备的加温时间大大缩短,减轻了乘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战斗准备时间。在野外条件下,使用加温器对发动机进行预热约30分钟,发动机就可迅速起动。而在相同的条件下,苏式T-34坦克则需要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加温,才能起动。在待机地域,也可以对59式坦克进行适时加温预热,从而保证坦克随时投入战斗。不过通过寒区的试验,也发现了59式坦克存在一些问题,如加温器工作还不够可靠;油路因滤清不好经常被堵塞(平均使用4~5次即被堵塞),要经常清洗其过滤器,影响加温器的正常使用。由于环境温度低,润滑脂变稠,加添时费时费力,这给坦克的使用,驾驶、保养也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驾驶员防风罩电热丝热量不够,不能完全烘干挡风玻璃上的水气,有时影响观察和驾驶。

我国江南水网稻田地区,河流沟渠纵横交错,有很多江河沟渠宽度和深度都超出了59式坦克的通过性能,且59坦克的履带单位压力较大,这对其在稻田地区运动也带来了一定困难,总体来说,59式中型坦克不适于在我国江南水网稻田地区作战使用。不过,为了全面了解该型坦克在这种条件下的适应性,从1960年3月20日至6月15日,59式坦克在南京地区进行了江南梅雨季节泥泞地试验与水网稻田地区的相关试验。经实际测试得知,59式坦克

在未耕无水稻田地和已耕有水稻田中的行驶阻力系数大为增加,约为柏油路上的4~8倍,土公路的3~7倍。因此,59式坦克只能用Ⅰ、Ⅱ档起步和用这两个档交替行驶。而且,因行驶阻力太大,用Ⅱ档行驶20分钟左右,发动机的油、水温度就高达100度左右,就必须停车降温或改用I档行驶。车辆起步时,必须用转向机构进行,如用主离合器起步,因负荷太重将使磨擦片因被高温淬火而断裂。59式坦克在水稻田中转向时,外侧高速履带打滑严重,无法进行原地一次成功地转向,当需大角度转向时,必须分多次完成。经实际测定,59坦克在水稻田中的转向阻力系数并不算太大,但是外侧履带在转向时的打滑却非常严重,而直接影响了坦克在水稻田中的转向性能。而且,在水稻田地的附着系数比其他地面要低得多。由于行驶阻力系数很大而附着系数很小,行驶中履带的滑转系数较大,造成转向时履带打滑严重和互相拖救困难。

由于水稻地的行驶阻力很大,使得坦克的油耗率增大,而储备行程减小。经实际测试与计算,其100千米油耗高达700升,而其最大行程仅为117千米。在南京期间,还进行了59坦克在起伏地的通行能力试验和在雨天泥泞地的适应性试验。起伏地和泥泞地的试验选在了汤山第三坦克教导团的教练场进行,这些地区旱天尘土飞扬,雨后泥泞不堪。给坦克的维护保养和拆装修理也带来了一些不便。

广东省广州市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从虎门销烟到广州起义,留下了先辈们前赴后继的革命史迹。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1960年7月2日~7月31日,59式坦克在广州地区进行了亚热带地区的适应性试验,试验时环境温度最高37.5℃,最低时为24℃,平均为28.5℃。试验部队就住在了博罗县长宁附近的329团,靠近罗浮山的脚下。其中公路试验选在了广汕公路增城至长宁一段,路上行人车辆较多,路面起伏较大,且包括一段长约4千米最大坡度达10度左右的盘山路。桥梁多而窄,其中有半数左右的桥梁因载重量不够,通过时车辆需从桥旁涉水而过。起伏地行驶试验和疲劳强度驾驶试验选在了329团的教练场及罗汉地射击演练场进行,地面起伏较大,尘土很多。经实际测试证明,59式坦克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有一定的适应性。在疲劳强度试验时,当天气温为37.5℃,车辆连续行驶200千米,发动机水温一般为70-95℃,油温一般为80~100℃(散热窗处于全开状态)。在该地区起伏公路行驶时,59坦克的平均运动速度为22-28千米/小时,而苏式T-34坦克在同样条件下平均运动速度仅为15.6~19.0千米/小时。在亚热带地区,由于环境温度高,太阳热辐射强烈,加之坦克在行驶时各部机件散出的热量,使坦克内部温度升高,乘员工作条件变坏。但由于59式坦克改进了气流的方向,使战斗室部分的温度也有所下降。开窗驾驶时,驾驶室、战斗室与外界大气温度基本一致;闭窗驾驶时(打开排风扇),战斗室气温大体与外界气温相同,如不开风扇,战斗室温度比外界气温高2~3℃,而驾驶室的温度则高达42℃。

在亚热带地区试验,由于气温高,使乘员的工作条件变坏。乘员在工作过程中,体热只能靠蒸发(出汗)散出。试验期间测量了试车员生理机能与水盐代谢。由于产生的热量超过散出的热量,于是在体内形成了热积累,试车员每驾驶2~3小时后,直肠温度就上升2℃左右(达38.5℃),因此有必要改善乘员的工作条件。而且,高温条件下给车辆的保养也带来一定困难,在试验期间,都是等车辆回场后自然冷却一个夜晚后,于第二天清晨再进行保养。

1960年冬,在完成了其它地区的试验之后,试验队回到了包头617厂继续完成在包头地区规定的行驶试验里程,并在617厂进行分解鉴定,然后抽出一辆分解鉴定后的坦克,在617厂的后山进行了破坏性的抗实弹射击和抗反坦克地雷轰击试验。

在59式坦克进行各个阶段的使用试验过程中,还进行了坦克卫生学方面的测试与研究,即从坦克卫生学的观点评价该型坦克在我国的适应性,为坦克乘员的工作条件、劳动强度、生活营养及今后的坦克设计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为此,军事医学科学院派了多位专家和测试人员,携带了很多测试仪器,随车跟踪坦克试车员,在北京、哈尔滨、南京和广州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测试研究工作。

铁马名不虚传

经过几个不同地区的考验,总体来说,59式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表现良好。武器方面,火炮的射击精度良好,在1 700米距离上的射击结果,除1034号坦克因瞄准镜固定不好产生移动,使射弹的高低和方向散布超过2.4米外,其他两辆坦克都符合要求,高低和方向散布只有0.9米左右。火炮稳定器在-20℃~+36℃的气温条件下试验,主要性能指标都符合要求。

经9 000千米的行驶试验和分解鉴定,发现59式坦克的车体和炮塔的强度与密封性是比较可靠的,几何形状没有什么变化和出现裂纹,说明其车体与炮塔的刚度和强度还是比较好的。这除了与制造质量有关外,与它合理的设计结构也是分不开的。59式坦克炮塔体采用了半球形的结构,流线形较好,而且充分利用了差强装甲原则,即前部最厚,侧部次之,后部最薄。由于炮塔剖面是用圆弧形组成的,随着斜度的增加,装甲的厚度也随之减薄,既增加了炮塔的防护力也增加了炮塔整体的结构强度。炮塔支承采用了球面支承结构,其优点主要是磨擦阻力小,支承面积大,使支承面的单位压力显著下降,既保证了炮塔灵活地转动,也增加了车体与炮塔的结合强度。59式坦克车体的结构也较为简单、合理、可靠。它的整个壳体只用几块形状简单的装甲板焊接而成,工艺简单,制造方便。为了加强车体的刚度与强度,如在车首的焊缝处采用了燕尾式联接、盆形车底、车顶中间增加横梁、焊死的整体形车尾等措施,特别是盆形车底,不仅增加了车底和整个车体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增加了车底的防护性能。

动力装置方面,59式坦克的动力装置结构紧凑、布置合理、工作可靠、使用方便,保养期比苏式T-34坦克约长一倍(如“三滤”的清洗周期),减小了乘员的保养工作量。在发动机的一个使用保险期内(450个摩托小时),没有发生过大的问题。1号坦克发动机使用的是苏联油料,回工厂分解鉴定时仅下降了5马力;第2号和第3号坦克使用的是国产油料,机械杂质较多,磨损较大,分别下降了97马力和87马力,说明当时我国的油料品质不如苏联油料。

通过试验证明,59式坦克的传动装置比当时我国装备的苏式T-34坦克的传动装置要好得多,主要表现在:平均运动速度大大提高,主要是该车采用了二级行星转向器机构,

有两个规定的转向半径,大大提高了坦克的转向性能;改善了驾驶员的工作条件,驾驶员座椅可以上下前后进行调整,开窗驾驶时视野很大,冬季驾驶员还有防风罩,大大改善了驾驶员的工作条件,调动了驾驶员开车的方便性与主动性,能更好地发挥出坦克的机动性能;变速操纵有同步器,使换档较为轻便省力;传动机件的工件可靠性与密闭性提高,使坦克平时的保养维修工作量减少。

59式坦克的行动部分,大多机件都有足够的强度,扭杆式的悬挂装置,第一和第五负重轮处的液压减震器,使坦克车体的震动很快得到了衰减。这些有利因素,都保证了该型坦克具有较好的高速行驶和跨越障碍的能力,减轻了乘员的乘坐疲劳,有利于提高行进间射击的命中率。在广州试验时,2号坦克高速通过土岭,因制动过晚,坦克从土岭上“腾起”约2.5米,然后再重重地摔了下来,行动部分没有任何损坏,可见,行动部分各机件的强度是相当好的。

结语

国产59式中型坦克经过在北京、哈尔滨、南京、广州和包头五个地区9 000千米的行驶试验和分解鉴定,以战斗的姿态完成了试验任务。这次试验虽然是在刀光剑影真枪实弹中进行的,但整个试验工作进展顺利,没有发生任何大的事故,证明该型坦克达到了规定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

由于59式坦克安装了独立扭杆悬挂、液力减振器、二级行星转向机构,变速箱采用了换档同步器、可调式驾驶员座椅和防风罩,改善了驾驶员的工作条件,提高了车辆的平均运动速度。其采用的大口径的火炮和火炮稳定器,提高了火炮的威力和射击精度。坦克上安装了驾驶员夜视仪,提高了其在夜间的机动能力和伪装能力。而且,由于采用了加温器,明显地缩短了在冬季出车前的准备时间,有利于充分抓住战机和减少乘员的工作量。

经过五个不同地区的试验证明,59式坦克在我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注:不太适于在水网稻田地区作战使用)。这里还要提出的是,59式坦克在试验的当时,我国对坦克试验还缺乏经验,苏联专家赫尔松斯基先生做了现场指导,当时基本上是边讲课边进行试验,赫尔松斯基先生对这次大型试验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这里,就以下面这首打油诗来总结我国国产坦克的这次“长征”之旅吧!

史无前例开新篇,千里骏马变国产。

矛盾合一铸整体,冲锋陷阵它争先。

天之骄子展新姿,夏斗酷暑冬战寒。

履带滚滚九千里,哈市直至罗浮山。

罗浮山上云盘旋,云中仙人露笑脸。

惊叹火炮威力大,更羡周身盔甲坚。

专家跟随试车组,边讲课来边试验。

每逢专家临现场,由我驾驶当领班。

平时驾驶力求稳,专家面前马撒欢。

专家伸出大拇指,铁马飞快得称赞。

猜你喜欢
坦克试验
CS95
CS10
510
T90
驭胜S330
超级坦克大乱斗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17
坦克新杀手
谈天说地